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照相馆》说起,认真聊聊日本的历史反思为啥总是卡壳

发布时间:2025-08-01 21:19  浏览量:1

最近上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出人意料地成了今年暑期档的一匹黑马,估计不少朋友都看过了。

上映才一个礼拜,票房跟坐了火箭似的冲破9个亿,这成绩在很多人意料之外。

毕竟,它没搞什么宏大叙事,也没堆砌战争场面,就是在一个叫“吉祥照相馆”的小地方,讲了一群小人物怎么在人间炼狱里,守住人性的那点光,顺便用生命给历史留下了一份铁证。

但这片子后劲儿极大,看完让人心里堵得慌。影院里亮灯后,周围一片安静,这种集体沉默,比任何语言都有力量。它戳中的,是我们这个民族记忆里最痛的那根神经。

按理说,电影里拍的这些,都是有照片、有影像、有无数人证物证的史实,是板上钉钉的。

但就在咱们为这段历史唏嘘不已的时候,一海之隔的日本,他们的认知却像是咱们的“镜像世界”。

就在前不久,还有个日本的国会议员在网上大放厥词,说“二战时我们大日本帝国军队可好了,根本没干过烧杀抢掠的事”。

这就让人纳闷了。一个铁证如山的历史结论,怎么到了日本那儿就成了一笔糊涂账?一个能让咱们上亿人感动、反思的故事,为什么在日本,不仅拍不出来,甚至可能被当成“别有用心”的“反日宣传”?

这事儿背后没那么简单,绝不是一句“他们不承认”就能解释的。今天,咱们就借着这部电影,往深里挖一挖,聊聊日本在历史反思这件事上,到底为啥总在“卡壳”。

要搞明白日本为什么“卡壳”,咱们得把时钟往回拨,回到1945年战争刚结束那会儿,看看当时的世界老大——美国,是怎么给日本做“战后装修”的。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先看另一个战败国,德国。

德国的“装修”方案,基本算是“推倒重建”。首先,纳粹的核心班子,在纽伦堡审判上被清算得底朝天,从上到下,整个体制被连根拔起。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家分区占领,周围全是当年被它往死里揍过的邻居。

法国人、波兰人、苏联人就天天在旁边盯着,你德国敢有半点不对劲,大家立马就得炸锅。所以德国的反思,是在一种极其强大的外部压力下,被逼着完成的,不彻底不行。

但轮到日本,美国人手里的算盘,打得就完全不一样了。

战后,美国的目标迅速从中日战场,转移到了全球“美苏争霸”的冷战棋盘上。

尤其是在1949年,中国革命成功后,美国急需在亚洲找一个“桥头堡”,一个能对抗共产主义蔓延的“不沉航母”。看来看去,工业基础好、又被自己牢牢控制的日本,是最佳人选。

一个被彻底清算、元气大伤、人心涣散的日本,显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稳定、且有实力的盟友。

于是,那场本该是“推倒重建”的装修工程,硬生生被美国人改成了“保留主体结构的局部精装”。

最关键的操作有两个:

第一,保住了天皇。当时的总司令麦克阿瑟心里很清楚,天皇裕仁是战争的最高象征,不处理他,天理难容。

但转念一想,杀了天皇,日本社会可能会陷入巨大混乱,甚至倒向共产主义。为了方便统治,他力排众议,不仅没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还把他包装成一个爱好和平的“无辜”生物学家。

这么一来,日本战时体制的“龙头”还在,整个国家就缺少了一个与过去彻底切割的标志性事件。

第二,放跑了战犯。东京审判确实也绞死了几个罪大恶极的头目,但更多的人被轻轻放过。

最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叫岸信介的人。这哥们是甲级战犯嫌疑人,当年在伪满洲国呼风唤雨,对华侵略的很多决策都有他一份。

