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惨案
发布时间:2025-05-20 22:29 浏览量:3
民国时期,南京的南郊有一座深水城(现为南京市溧水区)。是日军作为南京大屠杀序幕的南京轰炸,这座城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这就是载入史册的“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惨案”。
在一张溧水沦陷时期的城门历史照片上,透过伪军把守着的城门门洞,可以看到街道两侧布满因轰炸而残破的建筑。这都是凝结在镜头里的溧水大轰炸惨案的印记。
南京大屠杀,是从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开始的。实际上,侵华日军对南京平民的屠杀从1937年8月15日初次轰炸南京就已经开始了。近四个月里日军航空兵不分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在南京地区上空肆意投弹,给市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侵华日军对南京的轰炸已被历史学界认为是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前奏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之中,单次空袭造成南京地区的平民死亡人数最多的是1937年11月29日的溧水大轰炸惨案。
1937年11月29日下午,日军海军航空兵突然对南京南郊的溧水城区进行狂轰滥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后来参加掩埋尸首的幸存者回忆“南门东侧城墙外,挖了一个大坑,埋了从夫子庙、大东门街清理出的尸体”“美人山埋得最多,有几百具”。轰炸后的惨状从这些回忆里可以窥见一斑。20世纪80年代初调查时,幸存者龚齐浦老人回忆了当时不完全统计的遇难人数,遭轰炸之后的溧水城里“掩埋无主尸体786具。认领运走的尸体约200具左右”。他回忆的这一数据,与1939年6月时漂水当地政府追记报告里提到的“城内死者经地方设法掩理统计约900余具”可以实现互证”。
龚齐浦回忆、加上不能辨认和未及从废墟之中找到的尸首,深水遇难同胞可能有1200余具。当时南京主城区一带由于拱卫首都的防空部队较多,日军难以低空轰炸。从而减少了轰炸中的人员伤亡。据南京市政府11月初的统计,在8月15日至10月15日期间的日机空袭造成了平民392人遇难。又据国民政府1939年9月发布的统计,南京主城区沦陷前遭日机轰炸共死亡430人。对比可览,深水大轰炸惨案一天遇难的同胞人数即超过了主城区遇难人数不止一倍。深水大轰炸堪称侵华日军在南京地区造成遇难同胞最多的轰炸暴行。
1937年11月29日晚上17时30分,日军海军航空兵第一联合航空队派遣队指挥官向其上级、日本海军多个航空兵部队以及“中国方面舰队参谋长”发出标注着“极秘”的“机密109号电”。在这份轰炸课水后3个多小时即发出的作战电报里,日军指挥官留下了这样的罪行自供状:11月29日的中午12时05分,日军海军航空兵第一联合航空队通称为“中攻”的九六式陆上攻击机两架、通称为“大攻”的九五式陆上攻击机三架,与第二联合航空队、鹿屋航空队的飞机汇合后一起前往漂水进行攻击。该航空队的飞机在溧水投下“60公斤炸弹六十四枚、250公斤炸弹六枚”,全部命中了课水的城区(日语称“市街”)。日军指挥官还洋洋得意地评价道:“引起多处火灾”,确认“效果相当大”。
半个小时后的晚上18时,日军海军航空兵“第三空袭部队”(当时驻扎在台湾的鹿屋航空队一部)指挥官也发出了一份“极秘”电报。这份电报是发给其上级以及“中国方面舰队各旗舰”的。在这份轰炸漂水的当天晚上发出的作战电报里,日军指挥官留下了这样的自供状:“14:00轰炸漂水”,投下“60公斤炸弹三十六枚、250公斤炸弹十一枚”,全部命中了深水的城区(日语称“市街”)。日军指挥官也评价战果道“引起多处火灾”,确认“效果大”。日军这两份“极秘”作战电报里,完全没有提到深水城区有任何军事目标。可见日军在自己也知道轰炸的是平民目标。
晚上10时,参加空袭深水的第三个日军部队,日本海军航空兵“第五空中部队“(第二联合航空队一部)也向其上级、其他航空兵部队以及”日军方面舰队“发出了“极秘”电报。这份“第五空袭部队战斗概报第七号”显示,其下结的第十三航空队出动舰载俯冲轰炸机六架、舰载水平轰炸机八架、舰载战斗机九架,以陆军的情报这里有“司令部”而于14:05”空袭了溧水。投下“250公斤炸弹十校、60公斤炸弹二十八枚”。从史实看这“司令部”是没有,而日军空袭的范围则是不加区别的“全城区”。
