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这类电影告诉日本——我们已经不再需要你
发布时间:2025-08-04 01:04 浏览量:1
《南京照相馆》的热映,引来了观众强烈的共鸣,电影对重塑了侵华日军的形象,进行了极有意义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影片里的日军,既摆脱了建国初期文艺作品里“脸谱化”的恶,更摆脱了改开以来,多少有些矫情的“恶中有善”。
众所周知,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鬼子的形象,都是嗜血暴戾,满脸凶相的,凶残有余,奸猾不足的丑角,无论是《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都无外乎如此。
到了改开之后,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繁荣的日本经济,绚丽的日本综艺,让无数国人叹服仰望,国际化的开放,巨大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冲淡了对日的仇恨,加上种种的思想渗透,让日军的形象在银幕上开始潜移默化开始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日军形象,开始变得反战,开始变得善良,甚至不乏军人的正直和荣誉,到了《南京,南京》中,甚至干脆直接塑造了一个善良到要内疚自杀的日本兵,让人大为瞠目。
所有的记载和幸存者,都没见过角川这种日本兵,但是我们自己的电影里,自我感动了一把
在很多大V的讨论中,将这种现象,归结于时代的局限性,从刚建国时期受北方邻居的“苦难修圣”的影响,到后来改开导致的思维混杂,包括西方灌输的——“殖民地原罪论”之类的舆论冲击,是导致影视作品上日军(也包括其他侵略者)形象不断变化的原因。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是有点低估了国家对艺术的把控力。
作为长期狠抓宣传工作的我D,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影视形象带来的影响力,作为宣传阵地的拳头产品,影视文艺塑造人物的风向,实际上一定程度代表着国家战略的取舍,并不能单单以一个“创作的时代局限性”而定义。
今天的《南京照相馆》,还有即将上映的《731》《东极岛》背后,我觉得,是国家开始舍弃了和日本“放下仇恨,联合发展”幻想的信号。
曾几何时,我们对日本是无比仰望的,在七八十年代,繁荣的日本,甚至以“亚洲头雁”自居,学着父桑切分世界的模式,把亚洲分了个三六九等——当然,自己要掌控的,是最先进的科技和金融,下一档次是当年殖民过的韩国,台湾,泰国等地,至于中印,只是提供廉价生产力,消化日本产品的苦力池和倾销市场。
八十年代号称可以买下父桑的日本
甚至当时,很多中国人都这么认为,毕竟,当年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国内苦干两三年,不如润去刷一个月盘子,这个差距是明摆着的。
甚至到了2016年,我们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五年多,我去日本玩的时候,那个打工的中国导游,还莫名自豪地跟我们说——你们要去的,是个领先我们五十年的国家........
那张虔诚而向往的脸,让我至今难忘。
所以,长期以来,对联合日本,我们是有极高的期待值的。
日本和韩国这两个父桑重点关照的“L战前沿”,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质量,都远超欧洲那些半吊子国家。
如果能形成中日韩的自贸圈,整合整个东亚,那么这将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体。
换句话说,当年日本人想用刺刀和屠杀做的,唯日独尊的“大东亚共荣圈”,善良的中国人,希望做成一个互惠互利,有所保障,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大东亚大蛋糕”。
在这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日本能否从父桑的狗笼子里挣脱出来。
我们曾经真诚认为,日本跟我们同种同文,可以有一样的骨气,一样的努力。
毕竟日本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近代,多少还是有过想独立自主,想做回人的尝试的(你别管他想做的这个人多恶多凶残)
但可惜,虽然同为进化最先进(这是有研究成果支持的)的东亚黄种人,但是我们真的是高估了日本......
