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邓世昌

发布时间:2025-05-31 02:58  浏览量:1

今天就继续聊聊甲午黄海海战中最悲壮的英雄,邓世昌。今日再提邓世昌,不为重复教科书上的忠烈叙事,只想拨开历史迷雾,看看这个被简化成符号的男人,究竟有着怎样滚烫的血肉与矛盾的灵魂。他既不是完美无缺的“战神”,也不是只会蛮干的“莽夫”,而是一个带着鲜明个性棱角、被时代洪流推着走的真实人物。

一、敢作敢当的技术派直男

用一句话形容邓世昌,就是“敢作敢当的技术派直男”。

邓世昌1849年生于广州番禺一个茶商家庭,父亲邓焕庄给儿子取名“世昌”,盼着家族能世代昌盛。

小时候的邓世昌就显露出聪明劲儿,跟着家人在上海生活时,跟着洋人学英语、算术,别人学起来费劲的事儿,他学得又快又好,没多久就能直接看英文原版书了。

那时候中国正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邓世昌天天看着外国军舰在江上横冲直撞,心里就埋下了参加海军的种子。

1867年,18岁的邓世昌考上了福州船政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同期的同学里,好多都是福建本地人,后来形成了“闽系”军官集团,而邓世昌这个广东人,从一开始就有点“异类”。

但他聪明就聪明在这儿——知道自己没背景,就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

别人背理论课可能死记硬背,他却能把航海原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每次出海实习,他的操作总是又稳又准,连船政大臣沈葆桢都夸他“最伶俐”。毕业后他一路晋升,从大副到管带,靠的不是拉关系,而是实打实的本事。

1880年,邓世昌被派去英国接收“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这在当时可是个高技术活儿。跨洋航行,全靠他带着船员研究航海图、算洋流风向,才把船安全开回了国。

后来又去欧洲接收“致远舰”,归国途中遇上风暴,导致“致远”舰烟囱起火,一名水兵被烧伤致死,他亲自盯着轮机舱排水,最终靠着技术和经验让船平安开回祖国,还省了不少军费。

在北洋水师里,邓世昌是出了名的“技术控”,致远舰的炮术训练他亲自抓,命中率比别的舰高不少,靠的就是他琢磨出来的一套训练方法。别的舰长可能更看重人际关系,他却一门心思扑在船上,研究怎么让炮打得更准、船开得更快,典型的“技术直男”性格。

直男的性格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太较真。邓世昌治军极严,严到什么程度?水兵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邓半吊子”,意思是他太较真,不讲人情。

他治下的水兵每天训练时间最长强度最大,平时甚至禁止水兵登岸娱乐,要是有人偷懒,罚跪都是轻的。

1887年冬天操演,三个水兵怕冷不好好训练,他直接让他们跪甲板,结果差点引发哗变。为了这个事情丁汝昌亲自找他谈,可他觉得“慈不掌兵”,生怕出点差错。在大东沟海战前,他正在受到审查,理由就是“治军过严致士兵伤亡”,所以说邓世昌是背着沉重的处分上的战场。

但邓世昌绝不是真的不讲人情的书呆子,而且遇事极有担当。在接回“致远舰”的途中,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遇到被贩到那里的中国人求救。其他战舰都不敢违规让这些人上船,而邓世昌却用招收“锅炉工”的办法,让他们乘舰一起返回了祖国。

二、黄海海战:勇敢背后的争议与真相

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在战场上的表现自然也备受关注。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的黄海海战,成了邓世昌人生的最后舞台。这场仗打得有多惨烈咱就不说了,单说邓世昌的决策,直到现在还有人争论不休。

海战一开始,旗舰“定远”号的舰桥就被击中,丁汝昌受了伤,信号旗也被打掉了,北洋舰队乱了套。

这时候邓世昌干啥了?他勇于担当的一面再次显现,自己主动升起了旗子——有记载说是英国皇家海军的Z字旗,代表“进攻”,也有人说他是把北洋将旗和Z字旗一起挂起来了。但北洋舰队未装备国际通用信号旗,此说缺乏直接证据。更可信的记载是,邓世昌将北洋水师将旗与致远舰舰旗并挂,形成指挥信号,意图凝聚残存舰队。

