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经典点滴分享(687) 天下第一奇书——《庄子》
发布时间:2025-07-16 16:57 浏览量:1
《内篇·大宗师》(2)
《大宗师》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的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那么,这个老师是谁呢?庄子认为,是“道”。具体地讲,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没有什么区别,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这就是尊道而行,就是把“道”拜为最敬仰、最尊崇的老师。
今天学习《大宗师》的第二部分。
原文:
死生,命⑴也,其有夜旦之常⑵,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⑶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⑷乎!
解释:
⑴命:这里指不可避免的、非人为的作用。
⑵常:常规,恒久不易或变化的规律。
⑶卓:特立,高超;这里实指“道”。
⑷真:这里指的是“道”。一说即上一部分的“真人”。
译文:
死和生都是非人为之力所能安排的,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是人不可能参与和干预的,这就是事物自身变化的事情。人们总是把天看做生命之父,而且终身爱戴他,何况那特立高超的“道”呢?人们还总认为国君是一定超越自己的 ,而且终身愿为国君效死,又何况应该宗为大师的“道”呢?
第一段的意思很清晰明白,两个重点:第一,死和生是人不能掌控的,是自然法则决定的。第二个重点:通过“天”和“道”,“国君”和“道”的比较,得出一个结论:“道”是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应该尊为“大宗师”的所在。
原文:
泉涸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⑹以湿,相濡以沫⑺,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⑻其道。夫大块⑼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⑽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解释:
⑸涸[hé]:水干。
⑹呴[[xǔ]]:张口出气。
⑺濡[rú]:沾湿的意思。沫:唾沫,即口水。
⑻化:这里是熔解、混同的意思。
⑼大块:大地;这里可以理解为大自然。
⑽佚[yì]:通作“逸”,闲逸的意思。
译文:
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互相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获得一些湿气,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不如将过去在江湖里的生活彻底忘记。与其赞美唐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让我闲适,用死亡来使我安息。所以,把我的活着当做好事的,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我的死亡看做是好事。
“相濡以沫”这个成语,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这个成语虽然出处是这里,但庄子的本意却不是这个。庄子在这里的意思是说,鱼儿们互相救助,其实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没有水了,按照自然法则来说,这些鱼儿必死无疑,还不如忘掉自己原先畅游于江湖中的美好生活,安静地、平和地等到生命终结吧!
庄子的的态度,才是一种尊重大自然法则的态度。人们对于生死,尤其是对“死”有一种执念,想尽一切办法来续命,或是求神问仙,或是遍访名医,或是尝遍药物,弄得自己心神疲惫,疑神疑鬼,不得安宁。不妨科学地做一些必要的治疗,其他一切就安时而顺命,“尽人事,听天命”就是了。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这句话其实就是庄子“齐论”思想的反映,不要争议、不要辩论,毕竟世界万物都是同一的,辩论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回归大道呢!
庄子的最后几句话写得非常好,是一种通透、通达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仿效。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形体,我们活着,就是大自然赋予给了我们的劳苦,我们没必要怨天尤人,责难生活的艰辛,奋斗、努力就会有辛劳,快快乐乐地奋斗就可以了;老之已至,也不要忧虑,这个阶段是你享受奋斗成果的时期,你会安闲、优容地度过自己的老年,要从容而豁达,尽情享受每一天;如果生命将要逝去,也不要悲伤,因为死亡就是你的结束、你的安息。每一个人都躲不过这个自然规律,还不如平静地接受死亡。正如史铁生说的:“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已。
原文:
夫藏舟于壑⑾,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遯。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⑿,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⒀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妖善老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⒂乎!
解释:
⑾壑:深深的山谷。
⑿遯[dùn]:同“遁”逃,亡失。
⒀特:一旦。犯:通“范”,模子,这里是铸造的意思。
⒁善:认为……是好的。 妖:通“夭”,少。
⒂系:归属。 待:依赖。
译文:
将船藏在深深的山谷中,将大山藏在深水中,可以说是十分牢靠了。然而半夜里有一个大力士把它们连同山谷和河泽一块儿背着跑了,睡梦中的人们还一点儿也不知道。将小东西藏在大东西中是适宜的,不过还是会丢失。假如把天下藏在天下里就不会丢失,这就是事物固有的、普遍的道理。人们只要接受了人的形体便非常愉快,至于像人的形体的万千变化从来没有尽头,那快乐的情感难道还能数得清吗?所以,圣人会生活在各种事物都不会丢失的环境中而与万物共存亡。以少为善,也以老为善,以始为善,也以终为善,人们都纷纷加以效法,更何况那万物联系、各种变化所依附的“道”呢?
