美国网友:为什么中国人会因为被当成东南亚人而感到羞耻?
发布时间:2025-08-12 15:09 浏览量:2
在互联网论坛的一个不经意间,一句看起来随意但藏着疑惑的话冒了出来:“为什么中国人会因为被当成东南亚人而感到羞耻?”看起来是个挺直接的问题,实际牵扯出的,却是文化、地理、民族认同、语言混杂成的一团复杂纠结。稍微一扒拉背后的事实,每一层都比上一层更有意思。数据扔出来,国际旅客身份识别报告里头,中国人被误认为东南亚人的比例极低,只有不到5%——换句话说,就是很少有人遇到这种情形,还真没多少人会由此生出“羞耻”之感。可事情的发展不会总是规规矩矩。
有趣的是,网络世界总喜欢将这种话题放大,夹杂点调侃,夹杂点自嘲,还有真真假假的情绪在飘。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韩国……你往下数,每个国家好像都有类似的“被误认”梗。有人看着觉得好笑,也有人抱起键盘就要“维权”。越南地理归属东亚还是东南亚,历史上翻来覆去,百科内容都能翻出几版。甚至有人较劲到去查古籍,扒出什么1000年用汉字、文化交流、姓氏衣饰、春节习俗,然后扔一句:越南和中国其实就是兄弟姐妹吧。可如果非得这么说,东亚和东南亚之间真的有明确的切割吗?还是说这根界线其实虚得很,只是人想要它清清楚楚?!
再往深处抠,就能发现不少人带着天然的“优越感”谈论地域,尤其在网络语境下,东亚、东南亚成了被不断对比、调侃,甚至有点轻视的代码。中国人如果真的被误认为东南亚人,第一反应并不是羞耻,更多是疑惑,甚至有点气闷:咋还能认错?难道看脸、听口音都行不通了吗?这事中国北方、南方人态度还真不一样,南方沿海、侨民后裔,和大陆内陆居民看法泾渭分明。别说,有些南方小伙子姑娘,对“东南亚”这标签还挺自豪,说得咬牙切齿未免夸张,但春风满面倒是真的。
现实里,这种误认出现的场景极少,但要真遇到了,情绪更像“哦?真的假的?”。数据其实说明了问题,根据2023《国际文化认同与民族归属调研》,约87%的中国受访者认为自己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有“亚洲人”这样的标签。真正持有传统民族主义压制心态的,多集中于北方与一线大城市的部分群体,对地域身份高度敏感。可转眼又发现,还有不少中国人对“亚洲一体化”有赞同态度,这不是挺矛盾嘛?东南亚人认同自己身份,甚至喜欢“多元”,为什么中国人会和他们心态不同?
就像越南,每一次被讨论全球归属感的时候,总能引发争议。历史倒推千年,越南的确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还真一度使用“汉字”,但语言、民族成分早已和傣族、壮族、苗瑶族等交融得难解难分。当前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从基因谱系上却和中国北方主流汉族拉开了差距。学者崔永元在《亚洲族群轮廓调查》里提过一句,京族和中国南方壮侗语族亲缘度更高。想来,这世上很多界限都是流动的,不是揭地图一刀切得下去。
有人说错把越南当“汉族”不过是拿文化做标签,根本不是民族划分的标准。汉族这个身份实际上是在晚清以后才慢慢成型的,西方民族主义输入、近现代革命思潮影响,才让历史观发生剧烈扭曲。站在今天的中国,谈“血统”“文化圈”,一部分人习惯沿用冷战时代的分区套路,一部分又开始重视历史融合的复杂性。参差杂糅在一起,加点情绪,谁都可能自相矛盾一回。
可如果换个角度,身份的自觉其实远比外界“贴标签”更重要。国内大规模海外旅游、国际留学过去十年增长近50%,中国人对外在标签的敏感度反而降低了。未必人人能清晰归纳自己属于哪个“亚洲圈”,但也早就不至于“被误认为东南亚人”就气愤难当。熙熙攘攘的机场、异国集市,普通中国旅客大多报以轻松一笑,事后有点尴尬顶多拿来当段子讲,不会真就往心里去。
但是,一旦涉及民族自尊、国家归属等议题,部分舆论场又会不自觉上升到“身份焦虑”。网络空间高度碎片化,声音并不总是一致。甚至常常可以看到某些极端民族主义者在社交媒体里抨击被误认身份,转头又在国际友人点赞东南亚文化。反复拉扯,既有自信又有敏感,倒是符合复杂历史演变下形成的多元社会心态。明明是一个话题,怎么偏偏有种“说来说去兜不住”的味道?
美媒CNBC和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合作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年轻人对于国际身份认同出现明显分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普遍对“亚洲大家庭”的归属感更强。这和十年前民族认同数据很不一样。某种意义上,身份流动比以前更容易了,亚洲各国之间联合、合作的意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这大环境下面说什么“羞耻”,多少有点跟时代脱节。
不过有意思的是,日本韩国的网友也传递了类似的表达——被误认为东亚人,对他们来讲并不会有太大困扰。不过偶尔会有人吐槽文化差别被忽略、特色被淡化。说中国、日本、韩国这几个东亚国家是“亲兄弟”,但哪家不都各自有把小算盘?至于东南亚,泱泱大国眼里还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对象,各种经济纽带、人员往来,身份边界说变就变,不断调整。当下新加坡、马来、泰国人没必要因为被“叫错”就难受,这也渐成共识,网友里说得清楚干脆。
细究下来,“羞耻”这种情绪其实是被动反映出来的。现实中国人对东南亚人其实没有贬低。南方、沿海、尤其是有南洋背景的华侨后人提到东南亚,总是带点自豪。网友里说自己是“东南亚人”的新加坡朋友,信誓旦旦说从没因为标签而自卑,反倒挺骄傲。你说这些话哪来的“羞耻”?好像自说自话。
但不得不承认,网络的讨论和现实是两回事。前者难免走向极端、调侃、矫情、甚至无端抬杠。真正到现实生活,所谓东亚、东南亚的界限只有在外交、国际关系场合才会被郑重其事地抬出来,普通人生活里并没有那么多顾虑。港台地区、海外华侨,甚至更乐于凸显“多元背景”这种优势身份。尤其是接触国际人才市场的中国南方年轻人,对大东南亚圈又格外有亲近感,这也不稀奇。
还得承认,北方本土汉族部分人群确实有很强的身份认同壁垒。历史原因,地理距离感占主导,文化传统带来的自信和敏感并存。偶尔在网络上言辞激烈,说到底就像社交场里的“表演”,不怎么能代表普遍中国人的真实心情。现实么,身份标签早就向“包容性”“多元化”倾斜,单纯拿地理狭义划分,有点不合时宜。
不过,身份归属变得越来越复杂也是事实。十年前谁能想到,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和中国经济融合的程度会这么高?东南亚和东亚的分野正在淡化,区域认同感不再只靠地理。联合国发布的最新区域经济合作报告,也显示亚洲内部人才、资本和信息流动同比增长15%。身份边界,似乎真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那些还在意“是否为东南亚人”的人,或许只是某些特定场合特定情绪的自然流露。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面对模糊标签,既不会羞耻,也不会骄傲,更多是随遇而安。如果有一天,“东亚”“东南亚”这些概念都消散在一张融合的大地图上,是不是大家反而轻松点?
毕竟,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归属感和情感认同或者没有,也没什么好“羞耻”的,也不用强说什么骄傲,标签变了又怎样,谁又会因此活得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