中国方面“中央通讯社”在轰炸后第一时间报道了日军空袭澡水造成的重大伤亡。“中央通讯”社1937年11月29日当天发出的电讯《敌机惨轰溧水》里记录“在城内投弹达百枚。死伤平民甚多,被毁房屋无数”的惨状。次日(11月30日)又补发了《敌今四次轰炸溧水》的新闻电讯,进一步详细叙述了惨状:“溧水城厢及附近村庄已成焦土。公路上之伤兵难民,因遭敌机枪密集扫射,死者极众,遗尸遍野,途为之塞,断胫残肢,惨不忍睹。即河中通行之难民船舶,亦多遭炸沉,河水为之变色。”
溧水大轰炸惨案发生后第一时间的多份历史记录,共同组成了侵华日军对溧水平民犯下罪行的铁证。在日军的作战详报里,记录了第一联合航空队上海派遣队中攻队的指挥官是三原元一大尉(。三原元一此前还率部空袭过苏南多个城镇,后来更是参与制造了包括“重庆大轰炸”等内陆城市的轰炸惨案。
有此前在淞沪前线参加救护工作的张鸿树,1937年11月29日,正好后撤转移到溧水。他回忆当时及时跑出了城门后,在远处数了一下“一共36架”日军飞机对漂水进行轰炸:“忽听到飞机声,先是一架侦察机,接着大群飞机由西向东而来。我说不好,拉上马骥跑出西门.躺在地上数着飞机,一共36架。一进入城市上空,炸弹就闪荧光倾泻下来了。炸弹、燃烧弹的巨大爆炸声中,房屋倒塌起火,全城浓烟滚滚,一片火海。”
日本海军航空兵的部分《战斗详报》,这些档案显示:1937年11月29日空袭溧水的是三支日军部队第一联合航空队上海派遣队、鹿屋航空队溧水攻击队、第二联合航空队第十三航空队。其中,鹿屋航空队的九六式轰炸机9架小午9:25-9:30从台北的机场出发,中午在上海的上空和第一联合航空队上海派遣队的九五式陆上攻击机3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2架、第二联合航空队第十三航空队的舰载俯冲轰炸机6架、舰载水平轰炸机8架汇合,在舰载战斗机9架的护航下朝溧水进发。合计37架日军飞机在下午二时许开始陆续对溧水进行空袭。CC战斗详报》都明确指出轰炸的目标就是整个“溧水市街(城区》,并且也残忍地把“民宅粉碎”“引起多处火灾”等罪行作为了战斗的“功绩”。《战斗详报》里还把炸弹落弹位置绘到了溧水城区地图上。透过这一个个标示在繁华城区的炸弹落弹位置,可以清晰地看出空袭对于平民生命财产会造成怎样的损失。
当时负责轰炸是第一联合航空队上海派遣队中攻队指挥官三原元一大尉,依据幸存者的回忆,护航的日军战斗机也以机枪扫射幸存者。余樵话在《溧水县城惨遭日机轰炸前后见闻》里回忆了他听到的难民们的叙述:“刚吃过中饭,就遭日机轰炸,大地震动着,房屋摇晃着,屋里的人纷纷向外跑。街上更加拥挤,人们像潮水一般,只顾涌出县城。哪知敌机发现稠密人群,便向低空扫射,射死的人比炸死的人还要多,到处都是尸体。”
另一位幸存者俞盛龙因离开了县城而幸免于难。他回忆里也提到了日军用机枪扫射杀害他母亲的惨痛往事:
“只见街上房屋炸塌,到处有被炸死的尸体。有的腿被炸得飞到树枝上,有的肚肠淌了出来,真是惨不忍睹。我接连跨过几具尸体才走到王昌祥店里,见店房已被炸塌,店里空空无人,只有我母亲身子斜依柜台躺在地上,胸部和腿部都中了敌机的机枪子弹,遍身被鲜血染红,早已没有一丝气息了。我伏在母亲身上痛哭不已。一直等到天黑了,我父亲和姐姐、哥哥等人才从乡下赶来,悲痛地把母亲抬回家安葬。我对日寇的血海深仇是永世难忘的。”
沦陷后溧水城
溧水大轰炸修案之后,这里也成为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郊区范围之一。前述余樵话的回忆称:“轰炸后五六天,便有洪蓝到溧水这段公路旁边村庄上的难民,逃到双尖山、平安山东边来了。这些难民说,日本鬼子已来了,是从南边来到溧水城的,见了中国人就开枪或用刀劈,沿途放火,强奸妇女。进了县城,鬼子也常常出城杀人放火,县城附近村庄没有人敢居住了。那些较远的村庄。派人在高处探望,以便及时逃避。进了腊月,胆大的人进城探听消息,他们说鬼子大部队都走了,只是大东门还住有鬼子,有时还有鬼子部队经过,在城里停一停,放一把火,看到中国人就开枪。因此,他们都是小心翼翼地进城,若遇有鬼子就隐避起来”。
溧水大轰炸对溧水城区建筑造成的破坏,一直到近十年后还没有恢复。1947年3月,从中央大学毕业到溧水县政府任职的吴倬,后来在回忆录说直到这时他还亲眼看到“在城内不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到处可见断壁残垣,破砖碎瓦,这是1937年日机轰炸深水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