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场记5:达亚尼尔说口里的白酒攒劲,他家马奶子酒喝起来像饮料
发布时间:2025-07-12 15:00 浏览量:1
年轻时,我也是好酒之人,喜欢品尝各种美酒,曾大醉过三次,说起来令人汗颜。
一次是大一寒假,千方百计邀请了暗恋女生到我家做客,为了表现神勇,我一次次打通关,一斤半的高度白酒下肚,终于把自己灌醉了,梅香什么时候走的?心里怎么想的?现在仍是一团浆糊;
一次是在崇明岛朋友家,低估了崇明米酒的后劲,喝了5斤,当晚没醉,第二天醒来,呕吐好几盆,把人家新装修的房子弄得面目全非,尴尬的恨不得从地缝钻进去不出来(躺躺了整整一天);
第三次就是在新疆福海县,我过来见未来老婆之余,拜访了姐夫的远房姐夫疤哥,他当时在福海农村包了几百亩地,养了满院子鸡鸭鹅狗,我们俩喝了三斤多伊力特,散场时还想着回北屯,结果风一吹,直接倒地不起......
所以,这一次跟着达亚尼尔转场,他再请我喝马奶子酒,我就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不再敢掉以轻心了,但没想到,期待已久的马奶子酒,竟然是这种味道......
1.达亚尼尔说我带来的白酒很攒劲
这次回新疆,我带了6箱遵义的清香高粱散酒,准备给岳父留一箱,让他慢慢品的,一天一杯,粮食酒不伤身,还能活动血管。
他知道我跟着木拉提父子转场,让我把剩下的2箱都送给他们,说牧民都喜欢喝口里的高度白酒,御寒又过瘾。
因为木拉提父子就2顶帐篷,居住不便,我是当天往返几十公里来“看热闹的”。
达亚尼尔开始不太理解我的行为,觉得我与其浪费时间看这满山的牛羊,不如刷刷手机,看纪录片里关于转场的报道,省下时间,到禾木、白哈巴、大东沟去玩。
手机里当然什么都有,但缺了原汁原味,感觉是两样的;再说蓝天白云下,看着一大群牛羊自由自在的采食、行走、喝水、挤蹭,这是多么的治愈,所谓“风景”,其实在路上,在于体验的过程。
达亚尼尔对我的说法似懂非懂,白天转场忙,他基本顾不上我,只有坐在溪流边吃饭时才能和我聊几句,说说转场路上的酸甜苦辣,抱怨它,又离不开它,年年如此,都习惯了。
跟他转场两天后,第三天一早,达亚尼尔告诉我,“你们江苏带来的酒嘛,攒劲的很,真解乏,我一早上差点没爬起来,还是骆驼把我给蹭醒的,感觉美得很;明天不走了,今晚请你喝奶子酒,家里有三桶,管够! ”
晚饭时,当我看到达亚尼尔从帐篷外拎来的一大桶酒时,傻眼了,这么大一桶,喝完了,还开啥车?
尝到嘴里,我发现自己混淆了马奶子酒和奶酒了。
2.奶酒和马奶子酒不是一回事
在我从吐鲁番抵达阿勒泰的当晚,小舅一家给我接风,喝的就是一种奶酒,特意看了,没牌子,是手工作坊制作的的内部定制酒,不对外销售,45度,浅金黄色,醇和爽净,入喉还真有一种奶味,口感真不错,和内地的酒差不多,那晚我喝了三两多,第二天没事。
原来,奶酒分为两种:
1)发酵型奶酒(milk wine):以牛奶、乳清或乳清粉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过滤、杀菌等工艺酿制而成的发酵酒。
奶酒一般指牛奶酒,如以马奶或羊奶为主要原料发酵酿制而成的,可称为马奶(子)酒或羊奶酒。
2)蒸馏型奶酒(milk spirit)是以动物乳、乳清或乳清粉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蒸馏等工艺酿制而成的蒸馏酒。奶酒无色、清亮透明,是在发酵奶酒的基础上蒸馏而得。
达亚尼尔家自制的“马奶子酒”就是以马奶为原料,通过自然发酵制成的传统饮品,属于奶酒的一个细分品类,它的乳脂含量较低,乳糖含量适中,发酵依赖人工和传统技艺,1-3度,接近奶制饮料了。
难怪老表说木拉提年轻时,骑马放牧,一天能喝十几袋子的马奶子酒(十几公斤),醉醺醺的,警察却测不出他身上的酒精含量。
