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风云录——光绪皇帝与中日甲午战争
发布时间:2025-05-22 16:46 浏览量:2
北京颐和园——石舫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继承大统的皇帝。同治十三年(1874),给慈禧太后当了13年傀儡、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病逝,引起了朝野的巨大震动。同治皇帝没有儿子,皇位由谁继承是摆在慈禧太后面前的一道难题。按照清朝的律例,应该在晚辈近亲中挑选出一个人来继承皇位。当时载字辈之下是溥字辈,照理应从溥字辈中选出一人。如果这样,慈禧便成了太皇太后,就不能继续执掌清王朝政权。于是,慈禧改变了父死子继的祖制,决定由道光皇帝的孙子、咸丰皇帝的侄子、同治皇帝的堂弟载湉继承皇位。载湉年仅四岁,这样她就成为当然的养母,从而可以再次垂帘听政了。
光绪皇帝
一、天潢贵胄,傀儡皇帝
同治十年(1871)六月廿六日,载湉出生于北京太平湖醇王府邸槐荫斋。生父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叶赫那拉氏。载湉作为慈禧太后的亲外甥,出生在天潢贵胄之家,本可以享受无忧无虑地生活。而当醇亲王奕譞得到同治皇帝去世慈禧宣布由载湉继承皇位后,哀嚎一声瘫倒在地。他知道,从此以后,自己的儿子将与同治皇帝一样,成为慈禧太后手中的一枚棋子,在政治漩涡中沉浮了。这一次的继位既没有遗诏,也没有大臣辅政,一切都出自慈禧之手。这样,这位刚满4岁的载湉被接到紫禁城,正式继位为皇帝,改第二年为光绪元年。慈禧再一次将权力紧握手中,继续她的垂帘听政。
光绪进宫图
当时,慈安皇太后居住在东六宫的钟粹宫,史称“东太后”;慈禧皇太后居住在西六宫的长春宫,史称“西太后”。光绪帝独自居住在养心殿。刚入宫的光绪,年纪幼小,需要照顾。这时的慈禧太后对光绪帝还是比较爱护的,每天照顾他的饮食,并且根据季节变化为他加减衣服,甚至让光绪帝睡在她的寝榻上。高兴时还会为光绪帝讲授四书五经。通过这些努力,慈禧试图与光绪帝之间建立起一种“母子”关系,从而用封建孝道加强对光绪帝的控制与约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慈禧甚至切断了光绪帝与他亲生父母的联系,并让周围的太监不断向光绪帝灌输慈禧太后才是他母亲的信息。
慈禧太后像
光绪帝入宫后整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宫廷生活。早朝时,他被要求端坐在龙椅上,聆听着大臣们对国家大事的汇报。即使什么也听不懂,也必须保持严肃。光绪二年(1876),刚满五岁的载湉在毓庆宫上书房开始读书。每天除了早朝外,还要向慈禧太后请安,慈禧也开始在光绪面前树立起自己的权威与尊严。在请安时,没有慈禧的命令,光绪帝是跪着不能起来的。如果碰上慈禧心情不好,光绪帝只能长跪不起。而且每逢慈禧出行,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光绪帝都必须亲自随同。慈禧太后的威严与冷漠,使年幼的光绪帝产生了很深的惧怕心理,这是他终身不敢丝毫违逆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
年幼的光绪
在这样紧张的状态下长期生活,光绪帝就像一只被圈禁的金丝雀,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逐渐被扼杀,幼小的心灵强行受到压抑与伤害。他的性情变得极为暴躁,喜怒无常,身边的人都不敢靠近他。有时非常温和、有时极端乖戾,甚至动手暴打宫女太监,使他们害怕靠近光绪帝。幸运的是,光绪帝受到了毓庆宫上书房师傅翁同龢的关心与爱护。翁同龢也得到了光绪的信任与尊重。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的状元。在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下,16岁的光绪帝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对传统经史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具备了“披阅章奏,论断古今,剖决是非”的能力。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光绪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并有了一定的参政意识,对朝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紫禁城毓庆宫
二、训政亲政,选妃纳后
按照清朝的规定,16岁的光绪帝已到了结婚的年龄,而婚后的光绪帝就要开始亲政了。这让慈禧犯难,她并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力,但也不愿承担夺政的恶名。于是在光绪十二年(1886),慈禧发布懿旨,公开声称明年让光绪帝亲政。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奕譞早已明白慈禧的用意,毕竟他早已取代恭亲王奕訢在朝廷的地位,成为慈禧的心腹,便直接联合其他大臣,“恳请”慈禧训政。所谓训政,就是把之前的垂帘拿掉,换成了屏风,其它照旧。慈禧也顺水推舟,制定了一个《训政细则》,规定一切军政大事都要听从太后的裁决。这便从法律上肯定了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光绪终于在慈禧训政下亲政了。但朝政大权依旧掌握在慈禧手中。甚至连光绪帝自己的婚事也做不了主。
