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战争更可怕:日本企图让中国人忘记自己是谁

发布时间:2025-06-07 03:09  浏览量:1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之际那尚未完全消散的浓烟;一队日本学者,在荷枪实弹的士兵护卫之下,闯入了国立中央研究院。他们并非前来抢救文物,而是慢条斯理地,将六朝古墓的石刻以及殷墟甲骨文的残片装箱运走。然而这只不过是日本文化侵略当中极为微小的一部分。这场延续14年的文化大灾难,其破坏程度,相较于军事占领而言,更为严重,堪称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最为黯淡的一页。

在伪满洲国的课堂上,中国孩童被迫,用日语背诵“日满一德一心”,课本里的长城,变成了“日满国界”,岳飞抗金的故事,被篡改为“民族协和”的典范

台湾基隆的小学生,倘若在操场讲闽南语,便会当场遭人掌掴;台南的市集之中,商贩要是不用日语吆喝叫卖,其货物将会被宪兵砸得七零八落

到1945年,台湾已有800万人口,他们被强制地,甚至有些无奈地改名换姓,而且连那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妈祖庙,都被改建成了供奉天照大神的神社。这种做法,实在是令人痛心且愤怒。

更恐怖的是,教育体系的系统性改造。伪满《新学制》规定中学生每周日语课时占总课时的40%,而且历史课只允许教授“日本开拓史”。其实在华北沦陷区的课本里,“中国”二字被刻意抹去,并且代之以“日满支共荣圈”。这样的话,这种“去中国化”政策竟然导致东北300万青少年不识汉字,反倒使台湾20万青年被训练成侵略炮灰

1937年启动的“金百合计划”,由日本皇室成员直接进行指挥;在南京城内,有2万6千件文物被洗劫得一干二净,其中包含7720幅唐宋时期的字画,还有50万册的古籍。北京猿人的头盖骨、王羲之的《丧乱帖》等国宝居然到现在仍然下落不明。并且由日本学者组成的“学术旅行队”,竟然把雍和宫的金丝楠木柱锯了下来,随后用水泥柱替代并运送回了国内。

据不完全的统计来看,抗战期间,中国损失的文物达到了360万件之多;这一数量,差不多相当于30个故宫的馆藏量呢。仅仅是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的那一处,就存有46万册的古籍,不过这些古籍竟然都化作了灰烬。这种掠夺行为,不但在物质层面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实际上更是对文明基因的一种摧残;日本妄图通过将中国的历史记忆消除掉,从而让中华民族失去它自身的精神根基。

1944年,大概有20万台湾青年,以“志愿兵”这种说法,被召集起来。接着他们就被送到了太平洋战场。而且在这些人当中的,很多人一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依然坚信,自己是“大日本帝国”的一份子。这种因为精神殖民而产生的后续不良影响,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除。其实台湾的部分政治人物,依旧在积极地参加靖国神社的参拜活动。与此同时有些年轻人对日本动漫的喜爱程度,比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和投入要高得多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右翼,至今否认文化侵略罪行。东京国立博物馆里,中国文物,被标注为“日本文化的支流”;靖国神社的游就馆内,仍在宣扬“大东亚共荣”的谎言。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其实正是文化侵略的延续。而且如果说这不是文化侵略的延续,那反倒奇怪了。

当我们在故宫欣赏《千里江山图》之时不应忘却,日本正仓院珍藏着全世界仅有的唐代五弦琵琶;当孩子们在课堂诵读唐诗宋词之际,需明白台湾曾有那么一代人,竟被剥夺了学习母语的权利。日本文化侵略的本质,实际上是妄图从根基处,消解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本文内容来源自综合自历史档案、学术研究及权威媒体报道,部分数据引用自《中国战时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总目》《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