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亚共荣圈”当时的构想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5-07-26 18:34  浏览量:1

1938年11月3日,日本发表的《近卫声明》中说:“帝国所期求的是,确保东亚永久之安定,此种新秩序的建设,应以日、满、华三国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立连环互助的关系为根本。” 首次提出了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其根本理念就是既要在亚洲将中国分为“满华”两国置于其统治之下,又要在世界上联合德意两国以抗英美,并制止共产国际势力的发展。12月22日近卫再度发表声明,内容大致相同。

近卫文麿

1940年8月,时任日本首相的近卫文麿明确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战略构想。他指明日本、中国、法属中南半岛、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英属马来亚、英属婆罗洲地区、及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大洋洲地区,与苏联西伯利亚东部为“大东亚”。

“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伪满洲国、中国汪精卫政权为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为资源供应地;南太平洋为国防圈。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也就是日本所谓的“大东亚战争”爆发。日军同时在西太平洋对英属马来亚等多地发动攻击,不到一年就基本占领了东南亚。唯一独立的泰国也因当时的亲日政权同意日军进驻而实际上受日本控制。由此,日本基本具备了按设想炮制“大东亚共荣圈”的条件。

为实现所谓大东亚共荣的目标,日本内阁还于1942年设立了大东亚省,并于1943年11月5日由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来自伪满洲国、中国汪精卫伪政权、泰国、菲律宾自治邦、缅甸国、“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代表共同召开大东亚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

宣言称:大东亚各国共存共荣、互相尊重独立自主、互相合作、互相尊重各国传统,发扬大东亚文化、增加大东亚的繁荣。东京大会,日本拉来各傀儡政权拍“全家福”,照片里汪精卫笑得像被迫营业的客服。

单看字面,这似乎是一份追求合作共赢的文件,其中的一些词语现在看来也颇具价值。但是,一纸漂亮的文件无法掩盖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丑恶面目。对照日本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人们就会明白,所谓的“共存共荣”不过是迷惑亚洲人民的幌子。

根据历史研究,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分别采取了军事镇压、组织控制、意识形态渗透,以及经济掠夺等手段来统治东南亚。尽管无力阻止日军的占领,但是东南亚人民并没有对日本法西斯的统治逆来顺受,反抗活动一直持续到日本战败投降,而日本占领军则用残酷的镇压来应对。在统治东南亚的大约4年间,当地伤亡人数近千万。山下奉文攻占新加坡后,先后屠杀了当地居民超过15万。而在缅甸,至少3万多人被屠杀,直接导致了本来与日军合作的“缅甸独立军”调转枪口与日军战斗。

为了方便统治,日本占领军竭力复制伪政权。它们大多是在日本占领军最高军事长官的监督控制下,有日本军警直接参与的军事政权。虽然有当地人出任领导人,但真正的权力还是在日军手中。在地方层面,日本建立起类似“保甲”制度的地方行政单位,对人员进行控制,防止出现反日组织。为了补充兵员,让当地人为日本卖命,日军还通过在当地建立亲日的政治、军事、文化组织来培养军事人员。

为了控制被占领地人民的思想,日本占领者认为,只有从教育以及宗教和文化上入手,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才能征服被占领地区的民心。为此,日本占领者强迫东南亚学生学习日语,并禁绝一切西方文化刊物和教材的传播,代之以向人们灌输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观念,甚至将当地时间都统一为东京时间,强迫当地人“日本化”。

1945年8月,“小男孩”和“胖子”这两颗原子弹一炸,日本就投降了。这么一来,日本搞的那个“大东亚共荣圈”彻底完蛋了,以前做的“千年一梦”也完全破灭了。

大东亚共荣圈,说到底就是日本想要搞的一个超国家的联邦政体。名义上说是共荣,还用漂亮话给美化了,可本质上就是想掩盖它侵略的真相。共荣圈里等级秩序分明,所有成员都得听日本的指挥、受日本控制,靠武力压迫来满足日本的掠夺需求。所以,这种靠武力统治的组织肯定会让日本走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