醇亲王奕譞
为了继续控制光绪,慈禧指定自己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为光绪皇后。在钦天监选定的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光绪帝与隆裕皇后成婚,同时迎入后宫的还有瑾、珍两嫔。瑾、珍两嫔为姐妹,珍嫔年仅13岁,瑾嫔年为15岁,于是18岁的光绪帝便有了一后二嫔。隆裕皇后相貌平平,姿色并不出众,且性格柔懦。珍嫔皮肤白皙无瑕,五官清秀俊美,而且聪明伶俐,性格开朗。瑾嫔稍逊于其妹,但也称得上美人。光绪皇帝大婚后,慈禧不敢违背祖宗之法,表示将归政退休。她采取缓兵之计,提出整修颐和园作为她退休后颐养天年之处。颐和园前身是乾隆时期修建的清漪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焚毁,要整修需要好几年。就这样,慈禧仍然居住在紫禁城西六宫的长春宫,而隆裕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隆裕皇后
光绪帝知道慈禧挑选隆裕为皇后的用意,一开始便对隆裕极为冷淡。大婚之后,光绪只宠爱珍嫔,几乎每夜都要召幸珍嫔,甚至每隔三四天白天还要去一次珍嫔的景仁宫。珍嫔是一位多情善良的少女,出生于官宦家庭,受家庭的文化熏陶,自幼就“颇通文史”,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写得一手好字,能左右手同时写字作画”。她了解光绪帝处境的艰难、内心的苦楚,千方百计地用女性特有的温存,去体贴关爱光绪帝,真心实意地使自己的夫君感到温馨和快乐。两人曾经有过一段欢乐的时光。隆裕皇后得不到光绪皇帝的恩泽,便向慈禧太后诉苦,说珍嫔迷惑皇帝,独享皇恩,存有觊觎皇后位置之野心。慈禧太后决定出手收拾珍嫔。光绪皇帝曾用库存的珍珠、翡翠为珍妃串制一件珍珠旗袍,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
紫禁城御花园
一天,光绪与穿着珍珠旗袍的珍妃在御花园携手散步,正在玩赏高兴时,被慈禧太后撞见。她大怒道:“好哇!连我都舍不得用这么多珍珠串旗袍,你一个嫔妃竟敢如此。想当皇后不成,谁封的?皇帝你也太宠了”!光绪和珍嫔急忙跪地上叩头请罪。慈禧立即叫随身太监崔玉贵将珍珠旗袍给扒下来。回宫后还按照处置宫女例,打了珍嫔30板竹竿子。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初一,慈禧太后在整修好的颐和园举行六十大寿,加恩瑾、珍姐妹晋嫔为妃。此后,慈禧太后退隐颐和园。虽然光绪帝成为紫禁城的主子,可他还是慈禧太后的傀儡。光绪帝每个月要去颐和园向慈禧请示几次,尤其是军政大事,必须呈送慈禧过目“禀白而后行”。朝中大臣都是慈禧亲信,一切事情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这让光绪无能为力。他只能等机会,等一个可以证明自己的机会。
珍妃像
三、倭寇侵华,蓄谋已久
倭寇日本作为一个岛国,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早在幕府末期,日本就开始酝酿对外扩张了。当时的日本同样羸弱不堪,而日本国内一些人看到欧洲列强开始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尤其开始侵略中国,他们就提出了一个“海外雄飞论”,觉得日本要腾飞,就得去海外掠夺资源。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迅速加强。1890年,时任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一次帝国议会的"施政演说"中抛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将日本本土作为主权线,中国和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声称日本"人口不足",必须武力"保卫"利益线。日本参谋本部将日本战略理论奠基人小川又次于1887年撰写的《征讨清国之策略》,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以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日本大陆战略理论奠基人——小川又次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清朝乞援。此时,大清帝国光绪皇帝刚刚亲政。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000人于6月6日后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清廷出兵朝鲜后,6月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的率领1200名先遣队进驻汉城。