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全5册古诗词用典汇编

发布时间:2025-08-04 00:40  浏览量:1

用典,就是引用典故。典故,《辞源》解释为:“常例、典制和掌故。”用典是古典诗文最有特色、最常用的修辞表现手法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用典可以达到“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的表达效果。

用典类型与功能

类型典例核心功能高考命题切入点语典《短歌行》引《诗经》含蓄言志,增强文化厚度分析典故对主旨的深化作用事典《永遇乐》用刘裕北伐借古讽今,暗喻现实困境对比历史与现实的情感关联神话典《李凭箜篌引》女娲补天夸张渲染,营造奇幻意境赏析意象的陌生化效果化用典《扬州慢》化杜牧诗句今昔对照,强化沧桑感解构文本互文性手法

教材篇目用典统计

品典故原句 / 关键内容出处典故原意 / 背景在作品中的含义 / 作用《短歌行》(曹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对情人的思念,表达深切的牵挂。曹操借此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将求贤之情类比男女思念,委婉而真挚。【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是古代宴饮宾客时的乐歌,描绘宾主欢宴的场景,表达对宾客的热情。曹操化用此句,营造招纳贤才的热烈氛围,表明自己会像宴客一样礼遇贤才,展现求贤的诚意。【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仿用《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原意是山海因包容万物而成就其广大高远,强调包容的重要性。曹操借此表达自己要像山海一样广纳贤才,不嫌弃人才多,体现其求贤若渴、胸怀天下的气度。【周公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为接待贤才,吃饭时多次中断,吐出食物去见士子,表现其对贤才的殷勤。曹操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接待贤才,暗示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广纳贤才以成就大业的志向。《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是南朝山水诗人,游山时穿特制木屐(前后齿可装卸,便于上下山),常到幽深高峻之地。李白借谢灵运的典故,既点明天姥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以谢灵运的游山经历衬托自己游天姥山的豪情,暗含对谢灵运山水情怀的认同。《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蜀志》关于望帝杜宇的传说望帝杜宇禅位后化为杜鹃鸟,春日常夜啼叫,啼至出血方止,象征哀痛至极。白居易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浔阳之地的凄凉氛围,烘托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和自己被贬后的哀怨之情。《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相关历史周瑜(周郎)是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二十四岁即任要职,以英姿飒爽、军事才能出众著称。苏轼提及周瑜,点明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借周瑜的年少得志、战功赫赫,与自己的境遇对比,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三国时期孙吴历史孙权(孙仲谋)是孙吴开国皇帝,统治江东 50 余年,扩展疆域,促进当地发展,是有作为的英雄。辛弃疾感叹找不到像孙权这样的英雄,表达对英雄的仰慕和对南宋朝廷苟安的不满,暗含收复中原的渴望。【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的历史刘裕从京口起事,推翻东晋称帝,曾两次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军事上英勇善战,气势如虹。辛弃疾借刘裕的英雄事迹,抒发自己渴望像刘裕一样北伐建功的豪情,同时反衬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①《史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典故;②《宋书・王玄谟传》中宋文帝刘义隆北伐事①霍去病远征匈奴,封狼居胥山纪功,是辉煌战功的象征;②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惨遭失败。辛弃疾用 “元嘉北伐” 的典故,告诫南宋朝廷不要重蹈覆辙,仓促北伐,需做好充分准备,体现其军事远见和对时局的担忧。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的历史拓跋焘曾反击刘宋,在瓜步山建行宫(后称 “佛狸祠”),是外族入侵的历史印记。辛弃疾描写佛狸祠下的热闹景象,暗含对南宋百姓忘记国仇家恨的痛心,以及对时局的忧虑。【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年老时仍能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却因小人谗言未被赵王起用,体现其壮志未酬。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达自己虽年老但仍有报国之心,却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叹。《师说》(韩愈)【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原句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应虚心向他人学习,随处可见老师。韩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自己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观点的论据,增强说服力,倡导从师学习的风气。《赤壁赋》(苏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原意是说黄河虽宽,一苇可渡,体现渡河的轻松或决心。苏轼化用此句,描写在江面上驾一叶扁舟的自由景象,表现泛舟赤壁时的悠然心境和对自然的敬畏。【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列子能乘风而行,表现一种超然物外的自由状态。苏轼借此描绘泛舟时的轻盈感受,表达对超脱尘世、自由遨游的向往,体现其道家思想的影响。【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①《楚辞・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②《晋书・许迈传》“羽化矣”①原意是保持独立品格,不随波逐流;②“羽化” 指成仙,道教中称人修道成仙飞升。苏轼结合两句,描写泛舟时仿佛脱离尘世、成仙飞升的感受,强化超然物外的心境,为后文的人生哲理抒发铺垫。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美人” 在楚辞中常象征君主或理想,表达对理想的追求或思念。苏轼借此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向往,也暗含对君主的思念,体现其复杂的情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曹操《短歌行》原句描绘夜空景象,暗含求贤不得的忧虑。苏轼引用曹操诗句,引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借曹操的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抒发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征相关历史曹操当年攻破荆州、进兵江陵,气势强盛,是其军事生涯的辉煌时刻。苏轼描写曹操的辉煌战绩,与 “而今安在哉” 对比,突出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迁,为阐述 “变与不变” 的哲理服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流逝,强调时光的不可逆。苏轼化用此句,阐述万物看似流逝却又永恒的哲理,表现其豁达的人生态度,缓解人生短暂的焦虑。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老子》第二十五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原意是王在 “域中四大” 之列,强调君主的地位重要。

