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海军的终极杀招:撞角如何让铁甲舰变成“海上坦克”
发布时间:2025-07-12 00:22 浏览量:1
19世纪的铁甲舰虽在现代人眼中颜值不高,却在海军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中国人而言,这个时代承载着深蓝之梦,而黄海大东沟海战更是影响深远,不仅关乎中日两国命运,也牵动着世界海军发展进程。
提及甲午海战,邓世昌驾驶致远舰撞击日军旗舰吉野号的壮举广为人知,这引发了人们对撞击战术的诸多思考。
其实,人类运用撞角进行海战的历史可追溯至桨帆时代,后来因风帆与火炮兴起,撞角一度淡出。工业革命后,蒸汽机让船只可顶风逆水航行,铁甲又削弱了传统火炮威力,撞角战术得以复兴。
1859年法国建成“光荣号”,1862年英国建成“勇士号”,这两艘早期铁甲舰外形与木质风帆战舰相似。美国南北战争推动了铁甲舰的变革,1862年3月8日,南军铁甲舰“弗吉尼亚号”撞击北军风帆战舰“卡伯兰号”,让古老冲撞战术重现战场。
随后,“弗吉尼亚号”与北军“莫尼特号”的铁甲舰对决,双方火炮难以击穿对方装甲,“弗吉尼亚号”试图撞击却因对方灵活而未果。
1866年7月的利萨海战,让撞击战术的影响扩大。当时普奥战争期间,意大利舰队实力占优,却因司令转移旗舰导致编队混乱。奥军舰队抓住机会,以10节航速将意军舰队分割。战斗中,双方多次尝试撞击,奥军“凯撒号”撞击得手,迫使意军“葡萄牙号”退出战斗。
混战中,奥军旗舰击沉意军“搅肉厂号”,“腓特烈南德号”撞击沉没“意大利国王号”。最终奥军大胜,此战让各国海军意识到撞击战术的价值。
早在1863年,法国就造出以撞角为主要武器的“金牛座号”;1868年,英国也下水专为撞击设计的“热刺号”。伴随撞击战术,舰首对敌的横阵战术兴起,军舰火炮布置也随之调整。
1876年英国建成的“不屈号”铁甲舰,采用交错布置的双联装主炮塔,使主炮能同时向舰首或舰尾射击,适配冲击战术。1878年德国建成“萨克森号”,为中国设计的定远级铁甲舰也采用类似炮塔布置,这决定了北洋海军的优势战术为舰首向敌的横对冲击阵型。
北洋水师1888年成军时,10艘千吨以上主力舰都配备撞角,超勇级巡洋舰就是专为撞击设计的。超勇级标准排水量1380吨,满载1542吨,舰长64米,宽9.75米,吃水深4.57米,撞角位于舰首水线以下3.35米处。其船体以19毫米钢板铆接在木质底板上,水线以下一米处有9.5毫米装甲甲板。
为降低冲锋时中弹概率,水线以上舰体设计简洁低矮,但这导致适航性极差,高速航行时首尾甲板易被海水淹没。超勇级首尾各装一门10英寸主炮,入列初期战力不弱,1882年曾被派往朝鲜沿海威慑日本。
不过到甲午战争时,服役十余年的超勇、扬威舰体老化,航速从16.5节降至不足12节,成为北洋主力舰中最慢的。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北洋海军摆出模仿利萨海战奥军的雁行阵,定远、镇远位于中央先锋,超勇、扬威因防护薄弱被放在右翼末位以避敌锋芒。
日军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19.4节,冒着炮火绕至北洋舰队右翼,攻击超勇、扬威。由于日舰航速更高,超勇、扬威的撞击战术无法实施,经过激战,超勇先沉没,扬威撤退时被队友“济远号”撞中,最终沉没。整场海战,北洋舰队未成功撞击任何日舰,反而发生撞沉己方舰船的意外。
在19世纪后期的撞击时代,舰船碰撞事故并不少见。1893年6月22日,英国地中海舰队的“坎伯当号”与“维多利亚号”相撞,“坎伯当号”撞角刺入“维多利亚号”舰体2.74米,撕开4米长口子,因“维多利亚号”水密舱门未关,8分钟后舰首没入水中,12分钟后完全沉没,358人遇难。
这一事故展现了撞角的巨大威力,因此尽管开阔水域撞击成功率低,撞角仍作为最后手段在主力舰上保留了一段时间,从铁甲舰到战列舰,不少名舰舰首下部都有撞角存在。
这些历史事件与战术发展,勾勒出19世纪海军撞击战术的演变脉络,也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了那个时代海战的特点与规律,每一场战役、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在推动着海军军事思想与装备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