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战争。6月10日,在清军大军压境下,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起义平息了,朝鲜要求中日同时撤兵。但日本政府电令大鸟拒绝撤兵,并于6月16日由大岛义昌少将率领混成旅团第一批部队在仁川登陆,增兵朝鲜。中日两军在朝鲜对峙。6月22日,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声称:“设与贵政府所见相违,我断不能撤现驻朝鲜之兵”。
韩国汉城光化门
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清朝内部分为两派。以李鸿章为首的妥协派和以翁同龢为首主战派,李鸿章他们清楚的知道清朝的国力和自己建立的北洋海军的实力,真打起来,可能有点捉急。而主战派的翁同龢和李鸿藻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且翁同龢和李鸿章有嫌隙。他作为清流的代表,自然对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不爽,因此一直对光绪吹风,可以打。如果打赢了,光绪帝的地位更加巩固;如果输了,可以治李鸿章北洋海军不力的罪,可以报仇。除了这些清流之外,满朝文武除了少数人,也压根不把日本当回事。清朝驻日本公使何如璋说:“日本今日之势,固万万不能胜我也”。晚清名臣张之洞也说:“日本甚穷,华市一绝,商贾立窘,严修海防静以待之。中国之兵力财力,纵不能胜俄,何至不能御倭哉”?
两代帝师翁同龢
面对朝野上下纷纷求战的心思,血气方刚的光绪也觉得这是天赐良机。既然不能通过罢免大臣立威,那就通过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战争中最容易组建属于自己的班底,罢黜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官员,而且可以建立权威,向慈禧夺权,自己全面亲政。当然光绪自己也不了解日本,但既然自己的老师、驻日本公使和张之洞都说日本不足为虑,那么直接开战就是了。甚至清朝上下都想好战后如何处置日本了:“追日人计穷力竭,婉转求成,先索回台湾所欠兵费五十万两,再取归被日占之琉球,然后毁去天津所定专款兰条,另订简明和约,使高丽永为我大清藩属,日人不得轻越鸿沟。末乃索偿我此次所耗兵费若干。有一不从,再全师压其境上”。光绪决定一面“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一面严令李鸿章认真备战。
光绪皇帝
6月25日,光绪下谕旨斥责李鸿章,指出“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兵队,原虑衅自我开”,现在“势甚急迫……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著即妥筹办法”。同时提醒李鸿章“俄使喀希呢留津商办,究竟彼国有无助我收场之策,抑另有窥觑别谋?李鸿章当沉几审察,勿致堕其术中,是为至要”。6月28日,日军混成旅团第二批部队登陆,侵朝日军达到8000余人,与驻朝清军比占绝对优势。7月1日,光绪再次通过军机处谕令李鸿章备战:“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迫胁,势甚岌岌,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将有决裂之势。……我战守之兵及粮饷军火,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方不致临时诸形制肘,贻误事机”。并指出:南洋各海口均至关重要,台湾又孤悬海外,日本必为垂涎,命令各督抚“预为筹备,勿稍大意”。
李鸿章像
7月4日,光绪又针对李鸿章乞求英国领事转请英外交部派舰队赴日“勒令撤兵一节”,发出旨意:“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不宜借助他邦,至异日别生枝节”。并告诫李鸿章,这种“示弱于人”的做法,易生后患,著勿庸议”。7月14日再谕李鸿章:“倭人以重兵胁制朝鲜,虽与商议撤兵,久未就绪,和议恐不足恃,亟应速筹战备,以杜狡谋。前经叠谕李鸿章先事预筹,毋致落人后著。现在事机紧迫,著李鸿章速为筹备,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以待进发”。“沿海各口,如旅顺、大连湾、威海卫等处,皆关重要,如何布置,均应逐一妥筹。其军火、器械、粮饷一切,均应日办齐,先期给发,方不致仓促误事”。20日,光绪谕令李鸿章“倘倭兵逼近,已露交仗之迹,则衅开自彼,立即整军奋击,不可坐失机宜”。
光绪手书
四、甲午战争,一败涂地
