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着116名盲人的大院里,她是那双最亮的眼睛

发布时间:2025-07-18 00:16  浏览量:1

真正的善良不是施舍,

而是蹲下身来,

用平等的心去理解他人。

——第11127个天天正能量获奖故事

在一场由沈阳市残联举办的红歌会中,一群来自沈阳市大东区津桥街道荣乐社区的老人正激情澎湃地演唱《歌唱祖国》,他们没有指挥,也不需要指挥,因为团员都是视障人士。他们用歌声打动了所有评委,最终一举拿下一等奖。

赛后,几位参赛的大爷大娘争着和社区书记汇报:“没有咱大院的‘义务主任’王建一,e就没有咱今天的一等奖。这奖杯应该属于她啊!”

其实,带动盲残老人们搞文艺活动,只是这位“义务主任”暖心善举的一小部分。”

荣乐社区,被称为“盲人大院”。由于当年的沈阳建新机床电器厂是为盲人提供就业机会的民政福利企业,该区域的前身为盲人职工宿舍区。

目前,荣乐社区居住着116名一级盲残居民,而63岁的居民王建一犹如一束炽热而又温暖的光,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让这个特殊小区充满了浓浓的人间温情。

初见王建一,她身着黑色带花纹图样的中式连衣裙,被时光刻下纹路的眼角笑起来时会轻轻上扬,像两弯盛满了暖意的月牙。

王建一告诉记者,她的爱人、哥哥嫂子、公公婆婆都是盲人,日常接触中,王建一发现大院里的盲残居民特别喜欢唱歌,她便组建了残疾人合唱团,通过举办文艺活动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

时间久了,盲人居民知道她的家里情况后,有什么大事小情都愿意找她,她的电话也渐渐地成了盲残居民的“24小时求助热线”。

王建一家的对门儿,住着71岁的盲残老人李忠荣和患有重症肌无力的14岁孙子小桐。一个寒冬的深夜,李忠荣突发心脏病摔倒在地。王建一听到声响立刻冲进屋内,一边拨打120,一边让李忠荣的丈夫翻出速效救心丸喂老人服下。

等120救护车赶到时,王建一已用棉被将老人裹好,并联系社区开通绿色通道。在医院急诊室,她为老人垫付了押金,整夜守在病床前,直到李忠荣转危为安。

一次,李忠荣的孙子小桐意外摔伤导致腿骨骨折,王建一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硬是顶着眩晕和爱人轮流在医院陪护。

她用保温桶带来排骨汤,一勺勺喂给孩子;怕孩子躺久了生褥疮,每隔两小时就帮他翻身按摩。出院那天,小桐搂着王建一哭着说:“王姨,谢谢您!”

在荣乐社区,王建一不仅是盲人的“守护者”,更是盲人居民心目中的“定心丸”。

由于长期处于失明状态,许多盲残老人对周围的人充满了戒备,甚至不信任自家亲属,但却唯独对王建一毫无设防。每月的退休金发放日,王建一便会挨个陪他们去银行。

78岁的赵大爷曾因误信“保健品推销”险些被骗,从此对谁都充满警惕,却把工资卡交给王建一保管。

这种超越血缘关系的信任,让王建一既感动又觉得责任重大。为此,她专门准备了一个记账本,每一笔支出都详细记录,一分一厘也不马虎。

王建一的善行义举,悄然影响着身边人。她的儿子看到母亲为盲人居民奔波的身影后,主动提出利用专业技能帮助大院里的残疾人。

他通过自学盲人手机的使用方法,义务帮盲人修手机、电脑。每次修好后,他还一遍遍地讲解使用方法,直到盲人们完全掌握为止。

王建一的儿子笑着说:“我妈常说,盲人爷爷奶奶的眼睛看不见,但心里亮堂着呢。咱们得对得起这份信任。”

面对赞誉,王建一说:“我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只要大家需要,我愿一直当他们的‘眼睛’。”王建一的儿子则说:“妈妈教会我,真正的善良不是施舍,而是蹲下身来,用平等的心去理解他人。”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决定联合沈阳晚报为王建一颁发小微公益行动者专项奖和5000元正能量奖金。

当深夜的呼救声响起,她毫不犹豫冲进黑暗,用双手托起生命的重量;当孤独的老人紧闭心门,她以真诚叩响信任,让疏离的邻里成为至亲的家人。

真正的善良,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俯下身来的理解;不是一时兴起的怜悯,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

十年守护,她用平凡铸就伟大,黑暗中的那束光,从未熄灭。

小微公益行动者寻访计划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投入百万公益金,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不少于100个草根公益行动者或团队。我们想找到的小微公益,应当有以下几个特征:

持续性:行动需有持续性,解决具体社会痛点;草根性:非机构化、组织化运作,发起者为普通个体或民间自发小组;创新性:用自己的方式回应未被关注的社会需求;感染力:故事具共情力,能唤醒更多爱心、激发他人参与;可复制性:模式可被其他地区借鉴。如果你身边有像这样的草根公益行动者,请联系我们,或者发邮件至zhengnengliang@alibaba-inc.com

- End -

天天正能量(zhnlali)

沈阳日报特约记者 吕良德,指尖新闻、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