魏征借此强调君主肩负治理国家的重任,应谨慎对待权力,为后文 “十思” 的提出奠定基础。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 不合,则骨肉出逐不收”原意是人际关系的亲疏取决于 “意合” 与否,意合则疏远者也能亲密,不合则亲人也会疏远。魏征用此典故说明君主待人以诚则能团结众人,傲慢则会众叛亲离,劝诫太宗要竭诚待人,不可傲物。【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舟与水的关系比喻君与民,说明民众既能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强调民心的重要性。魏征借此劝诫太宗要重视百姓,谨慎对待民心向背,体现其民本思想。【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①《老子》第三章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②《老子》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①原意是不显露能引起欲望的事物,可使民心安定;②强调知足可避免屈辱。魏征结合两句,劝诫太宗见到能引起欲望的事物时,要懂得知足以自我警戒,防止纵欲误国。【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老子》第四十四章 “知止不殆”原意是知道适可而止可避免危险。魏征借此劝诫太宗在大兴土木时要懂得适可而止,以安定百姓,体现其以民为本的思想。【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原意是君子要谦虚自守,以谦卑的态度修养自身。魏征劝诫太宗身居高位时要保持谦虚,加强自我修养,避免骄傲自满。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周易・比卦》“王用三驱”古代田猎时只从三面驱赶野兽,留一面让其逃生,体现仁政。魏征借此劝诫太宗游乐狩猎要有限度,不可过度,体现其对君主行为的规范和对仁政的倡导。《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商王盘庚迁殷的历史盘庚为巩固统治、躲避灾害,将国都迁到殷,当时百姓和士大夫都有怨言,但盘庚坚持迁都,最终成功。王安石引用盘庚迁都的典故,表明自己推行变法也会遇到阻力,但会像盘庚一样坚持正确主张,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描写隋军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陈后主仍与宠妃张丽华寻欢作乐,最终亡国的情景。王安石借此典故感叹历史上王朝因荒淫而灭亡的悲剧不断重演,表达对兴亡更替的感慨和对现实的警示。【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①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②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杜牧诗借此讽刺晚唐的衰败。王安石化用杜牧诗句,感叹金陵依旧有商女唱亡国之音,暗含对北宋朝廷可能重蹈覆辙的忧虑。《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原意是说北斗星虽像酒斗,却不能用来舀酒浆。张孝祥反用其意,想象以西江为酒、北斗为勺,邀请万象为宾客,展现其豪迈的胸襟和超脱的气度。《春江花月夜》(张若虚)【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人有 “鱼传尺素” 的说法,认为鱼可以传递书信。张若虚用此典故,说鸿雁和鱼龙都无法传递思念,反衬相思之深,强化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将进酒》(李白)【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曹植(陈王)才华横溢却遭兄侄猜忌,怀才不遇,常借宴饮抒发愁绪。李白化用曹植诗句,以曹植自比,既表达对宴饮欢乐的追求,更暗含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借酒抒怀,释放豪情。《李凭箜篌引》(李贺)【江娥啼竹素女愁】娥皇、女英的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山,二妃娥皇、女英挥泪洒竹,竹生斑点,表现深切的悲痛。李贺用此典故形容箜篌声的悲戚,仿佛能让江娥落泪、素女忧愁,突出箜篌演奏的感染力。【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女娲补天的神话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挽救苍生,是神力的象征。李贺用女娲补天的典故,形容箜篌声的震撼力,仿佛能震破补天的五色石,引来秋雨,突出乐声的神奇绝妙。【二十三丝动紫皇】道教传说“紫皇” 是道教中地位最高的神仙。李贺说箜篌声能惊动最高神仙,极言乐声的美妙和穿透力,展现李凭演奏技艺的高超。【梦入神山教神妪】女神成夫人的传说成夫人喜好音乐,善弹箜篌,听见乐声会翩翩起舞。李贺想象李凭的箜篌声传入神山,连神妪都向他学习,侧面烘托箜篌演奏的精妙绝伦。
【吴质不眠倚桂树】吴刚伐桂的传说吴刚因犯错被罚在月宫砍伐桂树,桂树随砍随合,永不停歇。李贺描写吴刚被箜篌声吸引而不眠,倚树倾听,突出乐声的魅力,连仙人都为之沉醉。