7月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日本海军取得朝鲜海面的制海权。7月29日,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旅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9月15日,叶志超、卫汝贵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叶志超、卫汝贵临敌溃散,光绪将其罢职,以聂士成统领两军。
朝鲜王宫——仁政殿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大同江口以北和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运兵赴援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而来的日本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重伤4舰。10月13日以25日,日军强渡鸭绿江,接着连陷九连城、安东、凤凰城等许多城池。11月初,日军占领金州、大连,22日旅顺失陷,光绪责李鸿章“调度乖方, 褫职留任”。是日,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总署表示,愿意为中日“调处”。光绪直接指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毋以计误我耶”?
大连旅顺口
13日海城失陷,19日复州再陷。22日光绪帝谕军机大臣等“亟应整顿队伍,激励将士,力遏西窜之路”。1895年1月,日本舰队游弋于成山海面。18日,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占领荣成,并攻陷威海卫南帮炮台。31日,光绪颁旨惩罚“临敌退缩”之辈,并令北洋舰队和陆军“奋力冲击”,“且勿再失事机,致以战舰资敌”。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后,水陆并进,攻击刘公岛,重创港内北洋舰队。9日,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管带刘步蟾沉船自杀。同日,光绪诏责李鸿章:闻各舰被击沉情形,“不胜悲愤,北洋创办海军,殚尽十年财力,一旦悉毁于敌,破防纵寇,震动畿疆,李鸿章专任此事,自问当得何罪?”令李鸿章“力图补救”,“齐力合剿”。12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17日,日军占领威海卫海军基地,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此时,中日在辽东的陆战仍在持续进行中。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了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岫岩、海城等地。清廷为挽救危局,谕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并派湖南巡抚吴大瀓、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节制关内外百余营陆军。当时清军在海城、营口、牛庄、田庄台一带集结了约7、8万人,而日军在海城、盖平不过2万人。但关内外清军派系复杂,各将领素不相习,刘坤一无力控制辽东前线战事。在2月底以前,清军曾四攻海城,均遭败北,并于3月间先后失去鞍山、牛庄(今辽宁海城西北)、营口、田庄台(今辽宁营口西北)等地。清军的节节败退,使刘坤一重整军队,以图反攻的设想化为乌有。不到10天时间,6、7万清军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宋庆、吴大瀓溃而西走,从双台子退至石山站,辽东战场全线瓦解。日本趁胜胁迫清廷议和。
两江总督刘坤一
慈禧太后派李鸿章赴日求和。李鸿章采用各种手段,以获得光绪“面谕”“让地”之权,光绪在投降派和列强的逼迫下,令奕欣代传其口谕,接受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但必须“斟酌重轻,与倭磋磨定议”。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以丧失领土、主权严重,表示坚决“不允”,拒绝签字用宝。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密谋策划,威逼光绪画押。5月2日,奕欣、奕譞 、徐用仪、孙毓汶四人在朝廷上,集体向光绪发难,要求光绪批准条约。“上犹迟疑,问各国回电可稍后否?济宁(孙毓汶)坚以万不可恃为词,恭邸(奕欣)无语,乃议定。众枢在直立候,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翌日,“合约用宝”,《马关条约》正式批准,11日,光绪帝明发朱谕,宣示批准合约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当共谅”,“我君沉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
《马关条约》签约地——日本马关春帆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