不管怎么样,他这一举动相当于主动站出来指挥。随即邓世昌带着致远舰冲出去,目标很明确:打乱日本舰队的“V型包围圈”,迫使日舰分散兵力,为经远、来远创造反击机会。

14时23分致远舰主炮击中松岛,日舰阵型出现短暂混乱,说明这个战术是没问题的。

可接下来就出现了这场战斗中最大的争议点——撞击敌舰,失败殉国。

之所以说这是最大的争议点,是因为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撞击吉野号。多数文献(如《清史稿》、北洋档案、丁汝昌的汇报)记载邓世昌瞄准的是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号(航速18节,配备速射炮)。

为什么选择吉野号?因为这船是日本舰队里的“狠角色”,速度快、火力猛,但装甲薄,邓世昌的致远舰速度是北洋舰队最快的,而且船首是带有金属撞角的,他也了解对手,所以直扑日本巡洋舰吉野,如果真的撞上吉野,他应该是比较有把握送它到海底的,而自己只会一定程度受损。

从战术逻辑上看,这招有道理,事实上十年以后,吉野号也的确是被撞沉的,它被日本海军自己的战舰误撞,立即就沉没了。这也侧面印证了撞击战术的可行性。

第二种,撞击松岛号。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通过分析日军阵型图指出,致远舰实际航向为松岛号(日军本队旗舰,主炮为320毫米巨炮)。

北洋舰队呈“雁行阵”,致远舰位于定远舰左翼,吉野号在北洋舰队右后方约2海里处,而松岛号在本队中央(距致远约1.5海里)。

这种观点认为,致远舰当时“内伤”严重,每分钟进水2吨多,船已经开始倾斜了。若邓世昌意图“擒贼先擒王”,需突破日舰交叉火力,但吉野航速更快(18节vs致远15节),成功率极低。

松岛号是日军旗舰,也是指挥核心,其320毫米主炮对北洋舰队威胁最大。致远舰以15度角斜切航道,可缩短至500米内对其发动撞击。日军战报记录,松岛号也确实遭多次撞击尝试

(从上图可以看出,致远号确实与吉野号相距甚远,侧前方是日方旗舰松岛号)

官方记载支持“撞击吉野号”,但现代考证更倾向“撞击松岛号”,按照邓世昌的战术素养和当时的客观条件,撞击松岛号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无论目标为何,邓世昌的决断体现了一个军人为了祖国恪尽职守的伟大意志。

那么致远舰到底是怎么沉的呢?传统说法是被吉野号的鱼雷击沉,但日本官方记录里压根没说他们发射了鱼雷。

后来研究发现,很可能是致远舰上的哈乞开斯鱼雷战斗中被炮弹引爆了。北洋舰队接战之前,曾经下令各舰把鱼雷投弃水中,以免殉爆,而致远舰由于某种故障,恰恰无法投放自己舷侧发射管中的鱼雷(致远水兵证实)。而邓世昌没有来得及采取措施排除故障,就投入了战斗,恰恰是这颗鱼雷,造成了致远舰的覆没。

三、英雄的“不完美”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这邓世昌咋跟咱们以前学的不一样?其实这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高光时刻,也有失误的时候。他不是神,就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聪明、务实、治军严,这是邓世昌能成为名将的关键;但他粗线条、有点急脾气,也导致了一些事故。在战场上,他敢打敢拼,用生命践行了军人的职责,但也因为技术局限和客观条件,没能扭转战局。这些“矛盾”凑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真实的邓世昌。

邓世昌的身上,既有晚清海军军官的最高专业素养,也有那个时代的局限。他一个人再敢打敢拼,也没法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局势。但反过来讲,他的勇敢、他的担当,又实实在在地激励了无数人。光绪帝说他“足壮海军威”,老百姓为他掉眼泪,就连外国海军司令都夸他“独冠全军”,这不是没道理的。

今天我们纪念他,不是为了塑造一个没有瑕疵的偶像,而是要记住: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曾有这样一个人,用自己的全部能量,在黑暗里划出了一道光。这道光里,有遗憾,有悲壮,更有中国人骨子里永不服输的韧劲。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