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用兵总会有粮草问题?有什么应对办法么?

发布时间:2025-05-16 06:00  浏览量:4

泪水打湿数据线,边刷头条边触电,师友们好,我是轻尘,一个不太正经的小编,今日话题:“为什么古代用兵总会有粮草问题?有什么应对办法么?”

“千里运粮,十不存一”,为啥古代总有粮草问题?不啰嗦,先说答案:因为运粮的人也得吃饭,假设运一千斤粮食到前线,往往路上运粮的民夫就得吃掉四百斤,到地方后留下两百斤,运粮民夫返程也得给他准备四百斤的粮食,而且古代粮道上土匪强盗横行,为了避免遇到劫道的,除了运粮的民夫还得配备押运的护卫,但这种损耗就更高了,再说运粮的民夫一般多为农夫,都去运粮地就没人耕种了,很可能导致耕地荒芜,生产力崩溃,所以古代越是打的久的战争,打到最后,哪怕是胜利了,其内部也往往会出现饥荒。

那么针对粮草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么?

办法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或许有师友就问了,那么蒙古人、金人那些游牧民族又是怎样解决军粮问题的?

游牧民族的军粮是可以自己走的,因为非常缺粮的时候,战场会看不到士兵坟墓,具体发生了什么请自行体会吧。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个高手给出了答案:

黄巢:就地取材!

程昱:这个我熟呀!

还有知道为什么古代要杀俘虏嘛?比如白起在长平坑了四十万赵军,一是因为他们吃饭不能得到解决,粮食本来就不够,还得分给俘虏,那怎么行?;二是把他们放了害怕再次发动战争,只有坑了最干脆。

办法二: 还有一种方式,秋收季节到来之前出征,到对方农田里收割。

汉匈交战时,匈奴就是这么干的,秋收时中原人要忙着去秋收兵力不足,而这时北方游牧民族的马刚好长肥,全族没事干刚好南下,劫掠敌人的粮草回去,以战养战,这也是古代游牧势力屡屡犯境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不打(抢)就没粮食吃了。

办法三:配备大量民夫运粮,一支7万人的部队,至少需要30万的辅兵跟民夫才能保证基本的后勤保障。

古代运粮需要大量粮草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随行的还有各种工匠,打铁的维修刀剑,木匠修车,修弓箭,还有皮匠修战甲,……所以为啥还有匠户,主打的一个全能全体系。

所以古代动不动几十万大军,水分极大,绝大部分是供应后勤的民夫,反而清代因为记载资料多,用兵数量都很精确。

办法四:屯田,且屯且守

充分利用边疆的戍边将士,将士们闲暇时种地,一旦战时对外作战。屯田兵完全可以这样,种出田,拿一部分去卖,留一部分吃,留一部分储存,卖的那部分按人头发给屯田兵,调动其积极性,按时给屯田兵搞搞团建。

但是屯田也有弊端,明朝就是这样搞的,结果卫所兵的头头们都成了大地主,另外这种平时种地,战时为兵的将士往往战斗力并不强悍。

总结:明军满饷不可敌,不满饷的明军爱投敌。

自古以来粮草一直是行军打仗取胜与否的最关键因素,所以电视剧中常常出现一支军队没粮后迅速就垮了的桥段,历来无数能臣干将绞尽脑汁就为了多运点粮保证前线将士的基本需求。

现在看来西方历史中的什么亚历山大东征的真实性水分很大,其粮草供给、降兵改造、气候海拔变化统统都是问题,而他们记载的历史永远是战无不胜、没有困难,其中水分含量请师友您品,您细细品。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吧,感谢观看。

祝情长久,事如意,人安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