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牵头搭建协作平台,盐碱地治理迈入新阶段

发布时间:2025-05-20 02:39  浏览量:1

5月18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协作网2025年工作启动会暨科技成果转化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部委领导,国内80余家产学研单位代表及五大盐碱区域代表共16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盐碱地治理新路径,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注入新动能。

会议现场

多方协同发力 共筑粮食安全防线

会议以“盐碱地综合利用新使命、新科技、新模式、新成效”为主题,旨在凝聚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加速盐碱地治理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相关专家、领导在致辞中强调,盐碱地治理是端牢“中国饭碗”的关键举措,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田见晖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田见晖在盐碱地综合治理工作分享中提出三大核心观点:一是强调依法依规推进开发,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强国规划中关于盐碱地治理的战略部署;二是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在继承学校盐碱地治理历史经验基础上,重点研发单项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通过土壤调理剂等创新产品实现治理规范化、高效化,并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的合规性;三是呼吁多方协同合作,主张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通过紧密交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并分享了校企联合推动养殖业技术革新的成功案例。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原主任李荣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原主任李荣在题为《中国盐碱地治理:政策演进与技术突破》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盐碱地治理需走系统化路径,其核心机理在于表层高效脱盐与减缓返盐。他通过分析国际国内案例,肯定了“重塑土壤、高效脱盐、疏堵结合、垦造良田”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增加耕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李荣提出,社会各界应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聚焦解决盐碱地综合利用和耕地保护中的“卡脖子”问题,通过科学规划、综合施策,推动盐碱地治理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总农艺师马常宝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总农艺师马常宝高度评价了中国农业大学在盐碱地开发治理领域的贡献,指出盐碱地作为重要土壤资源,对补充耕地后备资源、保护现有耕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大战略价值。他强调,我国盐碱地治理虽在理论和技术上取得突破,但仍面临区域统筹不足、水资源保障有限、技术融合深度不够等挑战。对此,他提出需强化顶层设计、多部门联动、技术攻关与集成应用,并完善监测评价体系,呼吁政产学研用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事业创新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科技处处长朱晓华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科技处处长朱晓华介绍,自然资源部正积极落实中央部署,系统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编制与技术研发,已初步形成系列技术规范与实施范式。他结合政策制定经验,阐释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的战略内涵,并以广东试点为例,介绍了该政策在地方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和巨大潜力。朱晓华强调,自然资源部将持续强化政策供给、技术创新与资金保障,为盐碱地综合开发提供全要素支撑,助力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局局长杨长军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局局长杨长军在发言中对黄三角农高区概况、成果、人才建设进行了简要介绍。他提到,农高区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紧密,多位专家参与核心工作团队组建,双方联合建设实验室。下一步,农高区将加强合作交流,发挥国家研究中心作用,打造盐碱地农业相关高地,为国家粮食安全等作贡献,并邀请领导专家到龙湖区考察。

专家论道献策 共绘治理新蓝图

会上,来自科研院所与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核心技术、治理模式与产业化路径展开深度交流,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框架。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系统阐述了我国盐碱地治理的战略价值与技术体系。他指出,我国盐碱土资源分布广泛,盐碱地治理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农业大学依托多学科优势,构建了“精准诊断—产品开发—方案制定—生态闭环”的治理模式,提出科学用水、耐盐作物选育等关键技术路径。团队首创“重塑土壤团粒结构”理念,研发出生物基改良材料,并在新疆、甘肃等缺水地区创新结合滴灌体系与种子包衣技术,形成节水增效技术体系。目前,该成果已在全国多地实现产业化转化,累计改良耕地超百万亩,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熊云武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熊云武致力于多尺度水盐过程与灌排调控技术研究。“从背景与需求来看,盐碱地问题突出,其开发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熊云武提到,该项研究聚焦多方面内容:在强蒸发条件下,探究土壤、水、盐相互作用机理;开展作物水盐胁迫监测诊断与节水控盐灌溉技术研究,以实现精准灌溉;研发农田暗管排水控盐技术与模式,改善土壤盐渍化状况。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石建初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石建初则聚焦基于目标效益的盐碱农田水肥盐一体化智能调控技术与系统展开研究。他介绍,团队已研发精准灌水控盐技术,并开展灌溉施肥时空优化,取得显著进展。石建初强调,智能灌溉施肥需实现数据采集简便、充分、可靠,决策过程简单、科学、智能,控制操作方便、稳定、耐用。展望未来,该技术有望进一步升级,为盐碱农田绿色高效生产提供更强大助力。

中国科学院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巨兆强

中国科学院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巨兆强介绍了盐碱地概况,以及我国盐碱地治理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土壤盐碱化是全球生态问题,最后就盐碱地特色农业方向进行了探讨。他提出,要依据盐碱区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按照“节水优先、生态循环、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思路,转变盐碱地改造观念,“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创新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技术和产业体系,打造盐碱地“适盐用盐”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推动盐碱区三生协调、三产融合、高质量绿色发展。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冯浩杰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冯浩杰围绕滨海盐碱地改良与产能提升技术研究作了报告。他首先阐述了此项研究的背景及重要意义,指出滨海盐碱地改良对农业发展等有着关键作用。随后介绍了相关研究工作:一是开展滨海盐碱地增碳培肥研究,致力于提升土壤肥力;二是推进滨海盐碱地氮素管理研究,优化氮素利用;三是探索控释钾在滨海盐碱地上的应用,旨在提高钾肥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为滨海盐碱地改良与产能提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六大基地授牌 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会上,盐碱地综合利用协作网2025年工作启动会成功举办。为发挥成员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在全国盐碱地地区转化,协作网正式授牌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阿克苏地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敦煌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松原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土默特左旗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应县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六大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这些基地治理经验丰富、成效显著,此次授牌标志着我国盐碱地治理正从技术攻关迈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盐碱地综合利用实验示范区授牌仪式。

甘肃省敦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殷春

协作网成员单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做好盐碱地治理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成效。甘肃省敦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殷春介绍了敦煌市盐碱地治理经验,包括农业耕作、物理修复、化学改良及监测等措施,并指出当前治理存在的问题。她强调,下一步将加强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和技术攻关,联合各方开展技术示范,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敦煌模式”。

中盐安徽红四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勇

中盐安徽红四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勇分享了公司在盐碱地治理领域的实践,通过成立土壤修复中心、联合专家研发技术、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已在多地实施治理工程并取得实效。他表示,未来公司将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迭代升级,探索公司化治理模式,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标杆,积极践行国企责任担当。

吉林沃野生态环境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洪德

吉林沃野生态环境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洪德称,自2015年与胡树文团队合作推广试点以来成果显著,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作为新农人,公司将持续扩大东北盐碱地治理规模,深化参与协作网工作,共促盐碱地治理创新发展。

山西顺宏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宋明

山西顺宏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宋明提到,在胡树文团队多年的支持下,当地水稻基地已经成为样板田。未来,他们计划将基地打造成国家样本,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据悉,盐碱地综合利用协作网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国内8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共同组建,致力于盐碱地治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示范。会上,胡教授介绍了协作网2025年重点工作,将深化跨区域合作,推动技术标准化与国际化,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盐碱地综合利用成果转化签约仪式。

会上,中国农业大学与美丽华夏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成果转化协议,重点推进相关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助力盐碱地变身“高产田”。

此次会议的召开,是落实农业强国战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盐碱地治理进入协同创新、规模应用的新阶段。未来,协作网将依托六大示范基地,加快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为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编制 | 炼 晨

审校 | 刘 颖

监制 | 陆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