可他在监狱里蹲了几年后,美国人觉得他“有利用价值”,就把他放了。结果,这位岸信介出狱后平步青云,一路做到了日本首相,还和美国签了《日美安保条约》。

大家可以品品,一个差点被送上绞刑架的甲级战犯,摇身一变成了国家最高领导人,还成了美国在亚洲最铁的哥们。

顺便说一句,几十年后,他的外孙,叫安倍晋三。

所以你看,美国这个“总设计师”兼“装修队长”,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帮日本把屋子彻底打扫干净。

为了自己的全球战略,它保留了旧日本的政治骨架,释放了本该为战争负责的旧势力。这个充满私心和算计的“半拉子工程”,就是今天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种种乱象的总根源。地基就没打好,指望这栋楼能彻底摆脱过去的阴影,太难了。

如果说美国的“半拉子工程”,是给日本历史问题埋下的“远因”,那日本社会内部自己的“内心戏”,就是导致问题反复发作、好了伤疤忘了疼的“近因”。

这种内心戏,本质上是一种剧烈的认知撕裂,具体来说,就是“加害者”和“受害者”这两种身份,在日本内部打了几十年架,到现在也没分出胜负。

首先,是官方和右翼势力拼命想讲好的“加害者模糊化”故事。

他们从不否认打过仗,但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说法。那场战争,在他们的教科书和政客的嘴里,不叫“侵略战争”,而叫“大东亚战争”。

一词之差,味道全变了,从赤裸裸的侵略,变成了“帮助亚洲兄弟们摆脱欧美殖民、建立共荣圈”的“正义之举”。《南京照相馆》里的屠杀和暴行,在这套叙事里,就被轻描淡写为“战争中不幸的个别事件”。

这套叙事的集大成者,就是靖国神社。对我们来说,里面供着东条英机这样的甲级战犯,去参拜就等于公然挑衅。

但对日本右翼来说,那里是为国“殉难”的“英灵”所在,参拜是为了“告慰先祖、祈祷和平”。这就好比德国人修了个纪念馆,把希特勒和普通士兵供在一起,然后说这是为了反思战争。你听听,这逻辑有多分裂。

其次,是弥漫在日本民间、更具迷惑性的“受害者”故事。

大部分普通日本人其实并不关心政治,但他们从小到大,被另一种情绪深深影响——那就是“受害者情结”。

你问一个日本年轻人,二战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答案很可能不是南京,不是珍珠港,而是广岛、长崎上空那两朵巨大的蘑菇云。

每年8月,日本全国都会高调纪念原子弹轰炸,各种展览、纪录片、幸存者采访,反复渲染战争给他们自己带来的巨大苦难。

这种宣传非常有效,它成功地让“被原子弹轰炸”,成了日本整个国家的集体记忆和情感主轴。久而久之,他们就真诚地认为,自己才是二战最大的受害者。

所以,当中国、韩国拿着历史证据质问他们时,很多日本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愧疚,而是不解和反感。

“我们也被炸得那么惨,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啊,凭什么老揪着我们不放?”“那都是我爷爷辈的事了,冤有头债有主,凭什么要我来承担?”这就是前阵子所谓“日本年轻人不愿为历史担责”论调的根本来源。

当然,日本社会里也有清醒的人,他们是这个国家良心的“吹哨人”。

前几天《纽约时报》报道了在世的日本老兵,他们晚年最重要的事,就是拖着老迈的身体走上街头,一遍遍讲述自己当年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还有像动画大师宫崎骏,他也曾多次公开批判日本的侵略历史和右翼的扭曲言论。

但问题是,这些清醒的声音,在日本从来不是主流。他们常常被右翼媒体围攻,被骂成“卖国贼”、“自虐史观”。随着时间流逝,那些亲历战争的老兵一个个离世,这股反思的力量正变得越来越微弱。

所以,你看日本的内心有多矛盾:一边是政客们想方设法“美化历史”的官方叙事,一边是弥漫在民间的“我们才是受害者”的集体潜意识,中间还夹着一小撮清醒但日渐衰老的“反思派”。

一个国家内部对同一段历史都有三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你让它如何对外形成一个统一、诚恳的道歉姿态呢?