《锦瑟》(李商隐)

【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典故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后不知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体现物我两忘的哲学思想。

李商隐借此表达人生的迷茫和虚幻感,暗示往事如梦,难以捉摸,抒发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怅惘。

【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杜宇化为杜鹃的传说望帝杜宇化为杜鹃,啼声哀切,寄托着思恋之情。李商隐用此典故,将自己的 “春心”(对理想、爱情等的向往与失落)寄托于杜鹃的啼鸣,表达深切的悲苦和思念。【沧海月明珠有泪】鲛人泣珠的传说传说海中鲛人哭泣时,眼泪会化为珍珠。李商隐借此描绘凄美的画面,将明珠与泪水结合,表达悲伤、珍贵而又虚幻的情感,暗含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的典故蓝田(今陕西)以产美玉闻名,传说美玉在阳光下会生出朦胧的烟霭。李商隐用此典故营造朦胧美好的意境,象征理想中美好的事物,却又难以触及,表达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与失落。《书愤》(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南朝宋檀道济的事迹檀道济是名将,遭猜忌被杀前说 “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长城” 喻指国家的栋梁。陆游化用此典,感叹自己曾自许为保卫国家的 “长城”,却壮志未酬,表达对自身境遇的愤懑和对国家的忧虑。【出师一表真名世】诸葛亮《出师表》诸葛亮出师伐魏前上《出师表》,表达对蜀汉的忠诚和北伐的决心,是忠义与担当的象征。陆游借《出师表》赞扬诸葛亮的忠诚与壮志,反衬南宋朝廷的苟安,抒发自己渴望像诸葛亮一样北伐报国的情怀。《蜀道难》(李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古蜀传说蚕丛、鱼凫是传说中古蜀的先王,开创了蜀国基业,但年代久远,事迹渺茫。李白提及二贤,强调蜀地历史悠久,同时 “茫然” 二字暗示蜀道开辟的艰难,为后文描写蜀道之难做铺垫。【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五丁开山的传说秦惠王送美女给蜀王,蜀王派五力士迎接,因拽蛇导致山崩,力士和美女身亡,山分五岭,蜀道开通。李白用此悲壮传说,说明蜀道的开通付出了巨大牺牲,突出蜀道的险峻和来之不易,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太阳神六龙驾车的传说传说太阳神的车由六条龙拉着,羲和为御者,六龙回日指山高挡住太阳神的车,使其不得不转弯。李白借此极言山之高峻,连太阳神的车都难以逾越,突出蜀道的高耸险峻。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原意是剑阁地势险要,一人把守,万人难攻,若守将不可靠则会带来危险。

李白化用此句,强调蜀道关隘的险要,同时警示若守将非人,会带来祸患,暗含对时局的担忧。

《蜀相》(杜甫)

