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傲骨:梅兰芳蓄须抗日的惊天壮举
发布时间:2025-07-30 15:58 浏览量:1
一代宗师宁折不弯,以须明志拒敌寇
话说民国三十年(1941年)冬,香港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那日,北风呼啸,维多利亚港的海水都似凝固了一般,往日繁华的街市如今萧条冷落,只有太阳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却说这香港城中,住着一位名震天下的伶界大王——梅兰芳。梅先生时年四十七岁,正值艺术巅峰,其扮相之俊美,唱腔之婉转,身段之婀娜,可谓"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日军占领香港后,闻得梅兰芳在此,便起了歹念。
那日军司令官田中久一,乃是个附庸风雅之徒,闻得梅兰芳大名,便道:"支那虽有千般不是,这梅兰芳的戏倒是极好的。不如请他登台,为我大日本皇军庆贺胜利,也好显我皇军怀柔之道。"
这一日,梅兰芳正在寓所习画,忽闻门外车马喧哗。只见一队日本兵簇拥着个汉奸翻译官闯进门来。那汉奸姓汪名德彰,本是上海滩一个小报记者,如今投靠日寇,做了文化汉奸。
汪德彰堆着笑脸道:"梅老板,大喜啊!皇军田中司令仰慕您的艺术,特意请您在元旦登台演出《贵妃醉酒》,酬金嘛,随您开口!"
梅兰芳闻言,手中画笔微微一顿,却不抬头,只淡淡道:"老朽近来身体不适,恐怕难以胜任。"
汪德彰见梅兰芳下颌蓄着三寸胡须,便阴阳怪气道:"梅老板,您这胡子倒是长得快啊!上个月见您时还没有呢。不过嘛,胡子嘛,总是能剃掉的。"
梅兰芳闻言,猛地抬头,双目如电,冷笑道:"汪先生说得极是。不过,我还能绝食,要不要试试?"
汪德彰被这眼神一刺,竟不由自主退后半步,脸上青一阵白一阵。那日本军官虽听不懂中文,却也从气氛中察觉不对,手按军刀,叽里咕噜说了一通。
汪德彰勉强笑道:"梅老板,您这是何苦?皇军说了,只要您肯登台,不但酬金丰厚,还保您全家平安。如若不然..."
梅兰芳将画笔重重搁下,起身负手而立:"老朽确实抱恙在身,恕难从命。送客!"
待日寇走后,梅夫人忧心忡忡道:"老爷,这般拒绝,恐怕..."梅兰芳抚须叹道:"我梅兰芳虽是个唱戏的,却也知民族大义。要我粉墨登场取悦敌寇,除非长江水倒流!"
却说梅兰芳拒演之事很快传遍香港。日寇恼羞成怒,先是断了他的水电,后又冻结了他的银行账户。梅兰芳一家生活顿时陷入困境。
这日清晨,梅兰芳正在院中练功,忽见墙头翻进一人。定睛一看,竟是旧日琴师周信芳的徒弟小六子。那小六子低声道:"梅老板,周师傅让我给您送些米面来。他说,您拒演的事,整个梨园行都知道了,大家都佩服得紧!"
梅兰芳眼眶微热:"难为信芳兄还记得我。只是如今日寇盯得紧,你们冒险前来,太危险了。"
小六子笑道:"不妨事。咱们梨园行的人,别的本事没有,翻墙走壁的功夫还是有的。"说着又从怀中取出一个布包:"这是几位票友凑的银元,请您务必收下。"
自此,梅兰芳深居简出,靠卖画为生。他画得一手好兰花,求画者却不知,那兰叶的刚劲挺拔,正是他铮铮铁骨的写照。
转眼到了1942年春,日寇仍不死心,又派汪德彰前来游说。这次,汪德彰带来一纸"大东亚共荣圈文化使节"的委任状,许诺梅兰芳可赴东京演出,享尽荣华。
梅兰芳看也不看那委任状,只指着自己的胡须道:"汪先生请看,我这胡子又长了三分。老朽病体愈发沉重,怕是活不了多久了,哪还能远渡重洋?"
汪德彰气得七窍生烟,却无可奈何。原来,梅兰芳在国际上声望极高,日寇也不敢轻易加害。
如此熬过了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岁月。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梅兰芳当即取出剃刀,将那蓄了四年的胡须一刀剃尽。他对镜自照,喃喃道:"是时候重登舞台了。"
梅夫人含泪道:"老爷,您这又是何苦?这些年您拒演明志,世人皆知,何必再..."梅兰芳笑道:"当年蓄须是为拒敌,今日剃须是为庆胜。这胡子留得值,剃得更值!"
不久,梅兰芳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重登舞台,演出《霸王别姬》。当虞姬拔剑自刎时,台下观众无不泪如雨下——他们知道,这位艺术大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了一出现实中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后有诗赞曰:
粉墨生涯四十年,蓄须明志见贞坚。梨园亦有擎天柱,不向敌寇折腰弯。
这正是:台上演绎千古事,台下自有铁骨铮。梅兰芳蓄须拒演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戏曲电影《梅兰芳的舞台》,成为中华民族气节的永恒见证。
© 2025 梨园春秋 · 版权所有
L'élégance de la résistance · The Art of Defiance
- 上一篇:大东区举办“晓山集”读书市集
- 下一篇:2025年6月福州市写字楼新房市场交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