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翼抗战回忆录《格子里的斗争》连载之三

发布时间:2025-07-21 14:38  浏览量:1

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燕翼抗战回忆录《格子里的斗争》连载之三

(接上集)

一、滏西支队的诞生

冀南平原的春天来得早。我是1942年早春三月的一天到达滏西地区的。遵照上级的指示,我当时换上了棉袍。棉袍是农家织的黑色土布面料。腰间一条布腰带,头上扎着白羊肚毛巾,完全一副本地小伙子的装束。一把二十晌的手枪揣在怀里,带着三分区政治部的介绍信,到永北某个村庄,找到了支队的机关。说是机关,其实人很少,才搭起一个“架子”,而且经常游动。当时见到的领导人只是司令员赵海枫和政委甘思河,还有其他几个同志。我的职务明确为滏西支队特派员,编属政治处过组织生活,从此开始,我一直在这个支队工作到1944年6月去中央平原分局党校参加整风。

滏西地区形势

当时滏西地区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抗战角落,但抗日斗争的形势是与整个华北,中国甚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紧密相连的。

1940年以后,德、意、日法西斯为了称霸世界,进一步加紧勾结,扩大侵略战争。9月,在柏林签订了三国军事同盟条约。日本承认德、意在欧洲的霸权地位,而德、意支持日本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并保证互相支持。194年8月,德国发动了侵苏战争,12月,日本对美宣战,偷袭了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从而爆发了太平洋战争。

“太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大东亚兵站基地”,以解决其扩战带来的兵力、财力、物力不足的困难,提出了“以战养战”的口号,推行了“以华制华”的政策。在军事上,他们进行了空前残酷,激烈地进攻,集中优势兵力连续进行毁灭性地“扫荡”;在作战方法上,不断变换招数,搞什么“分进合击”“铁壁合围”“捕捉袭击”“纵横扫荡”“反转电击”“辗转抉剔”等;在经济上搞封锁榨取,疯狂掠夺;在政治上,强化其傀儡政权,大力发展伪军伪组织。从1941年初开始对冀南地区连续推行了5次“治安强化运动”,还通过建立“爱护村”、自卫团”“保甲制”和,组织“村民会”,使用“良民证”等手段,实施法西斯统治。同时,大量发行伪钞,实行“粮食配给”制度,严重打击并吞了城市民族工商业。更为恶毒的是到处抓民夫,为其建据点,修碉堡,筑路挖沟,把我抗日根据地分割成若干大小不等的格子式的包围圈,推行其所谓的“囚笼政策”。

敌人的“囚笼政策”,赖以保障其铁路公路畅通。在华北各地,不仅全力整修在“百团大战”中被我破坏了的原有铁路、公路,且大力建设新线。在华北冀南平原,敌人死保平汉、津浦两大动脉,还依托平汉路向东扩张,大修公路干线和支线,总计有八十三条,全长两千公里,到1942年全长达4500多公里。敌人还沿平汉路两侧挖两三道“护路沟”,沿沟修建若干碉堡。碉堡相距二三里、七八里不等。沿铁路线、甚至公路线设巡逻点,还强迫民众看守。在铁路线,入夜便张挂马灯,传呼联络口号及签名票单。遇有反常情况,立即出动装甲车,用探照灯照射。敌人还嫌不“安全”,又在平汉路稍远两侧处修建了层层封锁沟、墙,形成一道很宽的封锁带,平均千米左右就筑一个碉堡据点。这些据点或碉堡,白天相互之间都可以看到,构成网络。敌人建筑据点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选定了地址后,就强迫周围各村群众当夫,不管男女老幼,一律赶上工地“干活的”。谁稍有反抗,就会带来生命危险。敌人强迫民夫沿四周筑一道高三米,宽两米的土围墙,在墙外挖下深三四米的封锁沟,用吊桥出入。在墙上留有多处枪眼。还把村里的树木、特别是枣树砍来封锁沟外,形成路障。为防抗日军民夜间走路,在每个电线杆上挂着一盏灯笼,下边建了一个窝棚,强迫群众为他们守杆护路,而且还要不停地喊着“平安无事”。对于公路上的过往行人,逐一盘查,稍有嫌疑,就扣押拷打。据有关资料统计,整个滏西地区,密密麻麻的碉堡和据点共有960多个。浩大的工程和物资都是中国人民的血汗,都是滏西人民在敌人的刺刀和枪弹逼迫下干出来的,人民只能把复仇的种子深深地埋在心中。

1940年4月中旬,中央北方局在太行召开了黎城会议,冀南地区宋任穷、杨秀峰、李菁玉等领导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提出了“建党、建政、建军”三大任务,制定了建设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大政方针。冀南区党委于5月在南宫段芦头村开会,传达一二九师刘伯承、邓小平首长的指示,对部队进行整编。整编后的冀南地区部队已达十三个主力团。部队立即开始了政治整训,提高部队的阶级觉悟、民族觉悟和政治思想水平。党政干部队伍加强了,机关健全了,部队兵强马壮,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极端困难的抗日斗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