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明远:永远难忘、永不褪色的青春芳华
发布时间:2025-05-22 12:06 浏览量:2
原创:贺明远
永远难忘、永不褪色的青春芳华
今年5月23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发表83周年;今年9月,也是原兰州军区守备一师撤编40周年。
部队虽然撤编了,但兰州军区守备一师(前身为原陆军二十师、骑兵第二师)历届宣传队与部队同行、为官兵服务的脚步足迹与激情心声,自始至终相随相伴。在完成甘南、青南剿匪平叛战斗任务,特别是在完成坚守、建设贺兰山的艰巨任务中,宣传队常年驻守贺兰山深处的八号泉,坚持不懈按照《讲话》精神、围绕部队主要任务面向全师部队、面向基层官兵,为讴歌部队先进典型、讲好官兵故事、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发挥了独特的战地文化宣传作用。无论岁月过去了多久,八号泉始终是我们曾经的家、是我们奋斗事业的港湾、是我们永远难忘的圣地。
昔日战友们的歌声和舞姿,如昨日星辰浮现在眼前。熟悉和喜爱的舞台及演出剧照,透射出浓浓的年代沧桑感,满满都是美好与难忘的回忆。正如原陆军二十师五十九团三营七连老连长吴有文回忆的那样:“1974年,我率领全连执行国防施工任务,所处环境荒无人烟,一年四季见不到一个老百姓。连队战士当了三年兵,退伍时竟然连团长是个啥模样都没见过,更别说见到女兵了。当接到上级通知师宣传队过几天要来连队慰问演出后,战士们就像过年一样兴高采烈,因为终于能见到师宣传队的女兵了。一连几天,全连坑道掘进速度竟然由原来每天5米一下子提高到8米……”
原陆军二十师宣传队表演《坐唱》剧照
从部队宣传队诞生那天起,使命初衷就是为兵服务。全军业余文艺宣传队,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1929年古田会议后,中国工农红军各部队就从士兵中挑选出优秀分子组成宣传队。
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成立了“八·一剧团”,成为我军第一个以艺术活动为主的专业性艺术团体。此后,红军各军团、方面军相继成立了文艺团体。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党史和中国革命史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延安杨家岭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人和文艺工作者齐聚一堂。经过三次会议和热烈讨论,毛主席发表了高屋建瓴、名垂青史的《讲话》,鲜明地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价值导向。
歌舞《送盐》剧照 ,滕腾、汝林饰红军战士,殷小晶饰白匪军官
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毛主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根据我党确定的文艺发展方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全军各级文艺单位遵照这一方针面向基层、面向连队、服务官兵,有力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宣传导向和鼓舞士气作用。
1966年,原骑兵四团宣传队演出《马刀舞》剧照,前为王明有
20世纪60年代末,原兰州军区骑兵第二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改编为陆军二十师,全师官兵奉命进驻贺兰山。当时,战备、训练、施工任务特别繁重,并时刻准备打仗。部队前期驻扎在平罗、大武口、石炭井等地,随后全员进驻贺兰山北部各个防区。
