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万个“家长”举报?到底谁在怕《731》上映
发布时间:2025-08-04 03:41 浏览量:1
“画面太血腥,会吓坏孩子!”、“这破坏中日友好!”——电影《731》还没上映呢,网上就炸了锅,号称“百万家长”联名举报,声势浩大。
这阵仗,看得我直发懵。一部讲历史的电影,怎么就踩了这么多人的尾巴?他们到底在怕什么?是真担心孩子,还是别的?
那些举报理由,细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一边喊着“怕孩子做噩梦”,一边却对731部队那些真实到令人发指的暴行——比如把活人烤干只为测身体水分,或者反复泼冰水直到手脚冻烂坏死——选择性失明?这逻辑,实在拧巴。
更别提那些高喊“中日友好”的,日本那边教科书把侵略史删得七七八八,政客年年去拜那个供着战犯的靖国神社,他们倒是一声不吭。这“友好”,怎么感觉是我们单方面在小心翼翼?
更讽刺的是,这“百万家长”的水分,大得能养鱼了。我翻了不少举报评论,好家伙,发言跟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为祖国花朵禁播”、“暴力内容必须封杀”,连标点符号都复制粘贴得整整齐齐。
这哪是自发的家长心声?分明是一场有组织的“堵嘴”行动,想把电影的声音在摇篮里就摁死。
每次看到这些,我就想起在哈尔滨731遗址纪念馆看到的那些冰冷展板。
上面写着,我们的孩子,当年被当成实验品,注射马血,活活抽干血液……那时候,谁想过“保护”他们?如果真为了孩子好,难道不该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和平日子,是前辈们用什么样的血泪和命换来的?遗忘,才是最大的伤害。
说实话,看到导演赵林山为了拍这片子,把房子都抵押了,甚至让女儿暂时退学,自己还冒着风险跑去日本找证据,我心里挺不是滋味。
这年头,拍这种题材,吃力不讨好,简直是“傻子”才干的事。演员们也是拼了命,零下二十多度拍冻伤戏,真把自己冻到失去知觉;演完那些活体解剖的模拟场景,好几天吃不下饭。
他们图啥?不就图把那段被刻意掩盖的、血淋淋的历史,重新摆到我们面前吗?
731干的那些事,光是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母婴实验、活人肢体互换、拿活人测试细菌武器……这些不是恐怖片,是真实发生过的地狱。
最让我脊梁骨发凉的是,当年那些沾满中国人鲜血的“实验数据”,被某些人包庇下来,成了日本某些医学权威的“学术资本”,甚至转化成技术专利,至今还在用!这口“人血馒头”,吃得下去吗?
看看日本那边,教科书里“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字眼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
可一到国际场合,他们又一口咬定“没有证据”,把靖国神社的战犯当“英灵”拜,反过来还要求别人“放下仇恨”?
更别提那些用731数据研发出来的、世界领先的烧伤药,他们可曾对受害者有过一丝歉意和补偿?这双标玩得,真是炉火纯青。
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我记得小时候风传的《黑太阳731》,后来悄无声息地不见了。
前几年《二十二》上映,不也被日本那边的水军疯狂举报过?现在《731》这剧本,简直一模一样——举报、下架、抹黑,再配合教科书删改、网上制造“历史争议”……一套组合拳下来,目的就一个:让我们的下一代,慢慢忘了侵略者干过的那些恶事,把血债洗白成“争议”。
想想就可怕。今天要是因为“太血腥”不让放《731》,明天课本里“南京30万”可能就变成了“有待考证的数字”。
后天你再上网搜“731”,跳出来的搞不好全是些“大东亚共荣圈”的洗白文。
等我们的孩子问:“日本当年为啥打我们?”难道我们就只能含糊地说一句“都是过去的事了,别记仇”?这跟背叛有什么区别?
《731》这部电影,它不只是胶片上的光影。它是那三千多个有名有姓、无声呐喊的受害者,是刻在我们这个民族骨头里的伤疤,是我们绝不能后退的底线。
它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靠假装忘记、靠捂上眼睛就能换来的。日本人想要的“友好”,是让我们闭嘴;我们想要的“友好”,是大家都能直面那段历史,然后才能真正平等地对话。
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保护?是让他们活在无菌的真空里,还是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安稳日子,是杨靖宇将军胃里那些没能消化的棉絮换来的?
是八年抗战里那3500万伤亡的同胞用命堆出来的?如果连真实的历史都不敢、不愿让孩子知道,我们拿什么去告诉他们,什么叫骨气?什么叫民族的脊梁?
《731》能不能顺利上映,现在还不知道。但那段历史,那口警钟,必须得一直响下去,响得震耳欲聋。
因为如果连揭露真相的电影都容不下,都拿“血腥”、“影响友好”当借口封杀掉,那才是对躺在黑土地下的先辈们,最大的背叛。
历史这面镜子,照得清清楚楚:谁想忘记它,谁就会被它惩罚;谁想掩盖真相,谁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尊重。
支持《731》,不只是为了记住过去的苦难,更是为了守住未来——让我们的孩子,永远懂得尊严的分量、正义的价值,还有这个民族,在血与火中淬炼出来的、永不妥协的底线。
郑重声明:素材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