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做嗲谐京梆双能的全才--荀慧生
发布时间:2025-07-12 20:08 浏览量:1
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生于1900年,故于1968年,河北东光人。父亲是制香的匠人,1907年携全家从农村到天津谋生,因无隔宿粮米,将慧生写给河北梆子艺人庞启发当私房徒弟,得70块银元。在“打戏”成风的清末民初,经过买卖成交的艺童如同奴隶,挨打受骂以外,常有棍棒相伴。师父为荀慧生练功总是加码:练眼神时,双目追着一只点火的香头左右转动,练跑场时,脚脖子上拴好沙袋;练身段时,脑袋上顶着饭碗,内盛清水,做各式动作不许洒出;即使寒冬练罢,也是汗如水洗。这为他后来成为花旦翘楚,做戏达到“眼似秋波能生慧”的境界,埋下了瓷实的根基。13岁的白牡丹与师兄庞三秃合作,1913年在北京演出《小放牛》,又在连台本戏中出演配角。期间,加入群益社梆子班,在天桥歌舞台从艺,演出《拾玉镯》等。嗓子倒仓后,16岁改学京剧:向薛兰芬、吴菱仙、孙怡云、陈德霖等学青衣,向陆杏林、路三宝学花旦,向程继仙学昆曲,并正式迈进王瑶卿的门墙,成为王氏弟子。在王瑶卿的牵扶下,白牡丹由梆子花旦归工京剧青衣,又掌刀马,而以“花旦戏学期最久,尤为拿手,得瑶卿之精髓”。
1917 年,白牡丹出师,以嗓音清婉、做派妩媚的花旦为须生刘鸿升、花脸侯喜瑞配演《胭脂虎》。1918年,白牡丹在北京繁华的商业街--大栅栏的三庆园,为梅兰芳、程继仙协演《虹霓关》。1919年,国剧宗师杨小楼应上海天蟾舞台相聘,组班南下,以三小一白为主力:杨小楼工武生,谭小培唱老生,尚小云扮青衣,白牡丹演花旦。有人提出,唱梆子的白牡丹恐怕不够份儿,万一砸锅怎么办?杨小楼心中有数地表示:慧生很有前途,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按照梨园行的惯例,京城的角儿能在上海吃得开,回来以后才有人捧。白牡丹把梆子花旦与京剧模式巧妙结合,以别开生面的飘悠唱念、表情传神的烂然做派使沪上戏迷大喜过望,从此名噪十里洋场。
1925年,白牡丹加入杨小楼、余叔岩合组的双胜社戏班,加上前辈旦角陈德霖,一时四大名伶结合,成了京都剧坛的热门。在《战宛城》中,武生杨小楼饰典韦、须生余叔岩饰张绣、花脸侯喜瑞饰曹操、花旦白牡丹饰邹氏。这出戏的故事情节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汉丞相曹操,统领三军讨伐屯兵宛城的张绣,中途,他与张绣的婶娘偷欢。张绣震怒,派部将胡车儿盗取典韦的双戟。在两军混战中典韦捐躯,曹操败逃。刺婶一折,白牡丹将邹氏恐惧求饶的复杂心态,通过跪走圆场的抡发和仓皇扑跌的身抖,勾勒得可圈可点,成了他一生从艺的力作之一。
在《翠屏山》一剧中,杨小楼扮石秀、白牡丹扮潘巧云、张春彦扮杨雄、慈瑞泉扮裴如海。北方第一武丑王长林出演潘老丈,他即兴发挥,把角色的名字一换,顺口念出:“今儿大闹翠屏山,起祸皆由白牡丹,假装倒霉的张春彦,小楼要杀慈瑞泉。”台下哄堂大笑。贴《青石山》时,杨小楼演关平、余叔岩演吕洞宾、钱金福演周仓、白牡丹演九尾狐。白牡丹自演京剧以来,武打动作的臂伸步迈,专门效法杨小楼,同时牢记王瑶卿的嘱咐:“旦角要有旦角的打法。”在关平斗狐仙时,两人耍刀急而狠,快且准,交手纹丝不乱,赢得了观众的齐声叫好。1929年,在北平第一舞台,为山西赈务义演,荀慧生与高庆奎合演《坐楼杀惜》。他还约来须生贯大元、名丑茹富蕙在中和戏院连演特别佳剧《香罗带》。并推出由河北梆子移植的京剧《杜十娘》--为受压迫的烟花女子伸张正气:厉色痛斥李甲的贪财弃义,断然谴责孙富的卑劣行径。当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荀慧生眉宇带恨感,形态溢愤样,句句直捣利欲熏心的犀词,博得了广大观众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从另一个角度闪烁出荀派花旦的秀逸。
