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梦成笑话!美国基建的无尽烂尾

发布时间:2025-08-02 18:12  浏览量:1

文︱陆弃

在中国已经把高铁修进大山深处、穿越戈壁荒漠、连接几乎每一座三线城市的时候,美国却宣布取消对一项“尚未起步就半死不活”的磁悬浮高铁项目的2600万美元拨款。原因很清楚:十年规划不善,社区强烈反对,成本严重超支,毫无成效。更荒谬的是,这个号称要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开出“未来列车”的项目,至今连环境审查都没完成。连开始都算不上,却已经成了美国基建噩梦的最新注脚。

美式高铁不是高科技的产物,而是政治懒政、资本裹挟和社会撕裂三重因素的集体失败。2600万美元说多不多,却象征着美国政府对本国基础设施体系的彻底妥协。巴尔的摩到华盛顿只有64公里,如果真的建成高速磁悬浮列车,两地之间可能不到15分钟。但美国用了十年,给了拨款,换回来的不是技术突破,而是一份挂在墙上的蓝图草图和一堆环保组织的抗议信。

这并非孤例。从加州高铁到德克萨斯高速铁路,从东北走廊改造到这个巴尔的摩项目,美国的高铁项目几乎无一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失败范本。加州高铁曾被视为全球最先进高铁系统的雏形,如今烂尾在中部小镇;德州高铁自2014年提出,至今未能开工;而东北走廊升级项目十年换三家公司,连线路都改了不下五次。这些项目有的“胎死腹中”,有的变成腐败温床,有的干脆成为州与联邦政府的政治拉锯战场。

最可悲的不是“没钱修”,而是“修不动”。美国手里不是没有资本,也不是没有技术,而是缺乏统一意志和执行力。在联邦、州政府、市政府三权分立的治理体系下,任何一项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都要穿越层层审批地狱。一项高铁计划能卡在环评十年之久,仅此一项就足以扼杀它的生命。而当地方社区以“噪音影响”“破坏生态”为由提出诉讼,项目便陷入无休止的法律泥潭。更不要提,背后的房地产集团、汽车工业巨头和航空公司出于自身利益,从未停止过对高铁系统的系统性抵制和游说。

这是一种深层的制度性溃败。美国已经失去了修大东西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工程层面的,而是治理结构所赋予的公共项目调动资源、统一规划、压倒性执行的系统性能力。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这种能力创造了州际高速公路网、胡佛大坝、NASA登月计划。但如今,美国连一段磁悬浮示范线都搞不定。

相比之下,中国在短短15年内建成了全球最长、最复杂、最安全的高铁网络,单是2024年通车的新线路里程就超过了美国高铁总规划的十倍。不是因为中国的工程师更聪明,也不是因为中国更有钱,而是因为中国政府可以集中资源、统一标准、快速决策。而美国,正陷在自己搭建的“完美民主模型”中无法自拔。每一个人都能发声,每一个人都能反对,于是没有一个项目能推进。

取消2600万美元拨款,是美国交通部给出的技术性结论,却也昭示着政治层面对“未来基础设施幻想”的一次战略性放弃。未来的美国,注定只能在拥堵的高速公路上喘息,在老旧的城际列车中蹒跚前行。它已经不是“能不能建”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能力开始”的问题。想象一下,一个曾向全世界输出“现代化模板”的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居然无法超越自己的百年前工程,这不是讽刺,而是现实。

美国人热衷谈论AI、太空竞赛、可控核聚变,却在建造一条64公里的高铁时束手无策。这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倒退。在一个需要全民投票决定轨道铺设位置的体制下,再前沿的科技也只是一堆躺在实验室里的原型模型。梦想需要实践,而不是PPT和公听会堆叠出的迷宫。

在取消拨款的通告中,美国交通部罕见地使用了“毫无成效”这个词。这是一次罕见的官腔崩塌,也许代表着某种沮丧的诚实。但问题是,这类失败还会继续发生。如果制度设计不能大修特修,那么下一个被取消的高铁项目已经在路上了。这个国家不缺梦想家,缺的是能把梦想变成铁轨的人。因为没有铁轨,再快的想法,也跑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