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侯昂妤:关于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5-07-25 14:00 浏览量:1
编者按:2025年3月27日,《孙子兵法研究》编辑部邀请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探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意义。李零教授从家乡人民的抗日事迹、日本侵华的历史逻辑、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等角度进行思考,指出纪念抗战胜利最重要的意义就是避免历史重演,用正义追求世界的永久和平。
作者简介: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侯昂妤,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秘书长。
文章出处:《孙子兵法研究》2025年第4期
侯昂妤:习近平主席将抗战称为“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i]。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今天,很荣幸能邀请到李零先生就抗战胜利80周年谈谈自己的见解。
李零:关于抗战,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最近,我在读《企鹅一战中国史》,如果我们把历史拉得更长的话,可以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对于中国来说,巴黎和会是屈辱的,用书中的话说,这是悲惨战争后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对巴黎和会抱有很高期望,但是列强却抛弃了中国,站在了日本一边,《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移交给日本。随后,中国开始了五四运动,进一步觉醒。1931年,日本吞并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
侯昂妤:我很赞同李零先生的视角,我们把观察历史的时段拉长,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发现。李零先生刚刚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如果再往前看,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占领台湾;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毛泽东在《祭黄帝陵》中的“琉台不守,三韩为墟”,描述的就是这一历史过程。
李零:日本从“脱亚入欧”到“亚细亚主义”到“大东亚共荣圈”,有一套自圆其说的侵略逻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一幕,血流成河,泪流成河。战胜的一方:美国死了29万人,英国死了26万人,法国死了21万人,中国死了1800万人,苏联死了2700万人。战败的一方:德国死了350万人,日本死了185万人,意大利死了20万人。德国屠杀犹太人,据说死了600万人。无论怎么统计,都是苏联最多,中国其次。
侯昂妤:李老师,您的家乡山西武乡县是著名的抗战圣地。
李零:是的。我的老家武乡县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八路军总司令部所在地,现在是红色教育基地。我爸爸和妈妈都参加了抗日战争,从全面抗战直到抗战胜利整整八年。而且我爸爸建立了武乡县第一个党支部,就在我们村。我们村的寺庙大多很古老,多半都是六朝时期的,有旧的碑刻,宋、金元、明清碑刻都有,我们家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每个县都有好几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很重要的。武乡县八路军征兵处当时在村里画了一个宣传画,这个宣传画就在古寺庙里,宣传画墙上还有古代壁画,我就拍下来了,我这个照片应该说是挺珍贵的。武乡过去的县城,是座石砌的台城,非常漂亮,抗战中被日军烧毁,日军在武乡进行了多次屠杀行动。
侯昂妤:您的家乡有很多抗战英雄、抗战故事吧?
李零:是的。我有一次到日本,日本学者知道我是武乡人,给我看武乡县志。我就跟他们说,你们日本人把我们的县城也烧了,杀了很多人,我们村里死了很多人,因为我们那边靠着公路和铁路,日军占领武乡的目的是为了切断华北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对华北的控制。我们武乡在屠杀中死了很多人,还有很多人是抗战牺牲的。
我这里有张老照片,照片上是一位武乡抗战老兵,现在已经去世,当年也曾年轻,他的名字叫李四元。他是从抗战时候就参加战斗,又参加了解放战争,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然后又去参加了抗美援朝。我在家乡的时候跟他天天在地里一起劳动,我从来不知道他是谁。后来我的一个亲戚就给我这张照片,我问这是谁,他说这就是天天跟你在地里劳动的。很多中国的农民,他们也不知道别的,就知道吃粮扛枪这么两件事,不打仗了,他就回家去种地,所以这样一个战斗英雄,其实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吃粮、当兵,在很多农民看来,祖祖辈辈,再普通不过。不打仗,回家种地,多好,事情就这么简单。但他们干出的事却惊天动地。所以我在十年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文章最后结尾的时候,我说纪念抗战,最后想说的就是,这是一场普通人的抗战。
侯昂妤:是的,这是一场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日本敢于全面入侵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中国在西方列强侵略下支离破碎、难以聚力。“九·一八”事变以后,“满铁”调查部进行了“中国抗战力调查”。调查报告认为:“日中双方的力量在战争初期差别非常大,这是这次战争的一大特点。而且这种力量对比的悬殊不仅仅是量上的,更重要的是质上的。”而这种“质上的差异”的根源,在于“支那是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是现代化的国家”。[ii]但是,日本没有预料到的是,中国民众抗战力量汇流成海,日本陷入了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李零:中国抗战是一部非常屈辱也非常悲壮的历史。国民党政府代表中国,一直委曲求全,退让退让再退让,寄希望于国际干涉。东北丢了,华北丢了,华南丢了,中南丢了,南京沦陷遭屠城,多少忠勇之士战死沙场,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国际就是不干涉。东北义勇军在东北抗战,八路军在华北抗战,新四军在华南抗战,他们在国民党军队丢掉的地方,坚持敌后抗战,在中国最危险的地方,用最弱小的力量,同最强大的敌人作战,怎么就不叫抗战了?
