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抗战遗址】宜宾二中--抗战同济医学院校址

发布时间:2025-07-22 22:27  浏览量:1

2025年7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第二临床学院17名研究生走进宜宾市第二中学校追寻前辈足迹,同济医院儿科学系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研究生科副主任仇丽茹带队,宜宾市二中党委书记李逢玉,校长吴俊宏,党委委员、副校长李道鑫陪同参观。

同济医学院与宜宾市二中渊源深厚,宜宾市二中(当时为宜宾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在抗战期间为同济医学院提供了校舍、门诊部、教学与生活场地等关键支持,历时五年之久。不仅解决了战时医学院‘无地办学’的燃眉之急,更为中国医学教育在战火中延续血脉、保存实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未来希望有更加紧密的交往与沟通。

今年是同济医院建院125周年,也是宜宾市二中英雄校友赵一曼诞辰120周年,希望两校能同溯抗战之源、赓续红色血脉,共谱百年老校新篇章。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同济大学西迁,辗转来到宜宾李庄。

同济大学医学院驻学李庄时间,前后只有4个月,借住真武宫祖师殿,实施基础医学理论教学,因环境局限,采取不分专业集体教学,被称为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

1941年6月间,为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宜阶段。选址城南女学街宜宾县女子中学作临时校舍,并借用女中对门科技馆(今正健医院)设同济医学院直属门诊部。女中已于1939年为防日军空袭迁去城西远郊30华里的柏溪镇。1940年第六区在女中校址举办国民教育师资培训班。

宜宾县女子中学,创办于清末民初,原址为清军叙马营都司衙门,除一幢一楼一底木结构教学楼外,均为砖木或夹壁泥墙青瓦平房建筑,可容纳12个班500余人就读。

1941年起,同济医学院后期的学生主要学习地点在宜宾县立女子中学(今宜宾市二中)。在女中开设了病理学馆、药物学馆、生物学馆、公共卫生研究馆等,同时还建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高级护士职业学院。直到1946年8月同济大学东归上海,同济医学院才随之返沪。

1941年4月,同济大学派其医学院杜公振教授来宜联系借用女中校址时,得知培训班按计划到6月份才能结业。于是,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发出以民国三十年六月九日,庄字95号公函:“查本校前拟洽借宜宾县女子中学校址作为本校医学院校舍一案,曾惠久侯师资培训班结束让与本校。兹查本校现借明德小学校舍房催让甚力,一请查照将该女中校舍惠予借用,俾该院员生安心就读,而为当地医务卫生事业服务。此致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原件存宜宾市档案馆)

医学院于1941年4月再迁宜宾,适逢抗战最艰苦的年代直至胜利,为世界和中国保留并培养了众多医学精英,造就了当代中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战时临床经验,为世人所称道。被称为同济大学医学院后期。

同济医学院驻学宜宾,实行战前学制为六年,不分系。其公共课程与专业教学为适应战时环境和需要,作出适当调整。但有一条不变的规定,即以德语为第一外语,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德语水平,能直接阅读原著和解答考题,尤重独立施诊能力。学生六年学业包括一年实习期满考试,经毕业答辩合格才准予毕业。1945年同济大学全校人数达2423人,而医学院在宜宾时有学生304人,五年间共毕业学生189人。所属高级护士职业校有36人,高级医事检验职业科27人。

同济医学院包括附设同济医院及门诊部,在宜宾时有教师4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人。除史图博(亦译斯塔贝尔,Dr.H.Stuber)是德国人,原为柏林医学院教授。是一个难得的“中国通”,平时好穿兰布长衫、青布圆口鞋,爱好中国书法,会讲中国话。1945年6月19日正好是这位洋教授60大寿,徐诵明校长代表全校师生,特意向他赠送一幅冠名为《高山仰止》中国山水画。其余同医老师都是中国人,多数是同济自身培养出来的。

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奔走于宜宾、李庄之间进行教学。同济大学前后三位校长,翁之龙(1932—1939年在任)、赵士卿(1939—1940年7月在任)、丁文渊(1942年2月—1944年7月在任,)都是同济大学医科即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医学博士和教授。他们对教师择优聘任,鼓励认真教学和从事科研。医学院院长在李庄时为黄榕增。迁宜宾后五年中先后五任院长是:梁之彦(1941年5月后)、丁文渊(1942年 2月后兼)、杜公振(1945年 8月后 直至1946年7月随同大东归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