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经典点滴分享(695) 天下第一奇书——《庄子》
发布时间:2025-07-30 16:45 浏览量:1
《内篇·大宗师》(9)
《大宗师》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的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那么,这个老师是谁呢?庄子认为,是“道”。具体地讲,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没有什么区别,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这就是尊道而行,就是把“道”拜为最敬仰、最尊崇的老师。
今天,我们学习《大宗师》的第九部分,还是一个小故事。
原文:
子舆与子桑友⑴,而霖雨⑵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⑶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⑷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⑸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解释:
⑴子桑:即子桑户。
⑵霖雨:连绵细雨。
⑶殆病:殆:恐怕、大概。病:谓因饥而病。
⑷不任其声:谓其气力不足,而歌声微弱。 趋举其诗:谓其歌唱诗句急促,不成调子。⑸极:绝境。
译文:
子舆和子桑是好朋友,连绵的阴雨下了十日。子舆说:“子桑恐怕已经因困乏而饿倒了。”便包着饭食前去给他吃。来到子桑门前,就听见子桑好像在唱歌,又好像在哭泣,而且还弹着琴:“是父亲呢?还是母亲呢?是天呢?还是人呢?”声音微弱好像禁不住感情的表达,急促地说着歌词。
子舆走进屋子说:“你为什么歌唱这样的诗词呢?”子桑回答道:“我在探寻使我达到如此极度困乏和窘迫的人,然而没有找到。父母难道会希望我贫苦吗?苍天没有偏私地覆盖着整个大地,大地没有偏私地托载着所有生灵,天地难道会单单让我贫困吗?寻找使我贫困的东西可是我没能找到。然而已经达到如此极度的困乏,还是‘命’啊!”
作为《大宗师》的最后一部分,我很好奇庄子想说什么。
《大宗师》讲的就是把“道”作为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庄子在《大宗师》中,讲了自然和人的浑一同一,不分彼此;讲了生死同一,无法逃避;讲了“安时而处顺”的处世哲学;讲了要人们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等等。
最后一部分的子桑,已经困乏到极点了,按他朋友子舆的猜测,恐怕已经快饿死了。所以,子桑很沮丧,气息微弱地唱着歌,呼天呼地,呼父呼母,他想搞清楚自己为什么困厄到如此地步,经过自己内心世界的探讨和分析,他最后总结出,父母不希望自己贫苦,老天爷对待所有生灵无私无偏,不可能单单针对自己,所以,他得出的结论就是:“命也夫!”
“命”作为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哲学概念,是庄子思想中很重要的部分。我今天就简单探讨一下。
第一、“命”的自然性
首先庄子认为“命”是天地自然变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道”的运行的必然结果,非人力所能左右。所以,庄子提倡人们,既然“命”是天地、大道所赋予的,那么,人就应该顺应“命”的趋势,遵道而行,顺从自然。若自己的“命”是“美好”而“成功”的,自当可喜;若是不顺、不好,也要听从自然的安排,如子舆一样相信“命也夫!”
第二、“命”的社会性
在庄子的理念中,“命”同样也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遭遇,而这些遭遇庄子认为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在自然天地的运行下的一种必然结果。所以,当人们面对生死、贫富、毁誉、是非、得失等等,不能沮丧和急躁。因为,自然和人类是浑同而化一的,是不分彼此的,所以,所谓生死、贫富、毁誉、是非、得失等等是没有区别的,也是浑同化一的,“忧”可喜,“乐”也可喜,你欣然接受就罢了。“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就是庄子给出的方法。
第三、“知命”和“安命”
“知命”是思想上的准备,就是必须清楚、明白地从认知上知道一个人所谓的“命数”,只是自然天地运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力是无法改变的。《庄子·天地》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这段话中,“且然无间谓之命”一句是说,事物在未形成形体之时,已经具备了阴阳的区别,而且阳变阴合流行其间,这就叫做命。因为命在万物未成形体之时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命是一种事物先天具有的属性。明白了这一点,知道了“命数”的不可违,这样你才会保持内心的平静,得到精神上的安定和空明,有利于你用淡薄、和顺的心态去应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安命”是行动上的实施,在面对人生当中的各种无法改变的事情时,不要做无谓的挣扎和努力,“安时而顺命”就是最好的行动。所谓“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意思就是:布袋小了不可能包容大东西,水桶上的绳索短了不可能汲取深井里的水。如此说来,就应当看作是禀受天命而形成形体,形体虽异却各有适宜的用处,全都是不可以随意添减改变的。不去“损益”,不做无谓的“努力”,你有多大能耐就做多大的事儿,就是最好的适应社会的方法。这样就有助于自己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自由,不受外界纷繁复杂的事物的干扰和作梗,保持本心,实现精神的逍遥与自在,也就避免了不信“命”所带来的烦恼和忧虑,人生也就安适了很多。
其实,现代的我们,没必要为了所谓的“命”而纠结痛苦,六个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出自清代文学家李汝珍的《镜花缘》。“尽人事”更倾向于儒家思想,“听天命”更接近于道家思想。尽我们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做好,无论结果如何都坦然接受。我们只需尽人事,相信自己,做好自己,完善自己,不要过于在乎结果的如何。至于剩下的,就交给老天吧,一切随缘,一切顺其自然吧!
“尽人事,听天命”就是儒道思想最好的辩证运用。
由以上这些,大家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庄子把子舆和子桑的故事,放在《大宗师》的最后一部分的用意了吧!
好,明天我们开始学习感悟《庄子·内篇·应帝王》,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