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之子彭云定居美国后,记者曾问他为何不回国,答案却令人费解
发布时间:2025-08-10 17:08 浏览量:4
2008年,江姐的儿子彭云已在美国定居多年,早已成为大学教授。有记者在美国询问:“您为什么不回国发展?”,老人沉默了很久,给出的答案让所有人都很费解。作为烈士遗孤,彭云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1949年8月26日,重庆中美合作所的监狱里,江姐知道自己可能活不到新中国成立那一天了。江姐用一根用筷子磨成的竹签,蘸着棉花灰,写下了对儿子的期望:“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江姐只和儿子待了一年多,就不得不分开了,她所托付的人,正是丈夫的原配妻子谭正伦。1947年,江姐意识到革命形势危险,便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给丈夫原配写信,把孩子托付给对方,没想到,善良的谭正伦也答应了。
1948年2月,谭正伦来到重庆,从江姐同伴那里带走了孩子。敌人哪肯善罢甘休?他们想抓到孩子,来要挟江姐。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位继母带着孩子东躲西藏,今天住这里,明天搬那里,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解放后,彭云因为是“烈士的儿子”受到关注,上学时,老师对他特别好,学校有什么重要活动,第一个想到让他参加。有一次去渣滓洞参观,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现场马上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想看看“英雄的儿子”长什么样,他不得已和同学换了衣服,才“调包”离开。
作为烈士子弟,彭云学习成绩优异,1965年高考成绩出来了,四川理科第一名。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早就盯上了彭云,三番五次找他聊,希望把孩子招过来,他心里有另一个想法,想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走军人的路。
问题出现了,哈军工是军校,对身体要求严格,彭云身高只有一米六,体重92斤,还戴着600度的高度近视镜。按常规标准,彭云过不了体检关,就在大家以为他会被刷下来时,哈军工院长刘居英少将了解了这个情况,决定破格录取这位烈士后代。
1977年高考恢复后,彭云考研到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国家开放公派留学政策后又心动了,争取到了名额。在美国,彭云选择了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1987年,彭云博士毕业后回到了祖国,在中科院软件所做研究工作。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学有所成,报效祖国,这不正是母亲江姐遗愿中期待的吗?此时,一个意外的电话打来了,美国一家知名出版社看中了他的博士论文,希望他能担任第一作者,和导师合作出版一本人工智能专著。
这是所有学者都梦寐以求的机会,彭云犹豫了很久,最终决定再次赴美,想着出完书就回来。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彭云在马里兰大学站稳了脚跟,成了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妻子后来也去了美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儿子在姥爷姥姥身边长大,高二时才到美国与父母团聚。
2008年,有记者在美国问出了这个问题:“您为什么不回国发展?”彭云沉默了很久,缓缓说道:“想不好回国做什么,似乎找不到着力点。原来想做出大东西就回来,但还没等做出来就老了。”
原来想先做出来大成果,虽然这更多是彭云给自己设下的高目标,回答倒也坦诚。记者追问:“那您怎么看待母亲的遗愿?”彭云遗憾地说,母亲的遗愿自己只做到了一半,自己做人为人正派,做学问也很努力,但要说为祖国做贡献,大学毕业后还做了一些事,到了美国就很少了。
不过,彭云的儿子彭壮壮倒是实现了奶奶的遗愿,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回到北京工作,成为了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专门负责大中华区的电信和高科技行业。
近年来,回国的念头在彭云心中越来越强烈,随着祖国发展强大,越来越多的海外教授叶落归根,也许有一天,这位烈士子弟也会回归故土,毕竟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生生不息。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江姐儿子彭云遗憾:母亲的遗愿只完成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