侯昂妤:上下同欲者胜。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战场对敌作战4.1万多次,共计消灭日伪军85.7万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对敌作战12.5万多次,共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伪军118.7万人。[iii]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共产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人。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亿人。
李零:在援华问题上,有些人大讲“飞虎队”,没错,我们应该感谢飞虎队,但要说只有美国援华,那就错了。1937年至1941年,中国最困难的时候,美国在哪里?当时真正援华,只有苏联派出的航空队,他们有两百多官兵血洒长空。1945年,美国负责海上,而陆上出兵,消灭关东军的,也是苏军。美国对日宣战在1941年12月8日,国民党政府对日宣战在第二天,抗战已经整整过去了10年。1942年至1945年,中国的正面战场在西南方向,主要是配合英、美作战,更主要是中国援助英、美。
侯昂妤:在东线战场,中国长时间扮演着抗击日本的“孤胆英雄”角色。1931年,日本就入侵中国东北,扶植“满洲国”傀儡政府上台,中国自此独自艰难地支撑战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何国家都没有像中国坚持抵抗和战斗那么久。中国军民克服了千难万险,在敌我实力悬殊的困境中顽强抗战,拖住了日军的主力部队。而在14年的抗战中,中国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6000亿美元经济损失的巨大代价。崔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在华使命》中指出:“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iv]对于中国付出极大牺牲所起到的战略钳制作用,斯大林说得更为一语中的:“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时,苏联才能在德国侵略者进攻时避免两线作战。”[v]
李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紧接着就是冷战,冷战不是和平,冷战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冲突和战争,比如巴以冲突、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比如今天的台海危机、钓鱼岛问题,无一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我们的。所以说,原来的国际格局虽然变了,但是实际上还留下很多过去的痕迹。如何不让历史重演?这是我们今天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最重要的意义。
侯昂妤:这一百多年来的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等等,总的根源都是霸权主义。
李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是一个新的战争策源地。日本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新的战争策源地?因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明确提出了“脱亚入欧”,“入欧”本质上是学习西方利益和力量决定一切的文化,日本把这一套学过来,用到亚洲弱小和落后国家的身上。
今天,战争始终没有离开我们,我常说战争并未远去,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可能现在大家已经不太能够体会20世纪50年代我们的感受了。20世纪50年代我参加过保卫世界和平签名,那时,我只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我在火车上签了保卫和平。那时,到处都是毕加索画的和平鸽,今天我们也不太了解毕加索了,毕加索是共产党员,1944年,毕加索加入法国共产党。消息传至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庆祝法国画家皮卡索加入共产党》(皮卡索是毕加索的另一种音译)。1945年2月4日,《新华日报》上还刊登了毕加索《我为什么加入共产党》一文。1945年9月,毕加索将自己的一幅油画,托去巴黎参加世界工联代表大会的中共代表邓发带给毛泽东,以表达对延安的敬仰之情。20世纪50年代全世界都在讨论着保卫世界和平。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好,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好,抗日战争也好,这里面都是多少耻辱和悲壮。“知耻近乎勇”,所以我想对抗战纪念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知耻而后勇,我们追求和平。
侯昂妤: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是一次民族凝聚力、民心向背、战略智慧的比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经此一战,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日本帝国主义则多行不义自取灭亡。
李零: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时候要特别强调我们中国人在这么一个仍然充满丛林法则,仍然充满霸权主义的世界,在这么一个冲突不断、战争不止的世界,我们该怎么办?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vi]我们用正义追求世界的永久和平。
注释
[i]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
[ii]“满铁”调查部,编.支那抗战力调查报告[M].大阪:三一书房,1970:10.
[iii]沙健孙,李捷,龚书铎,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3.
[iv]瓦·伊·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M].万成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38.
[v]李延长,编著.朱可夫大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118.
[vi]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9.
《孙子兵法研究》已许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通过数字化形式汇编、制作、存储、传播刊物全文。读者可通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https://ncpssd.org/journal/details?gch=11128X&nav=1&langType=1)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