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的战山河兵团吗?

发布时间:2025-07-26 07:06  浏览量:1

战山河兵团出现在六七十年代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是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产物。

人民公社体制的最大特点是,一个人民公社是一个整体,公社革委会有权调动全公社各个大队(相当于今日的村)的劳动力,组建战山河兵团,进行大型工程建设。这种大型工程建设,一是兴修农村的大型水利设施,挖水库,修水渠,“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二是向荒山野岭进军,修建大寨梯田,大幅度增加农田数量。

虽然没有亲身参加过战山河兵团,但对战山河兵团的事却记忆犹新。那时候,每到冬天,冬季农闲时节,就是组建战山河兵团,进行兵团大会战的最佳时节。那时的战山河兵团有三种规模,一种全县范围的,由县革委会调动全县的部分青壮劳力,组织全县范围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而最常见的是另外两种规模:一是全公社范围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二是一个大队范围的水利工程建设。

记忆中,我们村那个时候有不少的荒山野岭,东部,有大东岭、小东岭、东南沟,北面有北岭,西面有小跺子,大跺子,狗不拉屎顶、西南沟等,那时候的绿色覆盖面积非常大。后来在村范围的战山河会战中,由大队党支部统一组织各个生产队进行战山河会战。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大东岭、小东岭整成了两个板栗园,小跺子、大跺子整成了两个苹果园、一个茶园,还整出了上百亩大寨式梯田,极大地扩大了本大队的耕地面积。

那时候正上小学,壮劳力在离村最远的西南沟、狗不拉屎顶会战时,吃住都在那里,村小学组织小学生去会战现场进行慰问演出。还有一年,清明节,老师组织村小学全体学生参加的踏青活动,那堪称是最简陋的乡村旅游了。排着整齐的队伍,沿着乡间小路,到村西部的小跺子、大跺子踏青观景。看到被大队社员修得成方成格的片片梯田,第一次对乡土有了如画的感觉。

对于全公社范围的战山河兵团作战,记得77年上初中时,那时初中学制二年,79年初中毕业。记忆比较清晰的就是77、78年左右,那时刚刚恢复高考制度。坊前人民公社在公社住地附近的桑庄举行了一次战山河兵团会战,当时一些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已经回乡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当仁不让地也参加了这次战山河兵团会战。待传来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的消息后,这些参加大会战的知识青年,白天在会战工地参加劳动,晚上就到公社住地的坊前中学复习备考。后来我们村破天荒地考上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名中专生,还是一名女生,考上了临沂卫校,到新世纪退休前职务已升到区人民医院院长。

至如全县规模的战山河兵团会战,耳闻目睹其成就是在参加工作以后。本人81年参加高考,考上了农校,84年毕业,先是多到莒南第一农技中学(相邸)任教。一次和同校的一位民办代课教师郑老师到洙边乡为同校另一位教师的入党进行外调,途经一处山岭,从岭顶到岭上,漫坡而下,一方六标准的大寨式梯田,非常壮观。郑老师非常感慨,这就是当年战山河兵团大会战的成果。郑老师虽是民办代课教师身份,但笔杆子很棒。他当时是公社革委会秘书,就在这个会战现场做宣传工作,当时那是人山人河,红旗招展,会战工地,激情洋溢。后来,本人又来到莒南县第三职业中学(相沟)任教。而莒南县第三职业中学的办学基地就是当年全县战山河兵团大会战的成果。校园有近百亩果园,还有十几亩葡萄园,有一个水库,还有几十亩大寨式梯田。

不管后来的人如何评价公社体制下战山河兵团的运作体制,客观地说,这一运作机制发挥了重大作用,从经济上学,一些大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在这时完成的,可耕作的农田数量也得以大幅度增加。从精神上学,这让那时的农村青年人的生活,丰富健康,斗志昂扬,激情澎湃,大量农村知识青年旺盛的精力在这样一种活动中得到了净化释放,那是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最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时代。

当然,农村这样一种激情澎湃的战小河时代注定也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毕竟还有它与生俱来的空间边界。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随着改革开放,广大农村知识青年的旺盛精力转到了追求知识的激情中,转到了追求富起来的激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