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田园(724)
发布时间:2025-07-17 04:18 浏览量:1
#一部记录川西南的时代变迁中,小人物的平凡故事#
“来,李小德,这块红烧肉安逸。”秦志兵把摘着油的肉夹到了他的碗里。他笑着柔性的批评这对活宝:“你们这晌午就少喝酒,多吃菜。回家才能向老婆作交待。”
李小德说:刚才汪老幺说起他大哥的往事,我就想起了小时候给着大人们去林湖镇,听到那些三姑六婆说的吕碗匠那家人一样。
支援国家三线建设的那七十年代里,林湖镇有一部分待业青年,因为他们不属于城镇户口,没有上山下乡去广阔天地里的农村当知青的资格,然而虽然是农村户口,只能在这林湖镇的周边有点少得可怜的土地,根本就养不活这土生土长的林湖镇的所有人。于是,在夹缝中生存的他们,上了点岁数的就开个小商小店维持生计。而那些整天在街上吊二郎当晃荡的年青人,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这样下去可不是个权宜之计。
好在,国家那时正大力三线的国防建设,以及东北那边北大荒也须耍大量的年青人去开垦。
于是,这批无所事事的青年们有的到了遥远的黑龙江省去支边,有的进了我们本县那个来芜镇的八一二厂当工人,身体素质好,根红苗正的去当保家卫国的解放军。
这个在解放前就流浪在这里的吕碗匠,到这里刚好遇到解放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在林湖镇的一个小山村里举家安家乐业了下来。
因为都是以手艺为生,这家人是非居名的外来人口。在解放后打土豪,分田地中没有分到一份属于他们家的田地。
这个吕碗匠他继续从事由政府部门把那接管了的坛罐厂,做碗养活他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大家子人。
孩子们渐渐的长大了,而那坛罐厂的营销逐渐衰退。他的大儿子吕南虽然在家待业,可二儿子吕晓峰在黑龙江省去支援边疆建设,三儿子吕北在部队上当兵。
因为八十年代初期的体制改革,吕碗匠所创建的坛罐厂彻底散伙了后,他的双老及还有三个尚未长大的女儿,彻底没有了那生活来源,且连个像样的家都没得。还是在益回桥的桥头上修了几间简易的茅草房暂时落个脚。其一家人的吃喝都是他大儿那农村里来的未婚妻给人缝衣服免强应付。
年老体衰的吕碗匠那个支边的儿子看到老家父母一家人真的生活得寸步难行,才斗胆给当时的省委书记王子阳写了一封长长的求救信。信里那恳求的言辞内容打动了王书记,给了他回信后不久这在家的弟兄姊妹们就被县政府特事特办,大哥招到了云天化工厂当了正式工人,高中毕业的吕四丫直接安排进了林湖镇供销社当了营业员,吕五丫高中尚未毕业,听说工作都已被安排好了,是林湖镇未来的团支部书记。吕幺妹也很争气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宜宾卫生学校。
吕碗匠一大家子人的生活状况被二儿子的一封信逆袭好转后,他们才搬到了林湖镇的街上去,享受那无忧无虑的好生活。
可是,他的二儿子吕峰已年过中旬后,准备结束了旅居大东北的日子落叶归根。回老家来修个以后养老及陪伴父母的好房子。
然而他刚好考上了国内的一所顶尖级的大学的独生儿子,得了一种罕见的疾病,医了几年后人财两空。
吕碗匠有个徒弟苟碗匠,这人脑子灵光,很有经商的头脑。
然而和他养育了五个儿女的妻子梁仙芹,因为娃养得多很需要钱。也是很精明的仙芹聪明反被聪明误,误入了岐途。幸好的是银铛入狱的那几年,在岗县境内汉王山的劳改农场里,不仅学会了踩缝韧机,还有能制高端绿茶的绝活。
只是她在劳改农场呆的那些年里,苦了家里的五个儿女。
没有了主心骨的家庭,不甘寂寞的苟碗匠哪还有心思来经营因师父一家人搬走后被掏空了的坛罐厂。还不是与那些缺男人爱的妖精寡妇们整天鬼混,完全不顾及那一窝儿女的死活。
他的大女儿苟小会是天资聪慧的女子,她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里无法阻挡父亲有个钱就和猪朋狗友们花天酒地。没钱的时候回家在儿女们的身上出气非打即骂。
在贫穷和父亲的暴力中挣扎的苟小会,深知她唯有的出路是知识才能改变她的命运。
她又是长姐当母照顾和呵护下面的四个弟弟。
可是她的刻苦学习得不到兄弟们的理解,更令她痛心疾首的是她如饥似渴学习知识的书本,随时被似懂非懂的弟弟撕来折纸飞机,纸扑克。
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苟小会也很励志,高中毕业因为家庭原因高考落榜后,人家考上了有编制的乡干部。遗憾的是也许原生家庭给她有挥之不去的阴影,选择了终身未嫁。倒是她的几个弟弟们都有了很和谐的家庭。
李小德在徐徐吐露的烟圈中,讲完了这些与他无关的别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