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986课,“其”如何演变成了“箕”?
发布时间:2025-08-09 21:42 浏览量:3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一个字,即“箕”部的部首汉字“箕”。“箕”是现代汉语次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箕。读jī。《说文解字》部首汉字之一。《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簸也。从竹箕象形,下其丌也。凡箕之屬皆从箕。”象形字。本义是簸箕。
需要注意的是,《说文解字》这里还列举了“箕”的很多字形,这些字形在下面的“其”与“箕”的字形演变图中均可找到。如图:
“其”与“箕”的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称“箕”为象形字,是基于它的初字“其”的字形而来,“其”最初是象形字,后来发展为“箕”时,其实已经发展为“从竹、其声”的形声字。
“箕”的初字是“其”。需要注意的是,《说文》没有“其”字。而“箕”的早期字形长期被借出作副词或代词“其”。于是后世就在表示簸箕义的原始字形“其”上增加了各种义符,至战国时,这个义符较多见的形式为“竹”,于是有了“箕”字。
有加厚边沿的簸箕
“箕”的最初字形即簸箕的象形,可见于甲金文字,而因为簸箕的形态各异,有加边框的,有加把手的,有加底座的……于是在增加各种义符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字形,如《说文》古文字形有三种:第一种其实就是简单簸箕的象形;第二种象双手捧着簸箕;第三种象形口部宽大的簸箕。籀文字形也有两种,第一种转变为“从匚,从其”的会意字,第地二种是加了簸箕加了底座“丌”的象形字。
箕的本义是簸箕。是扬米去糠的器具。王筠《说文句读》:“依《玉篇》补‘箕’字。今语犹觭。”《急就篇》卷三:“簁、箄、箕、帚、筐、箧、篓。”颜师古注:“箕可以簸扬。”
用簸箕扬糠的老人
《战国策·齐策六》:“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拄颐。”大帽子像簸箕,长剑支着下巴,
本义之外,箕还有其他用法:
(1)扫除时盛垃圾的器具;粪箕。《广韵·之韵》:“箕,箕帚也。《世本》曰:‘箕帚,少康作也。’”《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于是就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的海边。
愚公移山
(2)箕踞。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腿部屈在臀下;如果臀部着地,腿部向前伸开,叫作“箕踞”,是很不礼貌的。《战国策·燕策三》:“(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实际上就是坐在地上开骂了。估计是这个坐姿像张开的簸箕,所以叫这人名字。
箕踞
(3)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青龙七宿的末一宿,有星四颗。《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南部天空虽然箕星在发光,并不能扬去谷物中的糠粃杂物。
箕星
(4)簸箕形的一种指纹。如:斗箕。
指纹中的斗与簸箕
(5)木名。《国语·郑语》:“且宣王之时有童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韦昭注:“箕,木名,服,矢房。”而且周宣王时有一首童谣说:‘山桑木弓,箕木箭袋,要灭亡周朝。’
(6)地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蒲县东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杜预注:“太原阳邑县南有箕城。”
此外,箕还是姓。《广韵·之韵》:“箕,姓,《左传》晋有大夫箕郑。”
箕的小篆写法如图:
箕的小篆写法
- 上一篇:一旦爆发三战,日本会对谁下手?德国专家指出日本野心
- 下一篇:去三亚最值得的吃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