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大征中,援朝这一战,万历明知亏本,为何还要援朝抗日?

发布时间:2025-07-13 23:29  浏览量:1

深宫中的万历皇帝,接到一封加急文书:朝鲜八道几乎全被日军攻占,国王仓皇出逃,倭寇的兵锋已逼近鸭绿江边。

1592年初夏,紫禁城里的万历皇帝,收到辽东巡抚的紧急奏报:

“四百多艘倭船直扑朝鲜,烽火已燃至大明门口。”

此时的大明王朝,内忧不断,国库吃紧,皇帝本人已多年不上朝理政。

朝鲜使臣跪在殿前泣血求援:“倭贼猖獗,八道尽陷,望天朝速救!”

朝堂上争论不休,有大臣力陈出兵必劳民伤财,也有官员警告:“朝鲜不守,祸切震邻。”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久居深宫的万历皇帝,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日本的丰臣秀吉统一全国后,野心迅速膨胀。

他曾在给朝鲜国王的信中狂妄宣称:“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

这位出身底层的军事强人,梦想着建立一个囊括朝鲜、明朝甚至东南亚的“大东亚帝国”。

丰臣秀吉甚至制定了详细计划:把日本天皇迁到北京,自己坐镇宁波指挥整个东亚。

在写给部下的密信中,他详细规划了征服后的领土分配方案,他打算把北京周围十国,作为皇室领地,明国关白由他的侄子出任。

朝鲜成为他实现野心的第一块垫脚石,1592年4月,十五万日军在釜山登陆。

朝鲜承平日久,军备松弛,短短一个月内王京汉城沦陷。

朝鲜国王李昖,一路北逃至中朝边境,国家濒临灭亡。

当朝鲜的求救信抵达北京时,明朝内部爆发激烈争论。

主和派认为:劳师远征耗费巨大,且倭寇凶悍难敌。

主战派则警告:“朝鲜亡则国门开”,若日本占据朝鲜,辽东及整个北方将永无宁日。

辽东巡按御史的奏报更令人心惊:“倭奴先收高丽,再议内犯。今已破朝鲜,盖凿凿左验也。”

兵科给事中刘道隆,分析得更直白:日本此举就是“先并朝鲜,而后犯中国”。

万历皇帝深知其中利害,朝鲜自明初便是最重要的藩属国,两国有着二百多年的宗藩关系。

作为宗主国,保护藩属既是责任,也是维护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秩序的关键。

若见死不救,其他藩属国会如何看待大明?朝贡体系将面临崩塌风险。

“倭报紧急,你部里便马上差人,于辽东、山东沿海省直等处,着督抚镇道官,严加操练,整饬防御,毋致疏虞。”

他任命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结四万精锐奔赴朝鲜。

当宋应昌遭御史弹劾而畏缩不前时,万历严词斥责:

“浮言反重于朝命,国纪何在?”并赋予他“将领以下听节制,违者以军法从事”的大权。

皇帝的坚定支持,成为前线将士的重要后盾。

平壤之战中,明军以佛朗机炮等先进火器猛轰日军,一日内便收复平壤。

李如松乘胜追击,又连克开城等地。明军切断日军粮道,夜派死士烧毁龙山粮仓十三座,日军粮尽弃城而逃。

战争持续七年之久,明军先后投入兵力达16万人次。

据《明神宗实录》记载,这场战争耗费白银约700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近两年的田赋收入。

张居正改革积累的财富被消耗殆尽,财政陷入困境。

最致命的损失在辽东,辽东铁骑的精锐损失数万之众,导致东北防务空虚。

此时,一个叫努尔哈赤的女真首领,曾主动请缨带兵援朝,却被明廷拒绝。

他趁机统一女真各部,悄然壮大。

1593年,当明军在朝鲜苦战时,努尔哈赤在北方击溃九部联军三万余人,一举改变女真各部力量对比。

辽东防务的空虚,为二十多年后后金的崛起埋下了祸根。

战争以日本的撤退告终,但各方的得失却极不平衡。

朝鲜得以复国,宣祖大王亲笔书写“再造藩邦”四字刻于石壁。

1704年,朝鲜肃宗建立“大报坛”,专门祭祀万历皇帝,称颂其“再造之恩”。

这种感恩之情延续数百年,成为中朝关系史上罕见的温情篇章。

日本虽败,但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被削弱。

德川家康的嫡系部队未受损失,在1600年关原之战中击败对手,最终建立江户幕府。

丰臣秀吉发动的战争,意外为德川家族铺平了统治之路。

明朝虽胜,却付出了沉重代价。

史家认为“明亡实亡于万历”不无道理,三大征耗尽国力,精锐损失惨重。

萨尔浒之战中,缺兵少将的明军惨败于努尔哈赤,敲响了王朝的丧钟。

1598年秋,露梁海峡硝烟散尽,最后一艘日本战船,消失在茫茫大海。

年迈的万历皇帝,在紫禁城收到捷报时,辽东的努尔哈赤正在调兵遣将。

明军将士的忠勇,捍卫了东亚和平三百年,却也意外改写了东北亚的政治版图。

因此,这场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

当大报坛的香烟袅袅升起时,大明王朝的落日余晖,正悄然染红紫禁城的琉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