转场途中,一切从简,餐桌上有奶疙瘩、手抓肉、奶皮子、馕,更有一大罐马奶子酒。
达亚尼尔给我斟上三碗,剩下的让我慢慢喝,多品品草原上原汁原味的自酿马奶子酒。
这种牧民自制的酒,带有明显的酸甜味,清爽柔和,入喉顺滑,有一丝淡淡的酒味。
马奶子酒在哈萨克民族文化中地位特殊,是节庆、待客、仪式中的 “标志性饮品”,每年夏季马奶丰收时还会举办“马奶节”,其质地清爽、度数低,口感酸甜,在炎热季节饮用能起到解渴、降温的作用,尤其是哈萨克民族日常饮食,以肉类为主,马奶子酒中的乳酸等有机酸,可帮助调节肠道菌群,缓解油腻、促进消化。
哈萨克民族能歌善舞,马奶子酒作为传统发酵饮品,在大型聚会场合,是表达热情的 “待客酒”,是维系人际关系、传递情感的重要媒介,承担着社交功能。
远房客人来到哈萨克人的毡房时,他们献出的就是马奶子酒,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某种意义上,马奶子这种低度发酵酒,是游牧民族文化与情感的 “活化石”,其作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 “饮用” 本身。
我喝着马奶子酒,理解了它对于游牧民族的意义,这低度发酵的酸甜饮品,在草原上喝多了也不至于骑不了马;如果是高度白酒,半斤下去,估计都爬不上马鞍了。
达亚尼尔说,马奶酒的酿造过程很简单:初夏,将新鲜马奶灌进马皮缝制的囊中,不停地摇动一段时间,然后放入酒酵母,置于保温处让其发酵,待到释放酒香并呈半透明状液体时,即可饮用。
这种酿酒技能,类似于老家农村的蒸馒头,没有标准化的工序,全凭牧民对温度、酸度的直觉把控,所以每一家的马奶子酒,都带着独有的草原印记。
3.马奶子酒和内地白酒的区别
若硬要将马奶子酒与内地清香型、酱香型白酒的相比,简直像草原的风遇上了深山的雾,各有各的天地。
和清香型白酒(比如汾酒)比,马奶子酒少了 “凛冽的净”,多了 “温润的活”。
清香型白酒像秋日的晴空,入口是纯粹的粮香,咽下后喉咙里,余味短而净,带着豌豆或高粱的清爽;
马奶子酒第一口是乳糖发酵的酸甜,奶香像薄纱裹着微淡的酒意,咽下后不是辛辣,而是奶脂的余温,连打嗝都带着淡淡的乳香。
与酱香型白酒(比如茅台),那厚重的 “陈酿感” 与马奶子酒的 “鲜活感” 更是泾渭分明。
酱香型白酒开瓶就是复杂的酱香、焦糊香、花果香,层次多到像在舌尖铺展一幅画,一杯下肚,从舌尖暖到胃里;
马奶子酒则像刚挤的马奶被注入了灵气,酸、甜、奶香、酒香是同时涌上来的,没有 “陈酿” 的厚重,只有 “新鲜” 的灵动。
酱香型白酒需要 “品”,像读一首对仗工整的诗;马奶子酒适合 “啜”,像听一段随口哼唱的牧歌,少了章法,却多了几分天然。
当然,草原的马奶子酒和内地城市的粮食酒相比,更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的 “灵魂” 不同:清香型、酱香型白酒是粮食经蒸馏后的 “浓缩”,酒精含量高(通常 50 度上下),追求的是粮食发酵与蒸馏技术的极致;
马奶子酒是马奶经发酵后的 “转化”,酒精含量仅 1%-3%,更像自然对牧民的温柔馈赠。
喝白酒时,人会被酒的浓烈 “牵引”;喝马奶子酒时,人更像被奶香的温润 “包裹”。
所以在草原上,马奶子酒从不是 “应酬的工具”,而是牧民递给客人的第一杯问候 —— 它没有白酒的压迫感,却有比酒更绵长的情谊,就像阿勒泰的草原,不张扬,却让人记挂。
一句话:阿勒泰的马奶酒,当水喝就对了,朋友们来了新疆,可以尽情尝试一番。
(当然,饮用量过大,累积摄入的酒精量超过人体代谢能力时,也会出现醉酒反应;此外,对酒精敏感的人,即使少量饮用也可能产生不适,饮用时需适量并根据自身情况注意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