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饭局杀了7个日本军官,28年后,日本首相竟要见这位“汉奸”
发布时间:2025-07-28 02:52 浏览量:1
1944年那场饭局,一个被骂“汉奸”的中国人,一顿饭端掉7个日本军官;更让人意外的是,28年后,日本首相访华,指名要见这个“汉奸”。
这事儿得从1903年说起。河南黄兑村的郭家添了个男娃,叫郭绍绪。家里是当地富户,本以为能锦衣玉食过一生,可命运偏不遂人愿。7岁那年,爹妈接连走了,只剩年迈的祖父拉扯他。祖父在宗族里有威望,靠着祖产和脸面,总算没让郭绍绪流落街头。可安稳日子没几年,12岁时,一场土地械斗把祖父也夺走了。
没了亲人,郭绍绪揣着半块干粮往西走,投奔了镇嵩军。从打杂的小兵做起,扛枪巡山,摸爬滚打几年,19岁就成了能带队的军官。一次剿匪,他带队把山匪残部连根拔了,被调到国军第二军军长王凌云身边当副官,后来还成了副官处处长。在当时,这算是熬出了头,可郭绍绪心里总觉得缺点啥。
1944年春天,豫湘桂战役打起来了。国军一路退,日军一路进,河南大片土地沦陷。郭绍绪看着地图上不断缩小的国土,手里的茶杯捏得咯吱响——穿这身军装,连家都守不住,算哪门子军人?
那年夏天,他奉命回洛阳接王凌云的家眷。翻伏牛山进蟒庄村时,脚刚落地就愣了。村口飘着膏药旗,墙上刷着“中日亲善”的鬼话,茶馆门口躺着三具尸体,衣衫烂得像破布,脸被打得认不出,可郭绍绪一眼就瞅见其中一个戴的银镯子——那是小时候跟他一起在河里摸鱼的马三俊他弟的。
村里老人偷偷告诉他,日军139联队第三大队占了伊川县,队长叫大内义弥,天天清乡、抢粮、逼老百姓修炮楼,马三俊弟弟就是因为藏了半袋粮食,被活活打死的。
郭绍绪当晚没走。他绕到村东破庙,找到以前同营的袁好文——这人打了败仗后没回部队,在村里打短工混日子。俩老兵凑在草堆里,烟抽了一锅又一锅,最后郭绍绪往地上啐了口痰:“不杀这帮鬼子,对不起这身骨头。”
接下来半个月,俩人像疯了一样跑遍附近山坳。散兵游勇、失地农民、藏起来的教书先生,只要说打鬼子,都愿意跟着干。不到二十天,一支五六百人的“人民自卫团”就攒起来了。没枪,就把家里的猎枪、锈大刀翻出来;没子弹,就跟鬼子“借”——趁夜摸哨卡,能抢一把是一把。郭绍绪跟大伙说:“子弹金贵,打出去就得见血,不准放空枪。”
他们第一回动手是在白元镇东边的山坳。那里驻着个日军小队,天天下山抢鸡摸狗。郭绍绪带着人在两边山坡埋伏,等鬼子进了圈,他一枪崩了领头的,剩下的人照着练过的法子,半小时解决战斗,连鬼子的三八大盖都扛回来了。
这一下,豫西老百姓眼里冒了光。可日军也急了,大内义弥调了不少人巡逻,还放话要“扒了郭绍绪的皮”。但郭绍绪打了十几年仗,太懂山地作战了——白天躲在草窝里,晚上借着月亮赶路,专挑鬼子的物资车、小哨所下手,打完就往山里钻,鬼子连影子都抓不着。
时间长了,鬼子成了惊弓之鸟,可郭绍绪知道,小打小闹不顶用,得敲掉大内义弥这个祸害。
1944年8月下旬,郭绍绪让人给大内义弥带了个信:“我想通了,愿意投诚,还备了薄酒赔罪。”
大内义弥是个狂得没边的主儿,打了这么久胜仗,根本不信有人敢在他眼皮子底下耍花样。再说,郭绍绪还许了愿,说要把藏起来的粮食、枪支都交出来,再给他当个“保安司令”。他琢磨着,就算有诈,在自己的地盘上,还能让个“降兵”翻了天?
郭绍绪把饭局定在白元乡的裕昌酒楼——就在日军兵营旁边。他跟手下说:“越近越安全,打完就能扎进山里。”
那天酒楼张灯结彩,郭绍绪穿件新长衫,站在门口哈腰迎客,活脱脱一个“二鬼子”。大内义弥带着八个军官来了,个个挎着刀,酒还没喝就开始吹嘘“大东亚共荣”。郭绍绪点头哈腰地劝酒,眼里却盯着后厨的方向。
酒过三巡,有个伙计端着个大盘子喊:“清炖鸡来喽!”
这是暗号。
盘子刚放下,郭绍绪猛地掀了桌子,手里的枪“砰砰”两声,大内义弥的脑袋开了花。周围的伙计全掏出枪,屋里瞬间枪声炸响。日本军官还没反应过来,就一个个倒在酒桌上。前后不过三分钟,七个军官全没了气,连个报信的都没跑出去。
郭绍绪一挥手,所有人抄起家伙往酒楼后巷跑——那里早挖好了通往后山的地道。等日军兵营的人冲出来,酒楼里只剩满地尸体和没喝完的酒。
这事儿在日军里炸了锅。他们追进伏牛山,却被自卫团在山道上伏击,又丢了三十多条命,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了。后来日军编的《战时丛书》里专门写了这段,提醒士兵“勿轻赴华宴”。
打那以后,郭绍绪的名声传开了,自卫团也扩到了近千人。他们配合着山里的共产党游击队,炸鬼子的铁路、烧粮仓,把豫西搅得鸡犬不宁。日军换了好几拨人搜山,赏金从十两黄金涨到五十两,愣是没抓住他。
1945年秋天,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山里,自卫团的人在寨子里点了篝火,郭绍绪坐在石头上,望着山下说:“鬼子走了,可这仗,怕是还没完。”
他没说错。后来内战打起来,郭绍绪带着队伍守在伏牛山,1948年在一次突围中没了消息。有人说他中了流弹,有人说他被俘虏了,可到最后,连块墓碑都没留下。
直到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谈完正事,他突然跟接待的人说:“我想找一个叫郭绍绪的中国人。”
在场的人都愣了。田中角荣解释:“28年前,我有个亲戚是日军军官,死在他设的饭局上。我想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外交部的人查了好久,才从伊川县的老档案里翻出郭绍绪的名字——原来他早就牺牲了,连张照片都没留下。田中角荣听完,沉默了半天,说了句:“他是个值得尊敬的战士。”
现在去伊川县的蟒庄村,还有老人能讲起郭绍绪的事。说他当年带着人在山里,冬天没棉衣,就裹着麻袋;粮食不够,就挖野菜充饥,可再难,也没抢过老百姓一粒粮。
有些英雄,活着的时候没名没分,死了连个念想都没留下。可正是这些藏在历史里的名字,用命撑着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的骨气。
你说,这样的“汉奸”,该不该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