1936年10月22日,陈水钟为慧生执笔的《红娘》一剧,在北平哈尔飞剧场面世,该戏二十多年来总共演出2000多场,堪称人所共知的荀派代表。故事始于官至相位的唐朝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宋代被编为鼓词,元朝的王实甫归拢成杂剧剧本《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书生张珙在普救寺遇上崔相国的爱女莺莺,两人一见钟情,由侍女红娘帮助,终于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比翼齐飞。荀剧《红娘》,突出表现了这位丫环应变的机敏和善良的心地,小姐是俏佳人香泪轻弹,书生是痴情儿废寝忘餐,经红娘递信撮合,终结连理。慧生以浓厚的青春气息和欢快心态,耍弄棋盘,亦歌亦舞,活泼伶俐,妙趣横生。那段[四平调]:“看小姐作出来许多破绽,对红娘偏用着巧语花言……”,让观众看出了主人公的情意绵绵;那段[反四平调]:“小姐小姐你多丰采,君瑞君瑞你大雅才……”,让戏迷感到了剧中人的信誓旦旦。这出戏多方位、各角度地展现了荀派花旦俏媚可人的艺术风格,全国数百万的男女老少,都曾沉迷在《红娘》的馨香中。北平沦陷以前,包括以上剧目在内,荀慧生上演新戏至少26出。
1938年,北平国剧艺术振兴会组织了一次花旦会师,上演《水浒传》里的三杀,都是难得大饱眼福的好戏:《翠屏山》--杀山,花旦毛世来扮潘巧云,武生黄元庆扮石秀。《武松》--杀嫂,花旦筱翠花扮潘金莲,武生孙毓堃扮武松,名丑马富禄扮王婆。《乌龙院》--杀惜,花旦荀慧生扮阎惜姣,须生谭富英扮宋江,名丑萧长华扮张文远。是年,津门观众饶有兴趣地欢迎荀慧生的留香社在中国大戏院营业演出陈墨香根据《聊斋》改编的新戏--《双妻鉴》。
荀慧生少年时嗓音圆透,愈唱愈娇,中年时嗓音沙哑,愈唱愈亮。他的唱功娇、沙相间,又是一味。梅兰芳把高雅深奥的昆曲溶化到京剧当中,而荀慧生则把激越高亢的河北梆子吮进荀派主体,把梆子的[滚板]衍变为荀氏的[流水],加上各式[南梆子],一步一步向口语化过渡,宛如朝日绮霞淡淡散开,美妙无尽,极易为大众所接受。梅、程的道白,多是韵口;尚、荀的念白,多用京口。而荀慧生更是加进舌卷音,伴以垫字和助词,如嗯、唔、啊、哪等,形成了短而柔、快而俏的格调。他的声腔艺术,十之八九来自河北梆子,虽然是经过蜕化加工,但仍或多或少沾有痕迹。其实,西皮、二黄原本就是掺有大量的地方戏内容,不必为此说三道四。
荀慧生的戏路又宽又杂,演喜剧,可以扮天真烂漫的妙龄闺秀,演悲剧,可以扮饱经风霜的沦落妇人。对各类人物的内心活动,都能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一送进台下观众的眼帘。他多次重申:“有程式不为程式所拘束”,目荡神移要与剧情吻合,演绎手段力求接近生活现实,如使用大幅台步等。他以“演人不演行”为宗旨,冲破多年的积习,既唱青衣、花旦,又演刀马、武旦,还能反串短打武生。当年在杨小楼的关爱下,荀慧生演《英杰烈》时,扎硬靠,穿厚靴,以雉尾武小生的扮装,不躁不矜,不晃不摇,武打的活、稳、软、实兼而有之。他还根据不同的角色,自梳偏凤发髻,独画弯月娥眉,穿大坎肩与裙子袄,这些别致的造型、服饰,深印在几代观众的脑海里。
残害贤能的文革把神州弄得焦枯不堪,从1966年8月23日发生北京孔庙事件开始,背上反动权威罪名的荀慧生,先是跪在地上焚烧戏装,接着遭到多次揪斗,又被押往昌平朱辛庄的劳动大学接受监督。在荒谬透顶的清理阶级队伍时期,拖着心脏病的荀慧生倒在开洼野地上。1968年12月26日,一代戏曲大师慧生先生并发肺炎,枉死在极左势力的泛滥下。尚未脱稿的自传《菊海云烟录》也化为灰烬。1979年,在近2000人参加的追悼大会上,为慧生先生彻底恢复了名誉。荀慧生先后收徒 60 多人。
2007年,记叙敏勤创业的32集连续剧《荀慧生》在央视播放。
