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悦斋文章:民国时期的太原公厕建设及粪便掏运
发布时间:2025-07-12 17:35 浏览量:1
俗话说,“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上厕所是每个人的基本生理需求。通常而言,“吃得进,排得出,睡得着,心不累”,是一个人身心健康与否的标志。一般情况下,每个人平均每天上厕所3-6次,按人均5次算,一年有一千八百次。按每次平均花费3—5分钟计,人的一生中约有一年时间是在厕所中度过的,故有人言,厕所是除“客厅、卧室、厨房、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五空间”。
笔者从事环卫管理三十余年,工作之余编撰了《太原环境卫生史话》,经山西省政协《文史月刊》《太原晚报》《今日头条》等登载后,得到广大同仁、读者的好评,经进一步收集整理,现就民国时期太原公厕建设和粪便掏运管理进行简述,以飨读者。
1
公厕的概念和来历
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厕”概念,系从西方传来。主要指在城市街道、广场、小区等公共区域,设置的供普通民众共同使用和方便的厕所,其不同于私人空间或区域内,供家人等自行使用的“私用厕所”。
我国最早的“公厕”出现于1864年,由上海工部局在美英公共租界的花园弄(今南京东路)所修建。1887年,在法租界十六铺码头、金利源码头,租界管理部门修建了两座带小便池的公厕。
19世纪末,随着上海的现代化建设,不仅公厕数量多了,而且公厕质量也提高了。有的公厕内还装有煤气灯,使用水泥混凝土,用自来水冲刷粪便,把我们长久以来使用的土坑式厕所远远抛在后面。早期公厕大部分设在公园内,厕所分男、女,随着妇女解放,女厕蹲位逐步增加。
中国人自己修建的公厕,约是在1909年,由上海当地有钱人集资,在上海南市侯家路修建的。
2
清朝末期的太原公厕和粪便掏运
笔者经查相关资料,暂未找到清末时期太原街道和公共区域设置公共厕所的记载。尽管街道上没有公共厕所,但在居民四合院内则有“私用厕所”,基本上每个院落都有,大部分设在西南角。
上图为解放初期的公厕
笔者查到阎锡山统治时期,太原“公厕”曾达近千座,就属于居民四合院的“公厕”。上世纪八十年代,太原市环卫部门曾大幅改建厕所,主要举措就是将居民院落,供院内居民使用的“户厕”,改为既向院落居民使用,又向周边行人开放的“公户两用公厕”。
至于厕所为何设在西南角,主要缘由有三:一是从风水学上说,厕所在坎位。坎水为财,财气不纯,易为钱财之事招惹是非,故农村厕所大多在院子西南方。二是西方杀气重,做起居室不利,西南方做厕所是最佳选择。三是我国夏天常刮东南风,冬天吹西北风,厕所在西南方,能保证臭味吹不到家里。
“上厕所”与“下厨房”的称谓,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说”。厨房生火做饭要用火,如发生火灾,火势向上走,待在下面能避开火势,最大限度保护安全。“上厕所”则和水有关,用“上”就是希望能在水的上方。二是与尊卑观念有关。古时女子地位低,做饭一般由女子和下人完成,故用“下”字。上厕所时,需脱掉身上的衣服,有时还需专人服侍,“上”体现了位置较“尊”,故上厕所有时也叫“更衣”。
上图为清末掏运粪便的独轮车
据记载,1905年起,阳曲县县衙正式承担起省城太原的环境卫生工作。而厕所粪便的清掏,主要由近郊农民用牛车、马车和人力独轮车,对粪便进行掏运。大户人家、官府、戏院等的厕所,都请专门的掏粪工清理。在当时种田没有化肥的年代,粪肥能卖钱,一度成为掏粪工争抢的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争夺,每个人都划定了自己的掏粪区域。据测定,平均每人日产粪便约1公斤,尿液占百分之七十。太原日产粪便数量可观,运除量可想而知。
