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无不胜的马其顿方阵,遇到中原强弩会如何——简说汉末之前的弩
发布时间:2025-07-27 02:01 浏览量:1
网上,有人把 “马其顿方阵”吹得勇猛无敌,还说幸亏亚历山大没再东进,不然整个东亚都要沦陷了。
若还原历史,马其顿帝国与其战胜的对手,大概皆属“菜鸟互啄”的小儿科游戏。
马其顿和其后的罗马帝国,都尚停留于步兵方阵和骑兵方阵作战的僵化阶段——不论战略战术和武器装备,都不能与中国东周晚期至秦汉时期相比——“马其顿方阵”如若东进,那定是有来无回了。
战国时期的齐魏马陵之战,约发生在公元前343年,比亚历山大东征还早了10余年。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求救于齐国。齐军围魏救赵,迫使魏军紧急回撤。齐军统帅田忌采用军师孙膑“减灶之策”麻痹魏将庞涓,最后于险要的马陵“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大破魏军,虏魏太子申,庞涓自刭。“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且不说,银雀山汉墓出土了竹简本《孙膑兵法》,证实了孙膑非孙子而为先秦另一著名军事家,神机妙算,战法精深;只“齐军善射者万弩”,对付两三万人的“马其顿方阵”,是否就已经是“杀鸡用牛刀”了。
据称,亚历山大东征总兵力仅4.5万人,鏖战无数,损兵折将,若攻中原应也所剩兵力无多。此战,齐军10万,是不是够上“以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标准了?
所见关于马其顿、古罗马还包括古希腊的战争描述,都是蛮攻硬拼,说不上有多少谋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银雀山竹简本《孙膑兵法》,不仅极好传承了《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精华,还有不少新突破、新创见——试想,在马陵那种深谷狭道,再整齐的方阵也只能拥作一团,士兵完全成了强弩射杀的活靶子。
如前所说,马其顿和其后的罗马帝国,都崇尚步兵方阵和骑兵方阵。他们不是不用弓箭,而是不将其作为重要武器。在欧洲,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6—7世纪。
中国商代,箭矢,已是军武重要装备。
中国何时有了“弩”?
《孙膑兵法·势备》的说法是:“羿作弓弩”——夏代后裔发明了“弩”。
《吴越春秋·第九》载,越王勾践问询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其曰:“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古人最早发明的是“弹弓”,然后进化到“弓箭”,再后才有了“弩”。
这个说法大约不错。
陈音说,后裔将弓射之法传了两代到琴氏。“琴氏以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郭,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
按陈音说法,发明弩的不是后羿,但也晚不了多少,应该还属夏代。
从殷商出土器物看,目前尚未发现其时兵器中有“弩”的遗存。
目前可知,至晚在战国时期初年,各诸侯国军中皆已配备各种弩。
山东、河北、湖南、江苏、河南、四川等地战国墓中,都有青铜弩机出土。
湖南楚墓中,出土了完整的木弩臂和竹弩弓,据此可还原战国弩的形制。
《释名》:“弩柄曰臂,钩弦曰牙,牙外曰郭,郭下有悬刀,合而名之曰机。言机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
又:“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
值得关注的是,江陵秦家咀楚墓中,出土了双矢并射连发弩,可集中进矢、贮矢、矢自动入槽进入发射管孔并控制运行方向,能够每次发射二矢且连射十次。
这在战国,是相当先进的兵器了。只是发现的这支弩,体长仅27.8厘米,矢长14.3厘米,类似于 “短枪”,大概属于手握式近战射杀武器。
然而如陈音所云,“弩”的发明,源于“弓”战力不够而“弩”能够射得更远、杀伤力更大。
战国时期,靠射手臂力拉弓的弩,叫“擘张弩”,射程约80米左右;还有更强的,须双足踩住弓背,使用双手奋力张弓,这叫“蹶张弩”,射程是前者二至三倍。
及至秦汉,弩又有了新突破。
汉代不仅有擘张弩和蹶张弩,还有“腰引弩”,即作于地,弓弦挂于腰间带钩,用双足加腰腹力量张弩,其射力更强。
随着弩之强度提高,弩机结构也发生变化——外部加匣状铜郭,整个弩机装于郭中,能够承受更大弓弦张力;同时在弩的“望山”铭刻“分度”以用于瞄准、调整发射角、提高命中率。汉代弩臂末端改为“把手”状,类似于近代枪柄。
从出土汉简看,汉弩张力以“石”为单位,分为一、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诸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四石弩”,射程约为250米左右。“十石弩”,则射程可达600米以上。
与此相适应,弩兵配置也发生变化——分为“上弩(装箭)”、“进弩(待射)”、“发弩(放箭)”三组,如此使弩射频率连发、加快,战力大增。
汉代用于防御的有“床弩”,与现代“火箭弹发射车”有些相似,《六韬·军用篇》《论衡》《后汉书》均有记载,甚至可用长矛作箭发射。
汉代面对西域游牧民族袭扰而仍强大,或许与强弩上的优势有一定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