庄子说的将天下藏在天下里是什么一种状况呢?其实就是天下万物混同为一,不分彼此,自然,人与自然也是浑然为一,不分彼此的,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是恒物之大情也”,就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人们接受了大自然赋予的形体自然是很愉快的,那么这个形态在大自然中必然会不断地变化发展,带给人们无尽的快乐。那么,为什么人们不依附大自然,顺其自然,随着大自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呢?像圣人那样,不论老少,不论始终,不论生死,都把世间之事当做好的、快乐的事情,依附“道”,遵从“道”,在自己的一生中,安闲自得地对待生命中的生老病死,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原文:
夫道,有情有信⒃,无为无形⒄;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⒅而不为高,在六极⒆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⒇,以挈(21)天地;伏戏氏(22)得之,以袭气母(23);维斗(24)得之,终古不忒(25);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26)得之,以袭昆仑(27);冯夷(28)得之,以游大川(29);肩吾(30)得之,以处大山(31);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32)得之,以处玄宫(33);禺强(34)得之,立乎北极(35);西王母(36)得之,坐乎少广(37)。莫知其始,莫知其终。(42)彭祖(38)得之,上及有虞(39),下及五伯(40);傅说(41)得之,以相武丁(42),奄有(43)天下,乘东维(44),骑箕尾(45),而比于列星。
解释:
⒃情、信:实在。
⒄无为:恬淡寂寞。 无形:没有形态,视之不见。
⒅太极:指天地未判之前的清虚浑沌之气。 先:上。
⒆六极:指天、地与四方。
⒇狶[xī]韦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之:指大道。
(21)挈[qiè]:提携,协助。
(22)伏戏氏:即伏羲氏。
(23)袭:合。 气母:元气的生育者。
(24)维斗:即北斗星。
(25)忒[tè]:差误。
(26)堪坏:昆仑山之神。
(27)袭:入。 昆仑:神话中的山名。
(28)冯夷:黄河之神,姓冯名夷,又名冰夷、无夷。
(29)大川:指黄河。
(30)肩吾:泰山之神。
(31)大山:即泰山。
(32)颛顼[zhuān xū]:黄帝之孙,号高阳氏,得道为北方之帝。
(33)玄宫:北方之宫。因玄为北方之色,故称。
(34)禺[yù]强:传说为黄帝之孙,水神。
(35)乎:于。 北极:北海。
(36)西王母:传说中的神人。
(37)少广:西极山名。
(38)彭祖:传说为颛顼之元孙,善养生,是得道者。这里与《逍遥游》、《齐物论》、《刻意》诸篇中的彭祖形象不同。
(39)有虞:即舜,姓姚,有虞氏,名重华。
(40)五伯:即五霸,指夏朝的昆吾,殷朝的大彭、豕韦,周朝的齐桓公、晋文公。
(41)傅说:殷商时代的名士。
(42)武丁: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
(43)奄有:包有。
(44)东维:星名。
(45)箕尾:星名。
译文:
“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它引出鬼帝,产生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却并不算高,它在六极之下不算深,它先于天地存在还不算久,它长于上古还不算老。狶韦氏得到它,用来统驭天地;伏羲氏得到它,用来调合元气;北斗星得到它,永远不会改变方位;太阳和月亮得到它,永远不停息地运行;堪坏得到它,用来入主昆仑山;冯夷得到它,用来巡游大江大河;肩吾得到它,用来驻守泰山;黄帝得到它,用来登上云天;颛顼得到它,用来居处玄宫;禹强得到它,用来立足北极;西王母得到它,用来坐阵少广山。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开始,也没有人能知道它的终结。彭祖得到它,从远古的有虞时代一直活到五伯时代;傅说得到它,用来辅佐武丁,统辖整个天下,乘驾东维星,骑坐箕宿和尾宿,而永远排列在星神的行列里。
这一段虽然文字不少,但是却是好理解的。重点一、“道”是真实存在的,是“无为”和“无形”的,它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道”产生了天地万物,它是永存的。
重点二、用一系列现实和神话中的人物为例,证明“道”作为大自然法则,是主宰天地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只要掌握了“道”,就可以解决世界上的任何问题。
我们不必因其中一些夸张、神奇的成分,而削弱庄子思想的真实性。毕竟,庄子是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散文大家,语言上的恣意洒脱,纵横恣肆,善用比喻,多用寓言,也是他文章的一大特色,只当是修辞效果罢了。
好,明天我们继续学习感悟《大宗师》的第三部分。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