据原陆军二十师宣传队队长杨清竹(1964年入伍)回忆:因部队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极差,文化生活基本没有,尤其是刚入伍的新战士思想不稳定。他刚调到步兵五十八团政治处不久,团首长出于为活跃部队文化生活考虑,便点将让他负责着手组建团宣传队。与此同时,团政治处还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营、直属单位春节时必须举办联欢会,并派杨清竹下点督促检查、协助编排节目、从中发现有文艺特长的战士。
春节过后,团首长将新组建的宣传队安排在驻防平罗县团部的特务连,另抽调六连副指导员张耀斌担任指导员。自此,团宣传队吃住在特务连,排练地点在平罗县玉皇阁。
1970年“五·一”前夕,驻平罗县步兵五十八团宣传队排练节目
骑兵二师整编为陆军二十师时,老首长李俊杰从解放军总政治部机关调任师副政委。1970年夏,军地共同兴起学唱学演“革命现代样板戏”高潮,师部把骨干陈葆泉、杨春生、许琼华、董文学、张庆忠、禇延福、金林等骨干人才集中起来,并责成步兵五十八团宣传队全员加入排练队伍。李俊杰副政委任职期间(1971年9月,邢道山师长调任天水军分区司令员,李俊杰改任师长),对师宣传队建设极为关注,大小事务统抓。
1970年11月,师首长决定以陈葆泉、杨春生、许琼华、董文学、张庆忠、禇延福和步兵五十八团宣传队队员张志强、冯源、赵百苓等骨干为基础,从步兵五十九团、六十团选调董光平、赵臻、殷延平,另接数名新兵补充正式组建师宣传队。
原陆军二十师宣传队队员在八号泉本队食堂前合影
1970年12月,师政治部文化干事巨兴中带领陈葆泉去银川和大武口征招部分文艺兵。年底,陆军二十师文体队正式成立,队长杨清竹、指导员翟玉民、副队长张其兴、副指导员惠银柏,文体队下设宣传队和篮球队。
当年,宣传队编为两个排、五个班,排长分别为陈葆泉、杨春生,5个班中有一个女兵班。大约半年后,女兵班解散,女兵遂分别编入其余4个班。二十师宣传队从1970年年底成立,到1978年年底解散,共历时8年。
原陆军二十师宣传队乐队在窑洞营房前排练
1981年8月末,根据上级要求二十师重新组建文体队,后于1983年随部队整编更名为兰州军区守备第一师文体队。队长李大东,指导员侯继光、王新莒、张永继,副队长贺明远。新队组建后,分别从银川、兰州、西安、石嘴山、石炭井等地征招一部分具有文艺特长的新兵,又从各团选拔抽调一部分优秀文体骨干予以补充。新队共运行4年,至1985年9月在百万大裁军中随部队撤编自然终结。
除此之外,部分团有业余宣传队、营(连)有演唱组,遇有演出任务就抽出人员集中排练,演出结束回归班(排)继续照常参加施工和训练。无论是师(团)宣传队,还是营(连)演唱组;无论在连队军事训练、国防施工、军农生产、边防卫戍执勤,还是支援地方厂(矿)任务;不管单位大小、官兵多少,都留下了宣传队队员活跃的身影。
五十八团宣传队演出舞蹈《风雨侦察兵》剧照
写兵人、兵事,是宣传队创作演出的生命源泉。为了做好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工作,历届宣传队每年都要安排创作员和队员下到基层连队体验生活、采访积累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据老队长杨清竹回忆:炮兵团刚进驻到宁夏时,各单位分散驻扎在西大滩一带。该团三连指导员王树槐会些针灸,他便同连队卫生员一起用针灸为驻地社员治病,让一个哑巴女孩恢复发声能说出简单话语。为此,村里不少人争相跟着王树槐学针灸。
据此,师宣传科干事高文科创作出了歌剧《红医村》。1971年6月,固原地委召开党代会,师宣传队奉命代表宁夏军区赴固原进行祝贺、开展慰问演出。此时,我正在固原地区秦腔剧团工作,有幸观看了演出。剧中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没想到,两年后我从剧团参军入伍,也成为陆军二十师宣传队的一员。
