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山文学首席作家||曾再新:姑孰城内古建筑及庙宇桥

发布时间:2025-07-29 23:38  浏览量:1

原创 曾再新 天门山文学

在古代,姑孰城内外遍布着众多古老建筑、庙宇、石桥、浮桥、古塔和牌坊。它们星罗棋布,宛如璀璨星辰,为姑孰这座城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保存长久的牌坊

姑孰城内保存时间较长且为人熟知的牌坊,当属夫子庙门前的石龙牌坊。它由五道石龙门组合而成,五道石门整齐排列,一律朝南敞开。门的上层,精美的石雕石龙栩栩如生,气势壮美,彰显出高超绝伦的工艺水准。大城坊由玉石精心筑就,三道门大气磅礴,牌坊高大巍峨,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质量坚固,历经岁月而屹立不倒。城北的节孝祠牌坊别具一格,它由四根粗壮的石柱与石条横梁连接搭建,形成一座四门通透的石牌坊,稳稳地矗立在道路中央。南北方向是行人往来的通道,东西两侧则可供行人休闲小憩。在南边门头的横梁中间,赫然刻着皇帝亲手题写的御书“圣旨”二字。自节孝祠有了御制圣旨之后,大小文武百官路过此牌坊时,都需下马、下轿,虔诚一拜后方可继续通行,足见其威严与庄重。

星罗棋布的庙宇

城内庙宇

姑孰城内外的庙宇数量众多,宛如繁星点缀。城内有夫子庙,其大成殿的“大成殿”三字乃是雍正皇帝御笔亲书;县城隍庙、府城隍庙庄严肃穆;文昌宫、吕祖祠承载着 人们对文化与神仙的敬仰;龙王庙祈求风调雨顺;南法儒传林寺(南寺庙)、北法儒传林寺香烟袅袅;二神庙、九林堂、眼光庙、五显庙(五条巷内)、念佛杖、大悲庵、炎帝庙、火神庙、吕祖庙、莲花庵、杨泗庙、仙姑庙、王公庙、祖庙、家庙、元帅宫、观音庵、刘将军庙、总管庙、太太堂(八六医院内)、万寿寺、化成寺、娘娘堂、尼姑庵、亏心庙、竹荫庵、明星堂、玄妙观、醉吟庵、五显庙(西街中段)、大悲庵等,每一座庙宇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城外庙宇

城外的庙宇同样不胜枚举。甄山寺清幽宁静;雷神殿威严神秘;白雀寺古朴典雅;大神庙、仙姑洞、莲花洞充满了神秘的传说;土地庙守护着一方土地;凌云庙、三仙姑庙、吉祥庵、太太堂(牛头弯处)、香海庵、太岁庙、子牙庙、多宝寺、霸王庙、信佛堂、观音庵(河南)、南关帝庙、大仙堂、红门寺、菩提庵、红联寺、龙王庙、福德祠、大王庙、小东岳庙(城南处)、北关帝庙、无祖寺、大庙、白竹庙、三岗井庙、广福寺、大东岳庙、观音阁、孔雀殿、地藏殿、大王殿、誓清堂、仙姑庙、石婆婆庙、花鼓庙等八十余座庙宇,分布在城外的各个角落,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画卷。

承载历史的石碑

姑孰城的石碑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城南有贾岛基碑、李白墓碑,它们是对古代文人的纪念与缅怀。夫子庙内矗立着两块石碑,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报恩三孝寺内的“翠竹”二字,乃是皇帝御笔题写,尽显皇家风范。庆城桥碑上的“庆城桥”三字由状元挥毫泼墨而成,潇洒飘逸。太平府内的两块大碑,上面详细记载着当涂历代状元、榜元、探花和秀才的名单,是当地文化昌盛的见证。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在1996年建设政府住宅楼时,这两块大碑被县委书记戴子明令负责建楼的人员砸毁,一段珍贵的历史就此消逝。此外,西江渡口石碑是县府为规范渡费计价而立;化成寺、县府城隍庙、万寿寺内也曾有石碑留存,可惜如今都已不见踪影。

曾经的桥梁

姑孰城内市河上曾经桥梁众多,可惜如今都已不复存在。这些桥梁都被房屋开发商为建设商品房而拆除殆尽。东西市河上原本共有三十五座石桥。东市河上的桥自北向南依次排列为:来龙桥、张家桥、还魂桥、观音桥、回回桥、朱官桥。南城河上的桥由东向西分布着:文昌桥、三座吊桥(龙津吊桥、南津吊桥、湖孰门吊桥)、林家桥。市河由西转北,从南天井闸桥开始,依次有南寺桥(即市河桥)、清泉桥、苏家桥(即安众桥)、三板桥(即瓦子桥)、二板桥(宝城桥)、庆城桥、向化桥、二格桥、小巷桥、北水关桥。市河向东流经八六院后是金中家桥,八六院前市河自西向东分布着:花桥、状元桥、东花桥、顶桥、谢家桥、府城桥、县城城隍桥(至今仍保留)。城河由西转北再东共有三座吊桥:澄江门桥、清泉门吊桥、行春门吊桥,此外还有凌云桥和磨子桥。另外,还有两道木船浮桥,分别是南津桥(即上浮桥)、采虹桥(即下浮桥)。这些桥梁曾经是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姑孰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消失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