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中华·感知四川”:海外媒体探资中 悟文武双庙巴蜀风骨
发布时间:2025-05-22 05:35 浏览量:1
共工新闻社四川专题报道 在“追梦中华·感知四川”2025海外华文媒体四川采访活动的行程中,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埃及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以及新华社和光明日报社记者,一同走进内江资中,深度解读这座川南古城独特的“文武之道”——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资中文庙与武庙。
文庙:千年儒风的悠悠回响
资中文庙的历史,可回溯至北宋雍熙年间(公元984 – 987年),其初始坐落于县城大东街。因旧庙地势低洼潮湿且临街喧嚣,清道光九年(1829年),在州牧贵州石阡张海澜的倡导下,士绅们集资将文庙迁至北关外邑人赵逵曾游居过的洗墨池处,历时六年,于道光十五年竣工。
这座文庙总占地面积达6787平方米,建筑面积2608平方米,坐北朝南,采用复四合院式布局。前后四进建筑高低错落,沿着中轴线有序分布。如今,万仞宫墙、月池、华表、照壁、礼门、义路、灵星门、乡贤祠、名宦祠、大成门、东庑、西庑、大成殿、崇圣祠、钟楼、鼓楼,以及明成化碑、清康熙碑等建筑保存完好。其主要建筑皆覆琉璃瓦,正脊装饰着宝鼎与蟠龙,翼角飞翘,尽显南方古建筑的精巧秀丽风格。
大成殿内文物众多,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八位皇帝御笔亲题的匾额尤为瞩目。特别的是,殿内供奉着全国文庙大成殿内唯一的一尊孔子站像。此站像高达3.85米,比山东曲阜的孔子像还高出65公分,加上脚下1.2米高的基座,总高5.05米,重达12吨,由一整块采自内江田家镇石包沱的坚硬巨石雕琢而成。其造型参照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绘的“至圣先师图”,孔子身着布衣,神态逼真,仿佛正跨越千年时光,向世人讲述儒家智慧。此外,殿内还有全国最大的明“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其上镂空雕刻九龙二凤盘绕,金底黑字,精美绝伦。
资中文庙承载着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早已跨越国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众多海外学者、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通过研究和体验文庙建筑、文物以及祭孔等传统仪式,深入感受儒家文化魅力,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武庙:忠义精神的千古传承
资中武庙又名关帝庙,位于重龙山脚下,与资中文庙相距约100米。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在清乾隆、同治时期历经三次修葺。民国元年(1912年),武庙内增建武星殿,以纪念民族英雄岳飞。
武庙占地面积3731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608.8平方米。虽外月池、照壁、七星门已毁,但现存的朝贡殿、关圣殿、偏殿武星殿(启圣宫)、三义祠和左右厢房、钟鼓楼、廊道、院坝等建筑,仍能让人感受到其往昔的恢宏气势。关圣殿高22.25米,采用九脊重檐歇山式屋顶,翼角起伏交叉,殿内8根大圆形石柱坚实有力地支撑着,承载着岁月的厚重。殿内供奉关羽、关平、周仓像,庄严肃穆,令人不禁联想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的英勇传奇。关圣殿左侧的武星殿(启圣宫)为纪念岳飞而建,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家喻户晓,其爱国精神和忠义情怀与武庙所弘扬的精神一脉相承。三义祠中供奉刘备、关羽、张飞的神像,再现“桃园三结义”的经典场景,他们义薄云天的情谊千古传颂,令人动容。
武庙的建筑工艺精湛,屋面的青黄色琉璃瓦在日光下闪耀生辉,与毗邻文庙的红棕色琉璃瓦交相辉映,二者对峙而立的格局在全国实属罕见,极具文物价值。在历史长河中,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不仅在中国深入人心,更随着华人的足迹传播至世界各地。在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区的华人社区,关帝信仰极为普遍,关帝庙成为凝聚华人情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资中武庙作为关帝信仰的重要载体,其建筑风格、祭祀仪式以及所蕴含的忠义文化,吸引着众多海外华人华侨前来寻根溯源,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忠义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独特的文化符号,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如今,资中正以文武双庙为核心打造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沉浸式展演、非遗体验等创新形式,推动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从儒学圣地到忠义殿堂,资中文武双庙以“儒风侠骨”的双子星姿态,勾勒出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图文/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