后来,《红医村》剧本经李本深、冯剑华二人进一步修改得到完善。1972年春节,宣传队到石嘴山进行拥政爱民慰问演出。演出后,时任市委书记徐芊等地方领导与陆军二十师“支左”首长白聚祥副政委上台亲切接见全体演职员并合影。
师宣传队演出《红医村》剧照
据杨清竹老队长回忆:“为了加强师宣传队建设,确保参加并完成宁夏军区文艺汇演任务,师政治部调步兵五十九团一营副教导员王明有负责宣传队工作。王明有政治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管理方法灵活,为了搞好工作他主动要求担任《红医村》改编,后重新命名为《春满山村》,还主动饰演剧中老支书一角。后来,他被任命为师宣传科副科长。”
2006年杨清竹去北京旅游时,与宣传队战友合影。左一王刚、中为杨清竹、右一李本琛,后排为师篮球队队员张奇
参加宁夏军区文艺汇演和在银川红旗剧院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51周年演出,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回到部队后,宣传队到各团及地方有关单位巡回演出。1972年8月,上级调杨清竹队长负责筹建师部礼堂,后又调他去大武口参加师家属院建设。1973年4月,他被任命为步兵五十八团三营八连指导员。
据五十八团宣传队演员班老班长陈振民回忆:“1971年,他与五班几位战友到驻守石嘴山黄河渡口的二连参加施工。当看到连队战士的棉衣被磨出白花花的棉花,在零下20度的严寒气候下奋力施工,每班长达12小时高强度采石作业。陈班长他们被连队战士这种拼命精神所感染,返回就编排出歌舞节目《打石料》。随后,又在住黄羊滩农场三营七连体验生活期间,编排出《丰收舞》。
当目睹战士自己织毛衣、补袜子、补军鞋时,陈振民班长同汤一平、赵海平、张发录等共同创意,编排出反映战士真实生活题材的舞蹈《补军鞋》,后参加全师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1973年,师宣传队将《补军鞋》作进一步修改加工,并搬上兰州军区师级宣传队文艺汇演舞台,受到首长和战士欢迎”。步兵五十八团宣传队在六连驻训时,由魏积乾完成作曲,汤一平、赵海平、张发录共同编创出舞蹈《风雨侦察兵》和小舞剧《我们是连队的泥瓦匠》,后在部队和地方演出收到良好宣传效应。
1974年9月25日,步兵五十八团宣传队参加宁夏军区文艺汇演获奖后演员班战友合影
师宣传队还以部队不同年代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为素材,积极开展舞台文艺创作。如数年坚持在本职工作岗位发扬“雷锋精神”、做好点滴工作、安全行车80万公里,被兰州军区授予“雷锋式战士”荣誉称号的炮兵团汽车连志愿兵驾驶员孙克伦;因公出差途中在重庆山区公路旁边30多米深谷下,依靠一人之力,肩扛手抱勇救30多位特大公交车侧翻坠沟事故幸存重伤员不留名,后荣立二等功和“边陲英雄儿女奖章”的步兵六十团二营五连战士王强;在组织新兵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时,为抢救战友而壮烈牺牲的炮兵团130加农炮营侦察排长、革命烈士、一等功臣刘新华;为扑灭入库油罐列车意外起火,奋不顾身扑上着火车顶强忍大面积烧伤剧痛、拼死关闭注油口顶盖成功阻止严重爆炸事故发生的师后勤部油料库战士、二等功臣傅作全等。
根据真实事迹,分别以宁夏坐唱、表演唱、故事、配乐诗朗诵等形式搬上舞台。这些反映真典型、真英雄、真事迹,真实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的文艺节目,有力宣传了部队涌现出的典型事例和英模人物,极大弘扬传播了奋斗拼搏的“正能量”。
1983年4月,师宣传队在兰州军区战斗话剧团学习排演话剧《高山下的花环》结业留念。
