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卑微的中国文盲,让美国人尊敬不已,失踪后在全世界找了百年

发布时间:2025-07-09 13:09  浏览量:1

2010年,哥伦比亚大学忽然发布了一条眼花缭乱的寻人广告,说要找“百年前的一个中国劳工”,还开出悬赏,奖金丰厚,搞不好能顺带帮你拿到美国绿卡!这消息一出来,主流媒体全都沸腾了,连当时的奥巴马也亲自下场,拜托中国的朋友协助寻找。电视台的记者赶紧跟进,开足了马力去追新闻。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谁也没料到,一所名校怎么突然就看上了个小饿工?

这人不是什么历史名人。他叫丁龙,和同时代许许多多东南沿海的普通中国人一样,命苦。清咸丰年间的穷困让家家户户都琢磨着怎么活命,骗子贩子一忽悠,说到美国去镀个金把活干了,多少人信了这话,一船船地漂洋过海去了。那些被称作“猪仔”的人们,大多数一辈子都没什么名字。他们只是不声不响地被记录在移民猎头的账册里。没人会想到,这样的小人物还真能跟美国的一流大学扯上什么关系?可哥伦比亚大学急成这样,到底要他干嘛?

如果只拿“华工”两个字来解释丁龙,实在解释不通。得从头讲起。那会儿的美国,淘金热火爆,就是大片荒地全靠人力开发,在那里能混出点样的华人屈指可数。丁龙命运的变化,全因一个白人——卡朋蒂埃,他的雇主。这位卡朋蒂埃,放在十九世纪末的美国,也算个不大不小的风云人物。哥伦比亚大学高材生,博士,黄金潮的弄潮儿,还手里攒下了一市之地,据说“奥克兰”就是他亲手捣鼓出来的。手下管人多,金子也不差花。等到兴修铁路、需要苦力时,他自然就把眼光盯上了工资又低又肯吃苦的华工们。

卡朋蒂埃原本看不上华工,觉得他们脏兮兮、笨拉拉,是天生的下等人。可他家不走运。八年前,老婆孩子遭绑架,警察救人的时候手太生,闹出人命。卡朋蒂埃几乎疯了,发起脾气来可怕得很。家里仆人一个接一个地跑,好不容易找来丁龙,薪水给得高,骂打都忍下来,至少日子能混得过去。要说卡朋蒂埃不是全然的恶人,他发完脾气也会感觉愧疚,嘴巴上说着对不起,可身体控制不住,下次还发作。

毕竟心理病不是一天治得好的。这时候的丁龙,工资能拿到,拳头和侮辱也同样得忍,实际上他的那点委屈也没人替他说。要是没人发现破事,说到底就那么过去了。可生活哪有不出岔的道理。有一天家里失窃,卡朋蒂埃没证据却直接认定是丁龙干的,报了警。风风火火一番折腾,警察没把人带走,卡朋蒂埃却也没再多说什么,只说愿意让丁龙留下。丁龙拎包就走,人虽然能受点苦,名声这口气是咽不下去的。

这事搁别人身上也许断了往来,他偏偏做不到。时间过去没多久,一场大火把卡朋蒂埃的宅子烧个精光。报纸上新闻照片里那房子残骸,丁龙认得。人家都快搬空三尺地了,他又回去帮着收拾残局。卡朋蒂埃当时懵了,怎么会有这种事?!丁龙只是说了句不疼不痒的话。当时美国社会对中国人的印象恶劣,他居然还觉得理所当然。

他还随口提了孔夫子。“我们中国有个孔先生,说以德报怨。”卡朋蒂埃愣住了。他以为这人是读书人,丁龙摇头,说自己从小就是文盲。只会背点祖传的三字经、论语,是父母一遍一遍教的。他自己名字都不会写,连厕所标志都认不全。卡朋蒂埃第一次明白,原来中国人受教于圣贤,就算没进过学堂,也能有那种骨子里讲出来的气度。这一刻他看人的眼神变了。

