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专家口出狂言:若中日开战,日本必胜,中国人远不如日本团结!
发布时间:2025-07-18 18:32 浏览量:1
中日两国有着历史问题,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战争阴霾。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也逐渐强大,两国之间也成为合作伙伴。
只是历史不能被遗忘,只是没有想到在2023年的时候,日本专家口出狂言,表示中日一旦开战,日本必胜。这样的狠话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愤怒。
不过支持日本专家本庶佑预测的理由也非常力劈,尤其是最后一个令人意外。
本庶佑的核心论点之一,直指中国的科技实力,声称中国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日本,与日本存在巨大差距。
不可否认,在二十世纪末乃至本世纪初,日本凭借深厚的工业根基和创新能力领先,中国则长期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
不过,科技领域的竞赛,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25年在全球科研产出排名前20的顶尖机构中,中国机构已强势占据13个席位!
这一数据无声却有力地宣告了中国基础科研力量的爆发式增长。年初,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就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广泛讨论。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生物技术领域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崛起。据《华尔街日报》2月的播客节目分析,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展现出低成本、高效率的显著特征,发展轨迹与AI领域异曲同工。
行业研究机构DealForma的数据提供了直观印证,2020年,在价值5000万美元以上的医药行业重大交易中,中国参与的占比尚不足5%;而到了2024年,这一比例已飙升至接近30%。该节目甚至大胆预测:十年后,美国市场上的许多药物很可能源自中国的实验室。
从基础科研的全面开花,到人工智能的锋芒毕露,再到生物医药的异军突起,一幅中国科技实力多维跃升的图景已然清晰。
断言中国技术远远落后,更像是基于陈旧印象的刻板判断。当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领跑,所谓巨大的技术鸿沟论调,其根基正在快速消融。
技术代差的旧标签已被现实撕碎,而这位专家所描绘的包围圈,又是否真如铁桶一般密不透风?
本庶佑的第二个理由带着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他认为中国被韩国、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国家所包围,一旦冲突爆发,中国将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双拳难敌四手。
这一论断的核心假设在于了,这些国家,特别是作为美国核心盟友的日韩,会在战时毫不犹豫地形成紧密联盟共同对抗中国。
可是,国际关系的铁律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2025年的现实为本庶佑描绘的这幅铁板一块的包围圈添加了许多微妙的裂痕。
4月特朗普政府挥出重拳,随后在7月正式通知日韩两国,自8月1日起,将对所有来自日韩的输美商品加征高达25%的关税。
这无异于对两大东亚盟友经济的沉重打击,也是美方在贸易、军费分摊等问题上持续施压的最新例证。日方的反应强烈而公开,透露出明显的不满与自主倾向。
7月10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前一天于千叶县的街头助选演讲中,措辞激烈地谈及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谈判。 他将其定性为一场赌上国家利益的战斗,并激昂地表示怎么能忍受被对方看扁。
石破茂此前在电视节目中就曾明确表示,日本在安全保障和能源等关键领域,必须要摆脱依赖美国,追求独立自主。
而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强硬政策,正在实质性地冲击着传统的美日、美韩同盟关系,迫使盟友重新评估自身定位和利益。
因此,本庶佑所依赖的包围圈理论,其基础正变得摇摇欲坠。但有一项能力却需要真刀真枪的锤炼那就是战场上的真本事。
本庶佑的第三个理由聚焦于军队的实战经验,他断言中国军队几十年没有经历过实战,导致实战水平大大降低。
与之相对,他高度评价日本自卫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这一褒一贬,将实战经验置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位置。
虽然中国秉承着和平的原则,可是中国军队的“磨刀石”从未生锈。
近几十年来,解放军的身影活跃在多项重大行动中,从远赴海外的联合国维和任务,到国内坚决果断的反恐维稳行动,再到东海、南海等海域常态化、高强度的战备巡逻与演训。
这些行动虽然不同于全面战争,但同样是真实的、充满挑战的准实战环境,官兵们在其中锤炼着指挥、协同、应急处置和武器装备操作等核心能力。
经验,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行动中点滴积累,逐步形成体系化战斗力。与此同时,中国国防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装备更新迭代的速度令人瞩目,这本身就是战斗力生成的关键要素。
2024年底至2025年初,中国军工领域捷报频传,2024年12月29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正式出坞。
这艘战舰最令全球军事观察家震惊之处,在于它史无前例地配备电磁弹射系统,成为全球首款拥有此技术的两栖攻击舰。
美国专业网站《海军新闻》分析指出,与依赖垂直起降战机的美国同级舰艇相比,电磁弹射赋予四川舰无与伦比的灵活性。美媒承认,这反映了中国强大的造船能力和日益加快的建造大型军舰的速度。
几乎同时,关于中国第六代战斗机成功首飞的传闻也引发高度关注,虽未获官方证实,但也折射出外界对中国航空技术飞速发展的认知。
反观日本自卫队,其装备的先进性毋庸置疑,训练水平也属精良。但一个无法回避的硬伤是,日本自卫队自二战结束以来,同样未曾经历过任何实战检验。
耐人寻味的是,日本2024年发布的《防卫白皮书》中,也不得不以严峻威胁来形容中国军力的快速增长,这本身就是一个侧面的印证。
战场上的胜负,最终取决于钢铁与意志的融合。而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正是那最深沉、最坚韧的意志基石。
本庶佑最具争议性的论断莫过于其第四个理由,他声称中国人远不如日本人团结,中国凝聚力不足,认为中国人虽众,但内部不齐心,一旦面临战争等重大考验容易散架。
6月底,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遭遇特大洪水。 持续强降雨叠加上游汹涌来水,让这座县城瞬间陷入一片汪洋,灾情严峻。
武警官兵、消防指战员、公安干警等救援力量闻令而动,迎着激流,彻夜不休地转移被困群众,用血肉之躯在洪水中筑起了一道道守护生命的堤坝。
周边村庄的普通百姓自发行动起来,他们迅速组织起后勤保障队伍,全村老少齐上阵,在临时搭建的厨房里热火朝天地赶制盒饭。
救援者的无畏付出与民众的自发支援,这份在灾难中自然流淌的暖意,成为了支撑所有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精神支柱。无数网友为之动容,感叹道,中国人的团结,在这一刻又一次变得如此具体而真实。
这并非孤例,而是中华民族面对灾难时的常态反应。 从汶川到玉树,从武汉抗疫到每一次区域性灾害,类似的场景总在不断重现。风雨无常是自然界的规律,而风雨同舟、砥砺前行,则是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精神状态。
回望本庶佑的四大预言,技术神话褪色、同盟裂隙显现、军力此消彼长、民心坚如磐石,其论断在2025年的现实下已显支离。
真正的国家韧性,远非一场虚拟战争可裁定。当团结成为一种无需言说的日常,当进步成为脚踏实地的常态,所谓必胜的轻率断言,终究只是历史涛声中的一簇转瞬即逝的浪花。
未来东亚的天平向何处倾斜?答案不在专家的惊人之语中,而在亿万普通人坚定向前的足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