当年,原二十师宣传队歌唱演员陈少岛、李小珠学唱张振富、耿莲凤的男女声二重唱代表作《祖国一片新面貌》配合默契,演唱效果受到官兵一致称赞。特别是由师宣传队创作的独唱《贺兰山就是我的家》,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充分反映了驻守贺兰山官兵无私奉献的情怀。这首歌不但在舞台演唱,还下基层部队教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官兵,至今久唱不衰。
宣传队创作员和演员通过深入施工一线感触到:国防施工太辛苦,施工战士真伟大。他们打眼、放炮、排险、除碴,满脸、满嘴、满身布满灰尘,从外貌上已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谁三十、谁十八?队员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向连队、走近官兵,当感悟到他们的平凡与伟大,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艺战士的使命与责任,也就悟透了部队宣传队队员的战斗主阵地和为兵服务的真谛。
守一师宣传队创作员赵苏平曾深情感悟道:“心中装着兵,创作就有方向;越是来自连队题材的作品,越会深受官兵欢迎。所以,写官兵、赞英雄,用文艺激荡官兵的血性豪气,是我们文艺战士的职责和荣光。”我更是没有忘记:1982年4月,原陆军二十师老师长李天生对政治部主任谭发科说道:“宣传队和篮球队是我们师的两张牌,你谭主任一定要把这两张牌打好!”今天回想起来,更觉意义深远。
师政治部主任谭发科在八号泉营地留影
用心、用情、用爱为兵而演、为兵而歌,是宣传队员的最大心愿。据老排长杨春生回忆:“王明有从步兵五十九团一营调师政治部宣传科任副科长,全面负责宣传队和篮球队工作。他狠抓“两支”队伍思想和业务建设,使宣传队和篮球队成为军队和地方闻名的“名星”。1973年,他亲自带宣传队用自制的架子车拉上乐器和道具、背上行李徒步绕贺兰山下基层为执行训练、施工、营建、军农生产任务的官兵演出,既完成了演出任务,又锻炼了我们这些宣传队队员。如今回忆起过往件件经历,依然令人难忘。”
师宣传队队员李卫兵(右)与魏延泉演出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题材的双人舞《清明夜》
为配合部队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经师政治部批准,1983年4月由队长李大东带部分队员赴兰州军区战斗话剧团学习排演大型多幕话剧《高山下的花环》。
对于一支组建时间短、业务基础浅的师级文艺宣传队,要想排演舞台艺术水平高档次的大型多幕话剧,可谓困难重重、压力多多。政治部主任谭发科参加全队动员会议,大家抱定顶着压力上、踩着困难走的信念和学演好《花环》一剧向全师官兵献礼的决心奔赴兰州。
宁夏退役军人红星艺术团赴驻训部队慰问演出前合影。左起:李秀英、刘阳生、李玉民、茹岩
在战斗话剧团傅超导演与各位指导老师严格、精心地辅导下,队员每天排练至深夜,奋战一月终于学成归来。由于剧中人物角色较多,而全队演员人数严重不足。于是,队里决定除主角人物以外,一人饰演多角,女队员着装改扮男战士。最后,仅用了二十多天便完成了道具布景制作和灯光音响调试及彩排合成。
在剧中,队员李卫兵饰演连长梁三喜、李秀英饰演梁母、胡晓燕饰演梁妻韩玉秀、孙学增饰演指导员赵蒙生、茹岩饰演赵母吴爽、印有林饰演副连长靳开来、苟海洮饰演靳妻杨改花、慕国强饰演雷军长、刘云武饰演军长之子“小北京”雷凯华、刘鲁秦饰演战士段雨国、魏延泉饰演高干事。
按照剧情要求及导演提示,每个队员都倾注真情与努力将剧中各个人物角色尽力再现得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特别是演到剧中主人公梁三喜英勇牺牲后,在清理烈士遗物时梁大娘与儿媳玉秀对白“人走,账不能欠”的段落时,台下官兵人人内心都被深深震撼,并抑制不住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无论师(团)宣传队还是营(连)演唱组,业余文艺队伍人数不多、没有固定编制、人员流动和方式不定。但是,这支活跃于基层、离官兵最近,始终保持着部队文艺工作特征的文艺队伍,在为兵服务方面具有其鲜明地灵活性和贴近性等特点。所创作出的作品和演出方式,明显带有部队生活的突出本质特色和鲜活地军旅气息,特别容易受到部队官兵的普遍欢迎。