荀剧题材,多取之于封建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欢离合,情节通俗易懂,表演绚丽剀切。荀慧生好比一支灼燃的火炬,以自己的勤奋和光彩,照亮了人们的欣赏视野,使无数百姓得以收到观后的喜悦与感悟。他留给后代数十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为梨园史库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忆荀慧生
梆子京剧两皆夸,
撷桂刀衫悲喜佳。
深邃寓柔循板眼,
诙谐卷逗装仙葩。
娇娆作计红娘俏,
淫荡出格邹氏花。
觅采思择翩舞细,
门生泉涌浪淘沙。
清朝年间,曾以“男女同台有伤风化”为由,不准妇女登台演戏,又以“男女同坐有悖习俗”为说,不准妇女光临戏院。1907年,北京文明茶园把男女隔区,首允女性坐进剧场,这是一项历史性的社会变革,由于观众成分的变化,旦角表演大受欢迎,当时多由男性扮演--以梅尚程荀为代表,排演了大量的新编剧目,形成了促进戏剧改革的竞赛格局,造就了百花争艳的梨园繁荣。
1927年6月20日,北京《顺天时报》为鼓吹京剧,奖励艺人,举办“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的投票活动,要求读者从五人各演的新戏中,择一最佳剧目。7月23日公布选举结果,各人当选的剧目为:梅兰芳-《太真外传》,尚小云-《摩登伽女》,程砚秋-《红拂传》,荀慧生-《丹青引》,徐碧云-《绿珠坠楼》。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戏剧月刊》在全国发起关于四大名旦的征文,五湖四海的文人墨客各抒已见,溢美之词无以数计,有一比喻耐人寻味:梅兰芳好比冬梅,尚小云好比夏荷,程砚秋好比秋菊,荀慧生好比春兰。所谓四大名旦,同四大须生一样,先是内行认可,又为媒体推崇,最后被一致公认。
1931年,长城公司在北平南池子欧美同学会社址为梅尚程荀灌制《四五花洞》唱片,四大名旦的称谓从此在神州传扬。
四大名旦每人都唱《玉堂春》,演出的侧重与风格各有所异:
梅兰芳--1911年首演起解和会审,并带丑角请医和小生读状,唱腔娴怡,做派甜坦。
尚小云--1925 年首演,从庙会始,到监会止,唱腔清莹,做派热辣。
程砚秋--1919 年首演,只贴起解与会审,唱腔哀切,做派凄惘。
荀慧生--1926 年首演,自定情起,到团圆收,唱腔悠柔,做派浪谑。
梅兰芳精于古装戏,尚小云侧重武侠戏,程砚秋长于节烈戏,荀慧生擅演风情戏。
四大名旦友善交流,相比出彩,例如:
一、梅兰芳有《红线》,尚小云有《红绡》,程砚秋有《红拂》,荀慧生有《红娘》。
二、梅兰芳有《杨妃》,尚小云有《明妃》,程砚秋有《梅妃》,荀慧生有《戚妃》。
三、梅兰芳有《宇宙锋》,尚小云有《峨嵋剑》,程砚秋有《青霜剑》,荀慧生有《鸳鸯剑》等等。
四人都是多门拜师、博采众长、文武兼备、身怀绝技,各交墨客相伴,自有戏迷相拥,各精能戏数十出,自持风流千百春。就表演而言:
梅兰芳--讲究中和,刚柔参半。
尚小云--追求力度,以刚带柔。
程砚秋--刻意反差,蕴刚谙柔。
荀慧生 --注重张示,用柔饰刚。
一字以蔽之:梅尊,尚烈,程雅,荀媚。
与四大名著相比:
梅派似近《三国演义》的气象万千,
尚派似近《水浒传》的侠风义骨,
程派似近《红楼梦》的惊世骇俗,
荀派似近《西游记》的百态环生。
作者联想读过的唐宋古诗:
梅兰芳饱蕴“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风致,
尚小云确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
程砚秋似含“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气势,
荀慧生近乎“满身花影倩人扶”的味道。
他们以日甚一日的敬业和呕心沥血的拼搏,把京剧事业拓展到一个古人不及、今人羡叹的空前高度,开创了京剧艺术全面奋进的鼎盛春秋,留给华夏儿女一笔隽永不绝的精神财富,名垂青史,功在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