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传说到省级非遗,观“孟宗哭竹生笋”的孝道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04 15:05  浏览量:1

“孟宗哭竹生笋”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是如今的武汉市武昌区的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故事的主人公孟宗,生性至孝,是三国时江夏,即今武汉市武昌区人(另有今湖北省孝昌县之说),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发生地在今武昌,清康熙《湖广武昌府志》载:“孟宗宅在旧武昌衙左。”孟宗和其母逝后都葬在武昌本地。如今武昌区内还有多处孟宗及其“哭竹生笋”的故事遗存。

“孟宗哭竹生笋”故事内容

孝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在寒冷的冬季吃笋,现在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在三国时期的那个年代比登天还难,然而就有孟宗之母却因儿子的孝喝上了新鲜的笋汤。

“孟宗哭竹生笋”的现存文字最早出现于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书·孙皓》引自《楚国先贤传》里的“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累迁光禄勋,遂至公矣。”

据传孟宗对自己的母亲极为孝顺恭敬,有一天,孟母感到身体不适,突然想喝笋汤。时值冬季,怎会有鲜笋。但孟宗非常希望母亲的身体能好起来,在担忧中他独自一人来到了竹林,只有一片黄竹在风中摇曳,孟宗无计可施,心里更加难受,于是抱着竹子而痛哭起来。哭过一阵后,他突然听到地裂声,发现地上一下子冒出了许多嫩笋。他挖出土坑中的笋尖,赶紧带回去给母亲熬了笋汤,孟母喝了笋汤之后,病情果然好转。人们都以为是孟宗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才会如此。后来,孟宗更加勤奋、努力,终于成为一位学者,并且当了孙吴政权中的大臣,做了许多有益之事。

孟宗其人其事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有很大的夸张的成分。但孟宗是确有其人的。孟宗是吴国人,字恭武,三国江夏人,生年不详,卒于建衡三年(271年),本名宗,后因避孙皓字(字元宗)改名为孟仁。同样据《三国志·吴书·孙皓》裴松之注文载,孟宗幼年丧父,与他的寡母相依为命,他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深明大义的人。孟母不管生活如何困苦,一心要让孟宗读书,以盼其将来出人头地。孟宗年少时师从南阳的李肃读书,孟母缝了一条特大的被子,用意是让孟宗的那些贫困的同窗学友能够一起盖上被子。孟母的这一善举为人所称道。

孟宗在母亲言行感召下,学习期间品学兼优,尊师爱友。做出了许多学习上帮助同窗、生活上照顾学友的感人事迹,这些事迹也在学堂广为传颂。一次,襄阳同窗好友冷暖,课余担水时不慎摔伤,卧床养病,孟宗就在课余为冷暖补习功课。冷暖的母亲刚好又重病卧床不起,孟宗闻知也悉心代为请医、照顾,使冷暖的母亲病愈康复。大家无不对孟宗敬佩有加。

孟宗因为孝亲事迹感人,加上他苦学成才,终于成为朝廷官员。每当有好吃的东西时,孟宗都舍不得吃,先送去让母亲品尝。他在做主管渔业的官职时,亲自捕鱼精心烹制成鲊后,送给母亲食用,被母亲送还,并晓之以理。“还鲊”和前面提及的“大被”的故事后来都成为典故,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孟宗在任吴县县令时,突传噩耗,慈母在家乡病逝。孟宗闻讯,十分悲痛。因回家心切,不及向朝廷请假,就立马回家奔母丧了。守孝期满后,孟宗自缚以请罪。陆逊陈说了他的嘉行并为之求情,孙权就免其死罪,后又让其复出为官一直做到司空,位列三公,成为为官有道,以孝行著称的千古名人。

“孟宗哭竹生笋”故事的影响

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和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被其后历代人所推崇传颂,被视为至孝的典范,更是成为历代诗人学者吟咏的题材。元代的郭居敬“尝摭虞舜而下二十四孝之概序而诗之,名二十四孝诗,以训蒙童”,把其收入了《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里面。诗中有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经过一千多年的传颂,“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形式和内涵,更加丰富。及武汉刚解放时,在武昌蛇山和凤凰山之间,还有围绕孟宗及“哭竹生笋”故事的纪念地的一些遗存。如都司署旧址的“孟井”井栏杆,凤凰山下“孟宗哭竹生笋处”七字石碑,凤凰山麓“吴司空孟母墓园”,蛇山北麓奉祀孟宗的孝感王祠,大东门外分别纪念岳飞和孟宗的“忠孝祠”及附近的“忠孝门”。“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不仅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也流传到了日本、朝鲜、韩国等。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简介: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分别对武汉市主要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梳理和介绍、研究和探索,并选取了武汉市数个“非遗”案例进行具体剖析,力求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