原师副参谋长程发林(中)与师宣传科干事陈明山(右)、黄海(左)合影
原陆军二十师五十八团一营营长孙友和(1965年入伍),在回忆他当年参加连队文艺演唱组情景时深情地说:“1966年,我是连队文艺演唱组成员。在农忙季节,战士们一起到甘南草原帮助藏族牧民抢收青稞。无论为连队、还是为藏民,演出的第一个节目就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和《战士爱读“老三篇”》。
演唱组还根据连队的新人新事,临时编排节目热情颂赞为大家服务的义务理发员、马背上的卫生员、为全连伙食大改善日夜操劳的炊事员等“八大员”,如表演唱《炊事班里练兵忙》。现在,还记得几句歌词:甘南草原若尔盖,野营拉练搞训练。一个排来三个班,三口大锅揪面片。说的说、笑的笑,这样的场面真热闹……至于道具,也全是用的厨房的锅碗瓢盆和菜刀大勺。
那时,连队文化生活条件也只能做到这样。但是,战士们爱看,且笑得前俯后仰,开心的不得了。现在想起来,这正是军旅文化中一道令人难以忘怀、流连忘返的靓丽风景线。”
据杨清竹队长介绍:“宣传队进驻贺兰山初期,出操、练功在山坡或沙滩,翻跟头在窑洞前,排节目在政治部会议室。白天演出,借助自然阳光;晚上演出,借助汽灯照明,条件好点儿栽两根木杆、挂一深色底幕布当舞台。”我记得1974年师政治部组织团级宣传队“八一”文艺汇演时,演出就在师部灯光球场简易舞台上进行。每次到部队施工工地慰问演出时,舞台就以开凿出的坑道口或施工车辆作背景;演出时队员有车则乘车,无车则徒步翻山越岭抵达施工工地。
宣传队在部队施工现场慰问演出
所慰问的连队,因站哨和在炊事班做饭的战士不能观看节目。于是,宣传队暂时没有演出任务的队员就替他们站岗、帮厨;师医院刚做完手术的伤病员和炊事员,一时不方便到演出场地观看节目。于是,队员就到病房、伙房为他们专门演唱。
1970年入伍的李宁,在军营舞台是一位闪耀星光的女歌唱演员。她以独有的演唱风格,诠释了岁月如歌的意境。她不仅在官兵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更以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多才多艺的完美表现,演唱了多首部队官兵喜爱的歌曲,被战友们亲切地誉为“小马玉涛”。如今,已退休的她依然保持着青春活力和成熟魅力,犹如绵厚醇香的老酒,随着时间的沉淀愈显独特韵味。
贺兰山战歌,催人奋进。部队进驻贺兰山后,所处自然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十分艰苦,训练施工任务又异常繁重。原师宣传队创作员李本琛、冯剑华根据部队进山后的训练、施工、营建、军农生产等方面的生活实际生活写了几首歌词,定名为《贺兰山组歌》。后经杨清竹队长及李本琛、张焕昌找到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宁夏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潘振声老师完成谱曲。全队队员加班加点完成排练,除参加宁夏军区文艺汇演,还在银川红旗剧院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51周年晚会成功演出。
师、团宣传队部分老战友回访五十八团团部合影
部队坚守贺兰山十六载,为弘扬官兵“艰苦创业、自觉奉献、勇于牺牲”的“贺兰山精神”,原师直工兵营副教导员李德明受命创作82版《贺兰山组歌》歌词。按照师政治部领导指示,宣传队把《贺兰山组歌》这部作品以声乐套曲形式奉献全师官兵。
