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的“理论体系”
发布时间:2025-08-01 01:02 浏览量:1
【胡先鸿教授】
日本为实施侵华战略,构建了一系列所谓 “学术理论”,旨在为领土扩张、资源掠夺及战争暴行提供合法性支撑。这些理论通过心理脱敏、道德合理化等手段,系统性削弱侵略阻力,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工具。主要理论包括:
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论” 衍生出补偿逻辑:
(1)将中国、朝鲜定性为 “落后文明”,主张日本应与之割席;
(2)声称日本受欧美压迫的 “损失”,需通过侵夺中朝资源补偿。
佐藤信渊在《合并中国论》中提出:
以 “奉皇天神意,安万民生计” 为幌子,主张中日政治体制合并;
刻意篡改地理概念:将满族称谓 “满洲” 转化为中国东北地域名称,后扩展为 “满蒙”(东北 + 内蒙古东部)、“满鲜”(东北 + 朝鲜);
扭曲历史叙事:称东北汉族为 “外来殖民者”,否定中国主权延续性。
1912 年中华民国确立 “五族共和” 政体,东北划为黑吉辽三省。日本借政权更迭之机:
散布 “满蒙藏回非中国” 谬论,图谋分裂东北;
御用学者矢野仁一(《满洲国历史》)宣称:“清朝是满洲人帝国,非中国王朝”“满洲国自古与中国并存”;
白鸟库吉(《从历史上看满洲国》)诡辩:“满洲为多民族争霸地,历史断续非一贯”“中国视满洲如塞外之地”。
历史驳正:中国历代对东北实施有效管辖(如汉设辽东郡、唐建安东都护府、明置奴儿干都司),日本理论违背基本史实。
明治维新后衍生的种族主义理论:
自诩 “脱亚优等民族”,污名化亚洲人为 “原木”(731 部队活体实验代号)、“支那猪”;
为活体解剖、细菌实验等反人类罪行提供 “理论依据”;
该歧视链至今仍存日本右翼思潮中。
二战前标榜 “亚洲解放” 的共同体理论,实为侵略工具:
理论内核:
玄洋社、黑龙会等组织鼓吹 “亚洲文明优越论”(冈仓天心)、“同文同种论”(近卫笃麿);
宣称日本负有 “领导亚洲使命”;
战争工具化:
九一八事变后提出 “五族协和”(日 / 汉 / 满 / 蒙 / 朝鲜),掩盖殖民本质;
侵华战争时升级为 “大东亚共荣圈”“八纮一宇”(意为 “统御八方于一家”),包装领土野心。
概念辨析:
孙中山 “五族共和”:民族团结建国(汉满蒙回藏);
日本 “五族协和”:殖民统治工具(资源掠夺 + 文化灭绝);
八纮一宇:神国思想下全球统治野心的符号化表达。
日本法西斯的核心扩张逻辑:
北一辉《日本改造法案》:
“日本应成为‘革命帝国’,击败英国使太阳旗照耀全人类。”
桥本欣五郎扩张三路径论:
(1)移民受阻 →(2)通商受限 →(3)武力西扩(中朝为唯一方向);
地缘侵略论:
声称美国西扩迫使日本 “只能向中国扩张”。
北一辉:日本法西斯理论创立者之一(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