宣统二年,阳曲县衙规定,粪车出入太原城,须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一般为上午十时前务必掏运出城,否则禁止在大街上通行。当时,太原城有八个城门,为便于管理,拉粪车辆主要从“水西门”进出。同时规定,粪车出城,拉运者须向巡警公所交纳一定的费用。原则上牛车、马车每车交一角,而人力推车每车交五分。所收费用,主要由警务部门用作办公、日常管理、厕所维修和工作杂务等项开支。
上图为旧社会的掏粪工人
当时,太原城内商户不多,城内又有种蔬菜、种庄稼的情况,且荒地也不少,倾倒处置粪便的难度不大。且近郊区的菜农也需大量粪肥,近郊农民经常到处清掏,厕所满溢的情况很少发生,粪便处置也不是难题。
3
民国前期的太原公厕建设和粪便掏运管理
民国初期,太原城内的粪便仍主要依靠近郊村民清掏拉运。如遇雨天或冬季,农村不用肥料的季节,厕所的粪便常常满溢,城内的商户、市民往往束手无策,不得不花高价雇车掏运。
民国七年(1918),山西发生了“肺鼠”疫情,山西当局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为防止由于粪便拉运和群众如厕时,造成疫情传播的情况,太原警务部门参照北平、上海等地做法,对粪便实行了招人掏运、专人承办的办法。同时在太原城外设置了专门的粪便堆放场,每天约有140辆马车,通过收费拉运,从水西门进出,基本解决了粪便掏运处置等问题。
民国十八年(1929年),山西省会公安局制定了《公共厕所管理规则》,当年10月25日的《山西日报》予以全文登载,具体如下:各街公共厕所已逐步完工投用。对于扫除管理,亟应特别注意,特制定公共厕所管理规则十七条,要求各方面遵照执行。
上图为民国时期简陋的土坯木板厕所
一是新建公共厕所由所在区署人员负责管理和清除。
二是各区署须指定一名或两名清道夫专司公厕的清扫、清掏,要巡回进行扫除,力求清洁。
三是公共厕所每日须至少清扫二次,于早七点和下午五点前完成。
四是扫除公厕时,要酌量洒石灰进行消毒,至少五日内必须消毒一次。
五是厕所粪便须遵照规定的时间,及时进行掏运,不得积满溢流。
六是扫除夫役姓名要每日记载清楚,分别报告警察局卫生课暨督察处,以便检查考核。
七是各管区署除责成巡守长随时查报督催外,须每日派官长一人,稽查一次,以期周密。
八是署长、署员须随时复查,稽考勤惰,分别奖惩。
上图为民国时期的掏粪工,色彩为后加
九是各管区署每到月终,须将清除厕所的情形,详报警察局予以汇总和考核。
十是督察处须遵照本规定,认真稽查,据实报告。
十一是卫生稽查队出勤时须认真稽查。如遇厕外便溺,任意糟蹋者,即拘送警察局按章处罚。
十二是厕所粪便收入归区警务部门管理,除作修理厕所的电灯、门扇,及应用器具、石灰等费用外,其余补助清道队伙食,不准私用分配,或挪作他用。
十三是厕所电灯、门扇、纱窗等,须责成巡守长警或清道夫留意查看,以防偷窃或损坏。
十四是厕所蹲坑、房舍墙壁如有损坏,由管区署呈报修理。
十五是公厕管理人员如不尽责,由市警察局酌情处置,警闭一日以上、五日以下,或罚款一角以上、五角以下。
十六是各管区署官长,如有失职情形,酌情警告或记过处分。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太原市政公所编制了《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案》,提出了《增设公共厕所内容》的十二项设计标准,明确公厕分甲乙两种,甲种公厕既有男厕、又有女厕,乙种公厕只有男厕,而无女厕。
上图为甲种公厕
公园、市场要建甲种厕所,街巷主要建乙种厕所。甲种厕所的男、女厕位均应隔墙分离,各走各门。女厕用坐箱式,上加盖板。男厕用蹬式踏足台,并用活木板,以便刷洗。坑内用洋灰浆砌抹,以便冲洗。坑用坡式,使粪便易滑入后坑。粪坑为粪尿聚集处,一般隔于墙外,以免激溅。坑上要加盖板,以免臭气外溢。尿池要另设池,沿高一尺以上,以免尿水溅于池外。
据1935年版《太原指南》载,截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太原市共建设公共厕所15处。
上图为15处公共厕所
具体为:宁化府、新南门街、新成(城)西街、临泉府、炒米巷北口、后铁匠巷西口、四岔楼北口、东米市西口、庙前街南口路东、督军街路西、西庙巷路西、九仙桥北路西、坊山府街路东、北门街城门东、小北门街。
