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方阵”的长矛有多长? 亚历山大若东侵中华结局会如何?

发布时间:2025-06-17 02:11  浏览量:1

总见到有啧啧称赞“马其顿方阵”的——好像幸亏亚历山大兵困马乏没再东进,不然整个东亚就都沦陷了。

“马其顿方阵”,是古希腊北部原被视为“野蛮民族”中一个叫腓力的,于公元前359年登上马其顿王位后,实施军事改革之“巨大成果”。

首先,腓力取消了古希腊盛行的战斗方阵中的重装步兵,士兵不再戴沉重的科林斯头盔,改戴露脸的半盔;其次,小圆盾挂在脖颈和肩膀上,腾出了拿盾牌的一只手;再次,所有兵士改以长长的“萨里沙”重型长矛为作战武器。

据说,腓力靠此方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到公元前338年,打败了雅典和斯巴达的重装步兵,整个希腊再无强敌。

两年后,腓力被传为他的同性恋恋人、名叫保萨尼亚的卫兵刺杀——自然,关于此次刺杀的原因,还有其他传说。

于是,腓力20岁的儿子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

亚历山大,仍然沿用“马其顿方阵”战法,先是摧毁了反叛的底比斯,平定了希腊;然后东征波斯;又再向东占领了相当于现在阿富汗东南部以及巴勒斯坦和印度的部分地区。

又据说,此时他的将士们宁死不愿继续作战,都想尽快回家,亚历山大不得不率疲惫之军,踏上了艰难的回乡路。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33岁夭折,死因众说纷纭——最可能的,是死于疟疾和酗酒——他建立的松散的“马其顿帝国”,存续了7年便寿终正寝了。

插上一句——古代欧洲,总共就有过两个“帝国”,一是马其顿,二是罗马,都是松散联合型——后来的“日不落大英帝国”,其实也是海外殖民的松散联合体。

说回到“马其顿方阵”。

网上痴迷此方阵的,把其使用的“萨里沙”重型长矛,夸张到了15米长。

这一定不可信。

萨里沙长矛,最可能以块炼铁制作矛头。关于矛杆,国外有说是松木的,有说是橡木的,还有说是山茱萸木的。

推敲起来,松木的可能性最小,其材质密度和韧性都不够,做成长长的矛杆极易折断。

欧洲有橡树资源,生长可高达40米,但即便此时采集15米长度且挺直的枝丫仍并不容易;若使用长到15米高度的幼树,则直径最少也在0.4米以上,作矛杆显然不可能。

欧洲山茱萸,平均高度约4-6米,超过10米的几乎没有,亦无可能做出15米的长矛。

即便按矛杆10米算,下粗上细平均直径5厘米,不算矛头重量达约10几公斤,已经不适合单兵使用作战了。

(央视7频道讲述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所选用的图片)

换个角度说,“萨里沙”使用金属矛杆更无可能。

古希腊一带青铜稀缺昂贵,块炼铁技术亦属一般;最重要的是,金属矛杆大约是木质矛杆重量的5倍以上——加上金属矛头达六七十公斤的长矛,举起来都困难,更别说挥舞着打仗了。

关于萨里沙长矛的长度,从来都缺乏考古证据的铁证——皆为后人传说,其中比较可信的,是4-6米。

不妨比照一下中国先秦的情况。

东周曾国国君曾侯乙,生卒约在公元前475-前433年,其墓中出土大量包含矛、戟、殳、戈在内的格斗兵器。

这些兵器中,48件矛,长度为4.18-4.36米;30件戟,长度为3.25-3.40米;7件殳,长度为3.27-3.40米;66件戈,长度为1.27-1.33米。

请注意,以上矛、戟、殳、戈,皆为战车兵器——战车冲杀时格杀敌兵,而在两军厮杀缠斗之前,兵丁不必长时间握举以上武器,这就大大节省了体力。

(出土的东周木柲铜戟和曾侯乙墓出土的三果戟戟首)

中国考古,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商代至秦汉的兵器。步兵用于近战格斗的矛、戟、殳、戈等,从未发现有长度超过3米的,基本在1.9米-2.5米之间。

可知,格斗兵器在杀伤力和轻捷便用之间,一定有大致的“最佳比”。

由此看,所谓“萨里沙”长矛长到6-15米,大概率是战败者的恐惧和脱责,以及战胜者的傲娇和炫耀。

兵器固然重要,但决定战场胜负的最主要因素,往往不在兵器等因素。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到——拿破仑远征埃及,他的骑兵曾与马木留克骑兵交战,马木留克兵个个强悍凶猛、装备精良、骑术高超,法国骑兵则骑术不精、很难一对一较量,然而交战的结果,却是人数更少、骑术逊色,不占优势的拿破仑骑兵获胜。

恩格斯引用拿破仑的话说——

“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败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体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则一定能战胜1500个马木留克兵。”

这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训练、协同、纪律等形成的“整体优势”之作用。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据说由12000名兵丁组成,纵深排为16列,前5列长矛向前突出,整个方阵组成一个整体,看起来像一只巨大无比的刺猬。

“萨里沙”原为古希腊文,拉丁语是“Sarissa”,后来英语中有“salient”一词,意思就是“尖角凸出”。

敌方临阵,见到“马其顿方阵”像大刺猬一样气势汹汹,黑压压向前蠕动,大概率在心理上便处于了下风——压迫感陡升,战斗力骤降。

这或许也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作战能力的效果和作用。

实际上,亚历山大的总兵力相当有限。

仍是据说,亚历山大公元前334年进军亚洲的总兵力为45000多人。除去5000骑兵、3000护卫、从希腊雇佣的重装步兵和投掷兵,还有相当数量的辎重兵,大概也就能凑齐两个“马其顿方阵”。

与之对垒的波斯“大军”,其实也是兵力有限——20000名骑兵,20000名希腊雇佣军——据传,格拉尼克斯河一战,波斯就崩溃了。

至于接下来的东进,亚历山大并未遇见什么“大军”,也没像样的抵抗。

或问,假如亚历山大真的继续东进会怎样?

那几乎是必败无疑。

第一,与其相同的中国战国时期,作战的重要方式是四匹马拉的战车,同时配以骑兵、步军。

第二,“矛”与“盾”相辅相成发展,为抵御战车进攻,其时出现了远非弓箭可比的、新型的远射兵器“强弩”,射程更严、杀伤力更大,万弩齐发极具威力。

(曾侯乙墓出土的装于车轴的带矛铜车軎,冲入敌营极有杀伤力)

第三,军力十分强大。

苏秦游说各国时,燕“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赵“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韩“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攻强弩皆从韩出”;魏“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齐“带甲数十万”;楚“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张仪说楚王,曰“(秦)虎贲之士百万余,车千乘, 骑万匹”;说韩王亦云“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

以上所说或有夸大,但与实际军力不会相差太大——当时中国人口约有3000多万,即便七国争雄也非“松散联合”的存在。

亚历山大东进,大概率会遭遇强悍的秦军,且一战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