【三顾频烦天下计】

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

刘备为统一天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请教天下大计,体现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杜甫借此赞扬诸葛亮的才智和刘备的知遇之恩,暗含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的历史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又辅佐刘禅巩固政权,一生鞠躬尽瘁,体现其忠诚与担当。杜甫以此概括诸葛亮的一生,赞扬其对蜀汉的忠诚和功绩,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北伐病逝五丈原的历史诸葛亮出师伐魏,未能取胜,于五丈原军中病逝,壮志未酬。杜甫借此表达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惋惜,同时暗含对自己理想未能实现的悲叹,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扬州慢》(姜夔)【黍离之悲】《诗经・王风・黍离》周大夫见故都宗庙宫室倾覆,长满黍子,作《黍离》抒发忧伤,后以 “黍离之悲” 指故国残破之悲。姜夔用此典表达对扬州遭金兵劫掠后残破景象的悲痛,抒发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战争的谴责。【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杜牧《赠别》(其一)“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诗中 “春风十里” 描绘扬州昔日的繁华热闹。姜夔将昔日的 “春风十里” 与如今的 “荠麦青青” 对比,突出扬州的衰败,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悲痛。【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①杜牧《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②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诗中以 “豆蔻” 形容少女,以 “青楼梦” 描绘扬州的繁华浪漫。姜夔说即使杜牧的诗词再精妙,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用昔日繁华反衬如今的凄凉,强化情感的深度。【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诗中 “二十四桥” 是扬州繁华的象征,描绘明月下玉人吹箫的美景。姜夔描写二十四桥虽在,却只剩冷月无声,与杜牧诗中的繁华形成对比,抒发对扬州衰落的惋惜和悲凉之情。《陈情表》(李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中魏颗结草报恩的典故魏颗未遵父命让其爱妾殉葬,而是将其改嫁;后魏颗与秦将作战,遇老人结草绊倒敌将,老人自称是妾父,前来报恩。李密用 “结草” 典故,表明自己会像魏颗一样感恩图报,既表达对晋武帝的感激,又强调自己要先尽孝,体现其孝心与忠诚。《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原意是过去的事无法挽回,未来的事还能补救,强调要把握未来。陶渊明化用此句,表达对过去出仕的反思和对未来归隐生活的向往,体现其决心回归自然的心境。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西汉蒋诩的典故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两位隐士来往,后以 “三径” 代指隐士住处。陶渊明用 “三径” 代指自己的隐居之所,说庭院虽荒但松菊仍在,象征自己的高洁品格未变,表达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晋朝皇甫谧《高士传・陈仲子》“所安不过容膝”原意是说居住的地方虽狭小,但能让人安心,体现隐士的安贫乐道。陶渊明借此表达自己在狭小的居所中也能安身,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体现其不慕荣华、安于平淡的生活态度。【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原意是驾车出游,表达一种出行的状态。陶渊明化用此句,说世俗与自己的志向相违背,驾车出游也无处可求,强调自己归隐的决心,与世俗决裂的态度。【或植杖而耘耔】《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原意是放下拐杖除草,描绘隐士劳作的情景。陶渊明借此描写自己归隐后劳作的生活,体现其回归田园、自食其力的状态,表达对田园生活的享受。

《登快阁》(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晋书・傅咸传》中杨济与傅咸书中 “生子痴,了官事…… 复为快耳”

原意是说处理公事如同 “痴儿” 所为,办完后才觉畅快,带有些许调侃。

黄庭坚借用此意,自称 “痴儿” 忙于公事,办完后在快阁赏景,表达对官场事务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朱弦已为佳人绝】伯牙绝弦的典故伯牙善鼓琴,钟子期(佳人)是其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不再弹奏。黄庭坚借此慨叹世无知己,表达对知音难觅的失落和对世俗的超脱。【青眼聊因美酒横】《晋书・阮籍传》中阮籍青白眼的典故阮籍用青眼对待喜欢的人,用白眼看世俗礼法之士,“青眼” 表示赏识、喜爱。黄庭坚说只有美酒值得青眼相待,表达对美酒的喜爱,也暗含对世俗的不屑,体现其孤傲的性格。【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列子・黄帝》中与鸥鸟玩耍的典故海边人常与鸥鸟玩耍,后因有捉鸟之心,鸥鸟不再落下,体现人与动物间的信任需无杂念。黄庭坚说与白鸥订盟,表明自己决意归隐江湖,不再有世俗机心,表达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原意是京城风尘大,会把白衣染黑,暗示京城的污浊。

陆游化用此句,说不要担心白衣被京城风尘染黑,还能赶在清明回家,表达对京城官场的厌倦和对归乡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