这就像一个精神分裂的人,你让他真诚地道个歉,他自己都不知道该听脑子里的哪个声音。

如果说日本的内心戏是“自说自话”,那它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就是看人下菜碟的“政治算计”。

历史问题,对某些日本政客来说,早就不是一个“是非题”,而是一张可以随时打出去的“功能牌”。

什么时候打这张牌呢?

当中日韩走得近了,想要搞自贸区、推进经济一体化的时候,美国人就会不高兴。这时候,日本国内的亲美派和右翼就会跳出来,去拜一拜靖国神社,或者在历史问题上发表点刺激性言论。

这么一搞,中韩民意必然反弹,东亚合作的氛围瞬间就被毒化了。你看,历史问题成了一颗精准的“绊脚石”,用来阻碍东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

当日本想要推动“国家正常化”,修改和平宪法、扩充军备的时候,也需要打这张牌。通过渲染外部威胁,参拜“英灵”,可以凝聚国内的保守派势力,为自己的政治议程服务。

而且,对日本历史态度感到愤怒的,从来不只我们一家。

隔壁的韩国,几十年来为了“慰安妇”问题,跟日本死磕了无数次。协议签了又撕,道歉了又不认,反复横跳。

这说明,在历史问题上含糊其辞、首鼠两端,是日本的一种惯性操作,而不是只针对中国的特例。这也让我们看清,这个问题是地区性的,是所有被侵略过的东亚国家的共同心结。

这时候,很多人可能会问一个终极问题:事情过去快一个世纪了,为什么我们还揪着不放?为什么不能像欧美人一样,一笑泯恩仇呢?难道就是为了延续仇恨吗?

问到点子上了。但答案恰恰相反。

说到底,这不是一个情绪问题,而是一个关乎未来的信任问题。

我打个比方。你家隔壁住了一个人,几十年前他冲进你家杀了人,抢了东西。现在他西装革履,跟你说要睦邻友好,共同发展。

但你一问他当年的事,他要么说“哎呀,当时情况复杂,我也很惨”,要么说“是有冲突,但绝对没杀人”,甚至他儿子还觉得你老提这事是没事找事。

请问,面对这么一个邻居,你晚上睡觉能踏实吗?你敢相信他跟你说的“共创美好未来”的任何一句承诺吗?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我们要求的,从来不是让今天的日本普通民众背负罪责,更不是为了煽动仇恨。

我们要求的,是日本这个“国家”,能像德国一样,对其当年的反人类罪行,有一个官方的、永久性的、写进教科书的、不可篡改的清晰定论。

一个国家对自己历史的看法,决定了它的世界观,也决定了别国与它交往的底线。这个“疙瘩”解不开,东亚地区就不可能有真正基于互信的和平与合作。

聊了这么多,咱们再回到电影《南京照相馆》。

电影里,先辈们在炼狱中用生命守护着那一卷卷记录罪证的底片,因为他们知道,在那个野蛮的时代,物理的证据是戳穿谎言最锋利的武器。

而今天,当这些底片上的影像早已成为全球公认的铁证,我们这一代人要守护的,是那段不容篡改、不容遗忘的历史记忆本身。

反复讲述这段历史,反复提及那些伤痛,不是为了在仇恨的轮回里打转,更不是为了让今天的谁去背负原罪。

我们只是为了守住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承认犯过的罪,是走向真正和解的第一步,也是一个现代文明国家最起码的体面。

只要靖国神社的鬼火还在闪烁,只要否认屠杀的杂音还能在日本国会里找到市场,东亚上空的和平,就始终悬着一把看不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信任的缺失,永远是地区合作与发展最大的成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它既是拍给我们自己看的,提醒我们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它更像是一声穿越海峡的悠长叹息,和一句我们向邻居发出的、却迟迟等不到真诚回音的沉重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