1982年4月,队长李大东带领乐队班班长石联省等人前往原宁夏歌舞团,专程拜访资深音乐工作者刘同生老师,请他帮助谱曲。
完成谱曲后,政治部领导要求宣传队以排练《贺兰山组歌》等为主线反映全师官兵刻苦训练、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以反映部队各项建设成果的自创节目为重点,全力确保“82.6”军事演习欢迎文艺晚会专场演出的成功。
82版《贺兰山组歌》由《坚决守卫贺兰山》《塞上江南好地方》《风沙战歌》《戈壁情》《警惕的网》《誓死守卫贺兰山》《贺兰山英雄的山》七首曲目组成,并有混声合唱、领唱合唱、男女分声部合唱等不同段落。由于宣传队人员少、力量单薄,难以达到演唱艺术效果要求。为此,政治部积极协调师高炮营抽借20名战士参加排练演出。
1982年6月,全体队员以《贺兰山组歌》和其它节目,以饱满的激情和认真的表演,圆满完成了“82.6”军事演习欢迎晚会专场演出。7月下旬,在宁夏军区庆祝建军55周年文艺汇演中,再一次展现了全师官兵坚守贺兰山、扎根贺兰山的精神风貌。
1984年4月,师宣传队参加兰州军区迎接全军业余文艺调演(西南·西北片)宁夏军区代表队节目选拔会演。在这次演出前后,82版《贺兰山组歌》更名为组歌《贺兰山颂》,并由守备一师和守备三师两支宣传队共同组成的宁夏军区代表队排练演出。最后,队员张莉创作表演的陕西方言独角戏《女猪倌》在全军文艺调演决赛中荣获表演一等奖。
1984年6月,参加兰州军区代表队业余文艺调演暨全军业余文艺调演预选会演演出组歌《贺兰山颂》剧照
1985年3月,按照师政治部安排,宣传队赴各团慰问施工一线官兵。宁夏的3月,一场大雪把贺兰山装扮得分外妖娆。当队员黄瑾深情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时,施工现场立即响起喜悦的掌声。她的歌声既像一缕阳光,给战士们带去温馨和力量;又似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战士们心头的美好希望;更宛若一眼透彻的清泉,滋润着战士们真诚的肺腑。黄瑾激动地说:“能成为一名贺兰山部队的文艺战士而深感自豪、能为官兵演唱而由衷高兴、能代表部队参加全军文艺调演而倍感荣光。”
3月的贺兰山,气温仍是零下十几度。演出途中下起大雪,观看节目的连队战士头戴皮帽、身穿皮大衣、脚穿大头皮鞋、手戴棉手套。但是,台上演出的宣传队员却只能一直穿着单薄的服独唱装坚持为大家继续表演。《贺兰山组歌》那悠扬高亢的旋律激荡在壮阔的贺兰山深处,与台下热烈的掌声融和在一起气势如虹、盖雪压风。五十九团二营四连排长王军乐说:“看着宣传队队员认真地演出、听着醉人的优美旋律,我清晰地看见打山洞时的山包包、地窝子、山洞、风钻、风镐、铁锹,还有山顶的白云、山谷的清风、空中的飘雪,以及走在山涧的战友和我自己……”
宣传队排长孙学增形容当时的情景,那真是:“群山偎依幕景美,台上我舞雪花随;衣着单薄不觉寒,欢声伴着笑语飞。”
追忆当年的军营舞台,曾经的青春和汗水没有因时光流逝而黯淡,而是挥洒在往事的回忆中。那段经历刻骨铭心,永留驻我们的记忆当中。
当年的宣传队,培养造就了许多杰出或优秀的文艺人才,为祖国文艺事业发展的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多年来,很多文艺界和社会各界的资深艺术家,大都来源于当年的部队文艺宣传队。因此,部队文艺宣传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如今,他们虽已不再年轻,但在新时代继续讲述、演绎着退役老兵和火热军营的动人故事,继续咀嚼、品味着那永远难忘、永不褪色的青春芳华。
《再望贺兰山》,师宣传队乐器班班长石联省为文体队战友聚会而作
本刊独家原创 抄袭剽窃必究
作者贺明远 籍贯四川,大学本科,从军30多年,部队多个单位服役任职,现为部队军休干部,广州、银川两地居住。
原文编辑:曹益民 赵苏平 巩天宝
本文编辑:徐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