在发展最为高歌猛进的八十年代,当日本已经拥有可以挑战父桑的体量的时候,父桑一个广场协议,生生打断了日本的脊梁骨,强行将日本的高新技术产业割掉,进行了再次分配,至此,日本的经济再也无法恢复当年狂飙式的发展。
我们曾经觉得,被打痛的日本,应该可以跟我们走近一些了吧。
那个时代,很多影视剧里,日本人的形象开始变得柔和,反战的日本人开始越来越多,甚至在两部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里,如《屠城血证》《南京1937》中,都出现了富有“人味”的日本兵形象,如陈道明饰演的笠园孝,不但有“人性的挣扎和反思”,甚至还搭配了个中国恋人。
我小时候真的以为很多日本兵就是这样有苦衷的
可以说,这是我们主动放低身段,软化历史仇恨,将整个日本的暴行,归结于少数“日本高层”的历史叙事尝试。
说白了,我们不希望当时的国内出现大量的反日情绪,从国家战略的角度上,我们仍然希望可以跟日本携手,共同形成西太的经济自主格局,摆脱东太的影响。
但是很明显,在日本的父桑如日中天的那个九十年代,日本并不敢越雷池。仍然亦步亦趋跟随着自己的父桑。
2001年,随着新约克两声巨响,日本的父桑开始走入了一个挣脱不出的泥潭。
这个时间段,又成了我们跟日本接近的一个小高潮。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影视形象里,日本人不但有了人味,甚至有些日本人还成了中国的正面教材,国人反而成了愚昧落后的背景板。
最典型的就是《走向G和》这部戏中,搜刮民脂民膏无所不用其极,皇室财富天文数字,仅仅在社会压力下捐30万的日本天皇(1890年日本皇室收入是2000万日元),被生生勾画成了卧薪尝胆,节衣缩食,甚至饿的袖口藏饭团舍不得吃的形象——不得不说有些国人的想象力,真的是很丰富。
这种拍脑袋的故事我也不知道图啥
那个时期,在我的印象里,抗战一度成了一个很边缘化,甚至不乏娱乐性的字眼,大量低劣的抗日神剧,把这个沉重的话题解构得戏说一般,我的香港同学,甚至不知道中国和日本还打过仗........今天大量的90后,要真问起抗战是哪年,918是哪年,能准确回答的,未必有半数(别问我怎么这么肯定)
可以说,那个时代,为了拉拢日本,降低民间反日的历史情绪,我们是努力做到了能做的极限。
可以说,我们也不是没有成果,日本国内Z坛开始出现了成气候的亲华派,在2002年的时候,中日韩自贸区被提到了台面上。
历经波折,十几轮艰苦谈判,十年之后,2012年,我们即将迎来重要的节点,签署最关键的中日《货币互换协定》......
但是,我们高兴得太早了。
在签约前夕,当我们连庆功宴的菜单都拟定好了的时候,日本代表团突然接到命令,回国,谈判中断了。
很快,积极推动自贸区协定的日本财务大臣松下忠洋,在家中离奇上吊而亡,留下的“遗书”中,居然是忏悔自己婚外情........(这位大臣是1939年出生,当年73岁)
松下忠洋
6天后,驻华大使西宫伸一,也莫名去世........
同时期,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下台.......
也许是巧合,但是,这个巧合,也太巧了吧。
仿佛无形中一只手,轻易在日本上空拨弄了几下,一个明摆着对日本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就这么黄了。
也许从那个时候,我们发现了,经历了某国战后经济大哺乳的国家,无论是日韩,还是欧洲,都无法摆脱马前卒的命运,也无法自主决策自己的未来。
今天的一系列事情,也印证了我们的判断。(比如前几天某盟当家人,叭叭跑人家球场开业典礼上,求着签了个协议)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工业转型,努力开拓高端产业链的市场,我们开始埋头创新,解决一系列卡脖子的问题,开始摘那一颗颗的“工业明珠”。
而那个在某些国人嘴巴里“领先我们五十年”的国家,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国运,也不断爆出造假之雷,把曾经的工业匠人,XX仙人外衣炸的一丝不留。
干净又卫生,和印度有一拼的烧鸟仙人
今天,被父桑的大棒揍得青一块紫一块的日本,又来跟我们谈重启中日韩自贸区的事宜。
可惜,放眼今日,我们已经不再需要这个国家什么了。(动作片另说)
也感谢日本,倒逼我们,薅光了所谓的工业皇冠,造就了我们今天的自信底气。
我们需要的是用《南京照相馆》这样的作品,正本清源,重塑史观,告诉这个世界,当年发生了什么,告诉这个世界,我们是如何有了今天,告诉这个世界,那个小岛上的人,到底是怎样一个色厉内荏,假仁假义的族群。
自助者,天助之,自弃者,天弃之。
- 上一篇:魏家凉皮有多少家店铺
- 下一篇:能见度小于500米!沈阳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