4
日伪统治时期的公厕建设及粪便掏运
1937年11月8日至1945年8月30日,为日伪统治太原时期。伪太原市公署设有拉粪马车五辆,主要为日伪机关和日商、日本居民的居住小区进行“专业化”的粪便掏运。对于一般商户、居民住户的粪便,仍由社会化的农村马车进行掏运。如厕所满溢,也可向街公所请求代为运除,所需费用由请求者予以交纳。
在公厕修建方面,据1941年1月5、6、7日《山西新民报》登载的《太原市公署1940年施政概况》载,1940年日伪太原市公署共花费1879元,对市内16处公厕进行了修建。相较1935年的15处多建1处。
在公厕卫生方面,1941年春,日伪太原市公署下达了命令,要求从四月十五日起,举行了为期一周的“春季卫生运动周”,每天派专门人员会同警察署,重点检查商民各户是否清洁,各公共厕所是否卫生,并责成卫生队监督管理人员认真清扫厕所,清扫时要撒布石灰,以加强消毒,确保厕所干净卫生。
上图为全国劳模——北京掏粪工人时传祥
收集粪便除马车外,主要用独轮车进行,其车轮为木轱辘或胶轮,车子两边各挂一个桶,桶为鸭蛋形,约一米多长、40厘米宽。两桶同时装满约400斤重。掏粪作业时,一般独轮车放在户外,掏粪人员进入家户厕所,用粪勺将粪舀到背桶里,背桶满后,掏粪人再将背桶背至车前,将粪倒入车上粪桶内。一般背桶高80厘米,上面大、底子小,中间有一个横梁,装满粪约有80斤重。
上图为日伪统治时期,在西山杜儿坪煤矿建设的公厕,解放后重用红砖修建了围墙
5
民国后期的的太原公厕建设及粪便掏运
1945年8月30日日寇投降,阎锡山返并重掌政权后,至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一直由白志沂担任伪太原市政府的市长。太原城内的粪便清掏和运除,仍沿用日伪统治时期的做法,基本未进行大的改进。
粪便处置方面,1948年,太原市政府曾向省政府提出请求,提请拨款成立粪便肥料场,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经费未落实,粪便堆肥场也未建成,仍由近郊农民直接在菜地施用的办法解决。
上图为上世纪70年代的太原掏粪工
粪便清掏管理方面,主要推行了“预先买票,指定商号代销”的制度。据1946年8月31日《民众日报》载,太原市粪便业改为包运制,一大桶250元,一中桶200元,一小桶150元,全市指定商店进行粪便清掏预约,共有28家商店代销,购票者需事先登记好姓名、住址、门牌,估计所存粪便的桶数,然后按量购买粪便的掏运票,再由承包人于三日内前往购票者处予以掏运清理。
上图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太原时传祥——全国劳模环卫五队的掏粪工人郑忠德
具体的28家代销商店有:红市街同成信,桥头街鸿福居,西校尉营新大饭店,前所街义源永,新成街永远长,开化市元盛长,首义街全心和,大铁匠巷元亨利,南门街牲记,平顺街德记,西缉虎营裕生永,麻市街桐庆和,东二道巷天德裕,南肖墙锦祥诚,西华门广生泉,北司街同心合,大东门街聚新恒,新民街苏家小铺,西羊市子和烟庄,帽儿巷韩奇逢药庄,东米市生记商行,庙前街海福庆,天平街复庆全,都司街正兴隆,第二市场人和号,天北门街世口,三桥街仁昌号,华丰绸庄。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古老的城市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谨以此文怀念为太原市公厕建设管理工作做出贡献的各位先辈,感谢默默奉献的各位同仁!
笔者注:本文主要参考了1935年《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案》《太原指南》;1989年国家建设部城建司文明之花编辑委员会编印的《中国城市环卫行业改革十年(1979—1989)》;1993年版《海淀环卫志》;2011年版贾立进著《民国太原》;2013年版马恩友主编的《太原市市容环卫志》,以及部分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