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7.25——一场偷袭,如何把清朝最后的体面撕得粉碎?

发布时间:2025-07-29 05:02  浏览量:1

今天打开手机,满屏都是“历史上的今天”。有人晒美食,有人晒旅行,可很少有人会想起,130年前的7月25日,丰岛海面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一场至今想起来都牙根发痒的败仗——甲午战争。

为什么我们年年纪念抗战,却常常忘了甲午?也许是因为它败得太快、太惨,连“悲壮”两个字都没给后人留下多少空间。可越是不愿意回忆,它就越像一根刺,时不时跳出来提醒你:落后真的会被打,而且会打得很疼。

从“高升号”到“全军覆没”

1894年7月25日拂晓,运送清军的英国商轮“高升号”正慢悠悠地往朝鲜牙山开。船上1200多名淮军士兵多数还在晕船,谁也没料到,日军联合舰队的“浪速号”会突然开火。

第一发炮弹落在船头,桅杆“咔嚓”一声就断了。清军没受过海上作战训练,步枪在甲板上根本施展不开。日军喊话:“投降!”清军管带把话顶回去:“打可以,降不行!”

结果,“浪速号”干脆利落地发射鱼雷,半小时不到,“高升号”带着800多条人命沉进黄海。

这还只是开胃菜。两个月后,北洋水师主力在黄海大东沟迎战,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定远、镇远,一上来就被日舰速射炮打得抬不起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本想撞沉“吉野”,却在半路上被炮火击中,全舰250多人只有7人生还。

再往后,威海卫被海陆夹击,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丁汝昌自杀,刘步蟾炸船,李鸿章在马关春帆楼签下《马关条约》:割台湾、赔2亿两白银,还把朝鲜彻底让了出去。

败在哪?

1. 装备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北洋舰队平均航速10节,日本第一游击队能跑19.4节,人家打一轮,你能打六轮。这不是打仗,是挨打。

2. 指挥更拉胯

朝廷里,慈禧忙着修园子过大寿;前线呢,李鸿章“保船制敌”,能不打就不打,结果船没保住,敌也没制住。

3. 最要命的是心态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全国勒紧裤腰带买军舰;清朝却把海军经费拿去给太后过生日。一边是“举国之力”,一边是“能省就省”,这仗怎么打?

回到今天

今天,我们刷短视频、看热搜,似乎离那段历史很远。可看看国际新闻,再想想芯片、能源、粮食,哪一样不是新的“甲午”?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韵。押的是“落后就要挨打”,韵脚是“自强才能自救”。

别等下一次“丰岛海战”来了才想起补课。记住7月25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提醒自己:

国与国的较量,从来都在看不见的地方开始;

而我们每个人手里的那张“船票”,决定了它最终开往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