人的观念,有时跟着一件小事改变。以后卡朋蒂埃脾气渐渐改好,和丁龙像朋友一样共处。丁龙孤苦一身,省吃俭用攒钱,一共都没多少,家乡早没父母了,感情上的依靠也只有这么个家庭。

一晃很多年,他老了,准备辞别。卡朋蒂埃问临终前有没有什么心愿。很多人估计会要点钱,要点安逸。不过丁龙想再多点。他说,能不能让美国名校开门办个学科,专门研究中国文化?让美国人能体面地了解中国人。希望用自己攒下的积蓄支持这件事,让两国少点隔阂。

一个仆人,要不是天真得离谱,也不会开这样的大口。可卡朋蒂埃真当回事。这家伙说干就干,大把资金全扔进去了。其实想想不合理,哪有这样慷慨的有钱人?丁龙省吃俭用的12000美元,按照现在大约相当于30多万美元,也算大钱,但欧洲当时正好缺人推广东方文明,卡朋蒂埃趁着势头顺水推舟,自己又额外掏出几十万,全都砸在哥伦比亚大学新设的汉学讲座上。家里因为这事差点破产。

其实回头说到底,丁龙和卡朋蒂埃都不是伟人。他们有各自的弱点。丁龙一辈子做不了大事;卡朋蒂埃本身也曾伤害过许多与他共事的人。有意思的是,两个人碰触在一起,竟然成了历史的节点,如同被命运有意牵引。

信件至今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档案室。据校史档案,1901年6月8日卡朋蒂埃向校长递交申请,拨款设“丁龙汉学讲座”,提出唯一要求是不要署自己的名字。20天后来自“一个中国人”的支票也到了校长手里。两年之内,哥大东亚系的雏形组建完成。尸骨未寒的大清朝收到消息,乐疯了,全国捐书到美,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名流都以能去哥大讲学为荣,一度将世界汉学研究的中心引向美国。

说起来,丁龙后来去向谁也不清楚。无人知道他是留在了纽约,还是落叶归根了。有时觉得他好像没离开,一直到今天还在哥大的讲堂走廊里化成了某个无名的石像。美国最高法院的墙头上,哪天也添了一尊孔夫子的塑像——两旁是摩西和梭伦。一个传说说,如果没有丁龙的坚持,美国人或许没机会对孔子有这样的尊重。

不过问心说回来,就算丁龙没这么做,也许汉学还是能传到西方去。毕竟二十世纪初各国人对中国文明充满了好奇心。只是,有没有这么一种偶然的温情,又是另一码事。丁龙的故事,恰好让那段历史多了点人情味。

现在回头看,丁龙固然是中华文化传播的推手,可中国当下的国学自信也谈不上强过当年。这多少有点矛盾。有人说自己家孩子不用学老古书,我反倒觉得国学进不进课堂不打紧,关键是气度和气骨得在,哪怕你只会背一句“孔圣人教我们以德报怨”,在关键时刻也不会丢脸。可也见过不少人学了半辈子“国学”,还不如一腔热乎劲带出来的温度。

有歧义也正常。孔子的仁政讲了两千年,到了美国有了新的解读。剑桥大学教材里也引用了《论语》。美国总统在演讲时能引用孔子,把做人做事的经验归到他的名字下。真要说什么文化自信,有些时候只是习惯和认同的事,只消在生活里交集多了,这文化的根基便不容易散。

其实讲了这么多,谁也没把丁龙当成救世主。只不过他用一个小人物的方式,给了世界一个全新的切口。你说这算英雄、大善人吗?倒不如说,他只是一个把自己做人的道理活出来的人。不是所有伟大都一尘不染。有的伟大极其琐碎,看不见摸不着,像尘埃停在墙角,但你若留意,恰好能看见一星半点。

没有割裂中外,没有一边倒的高呼,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文化传承。丁龙是个开端,也许他本不是多么独特的存在,与无数漂泊异国的华人一样朴素、矛盾、纠结、倔强。让人有点说不上来——这事到底终归归谁所有?

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学系还在,每天有来自各国的学生在那里读书。丁龙无名无姓,或许在另一个平凡的清晨,一个新人又会像他一样,以独到的方式,把属于自己的故事悄悄地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