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街的回忆——一条即将消失的南市区老马路
发布时间:2025-07-09 06:24 浏览量:1
#分享城市新鲜事#前几天写了一篇“上海哪一个区才算正宗的上海人?”的微头条,一位资深老上海特意在该微头条后面点评谈了梅家街的来历,他的点评使我对老上海的认识又加深了一些,因为在梅家街住了很长时间,对梅家街的老宅有深厚的感情,故特意在网上查询了相关梅家街的历史知识,现在特意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上海老马路梅家街的回忆。
未拆迁时南市区梅家街的原貌
未拆迁时,梅家街的原貌
梅家街是上海原南市区的一条普通弄堂小马路,就像我们人起名字一样,每一条马路也都有它的来历和故事,据百度不靠谱查证,梅家街是上海市南市区内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该路名与宋代名臣梅尧臣有一定的渊源。梅尧臣字圣俞,别称宛陵先生,他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
相传梅尧臣早年随其叔父定居青浦县的青龙镇,其身后有一房子孙迁居至“梅家弄”定居,该地名自北宋起沿用至今,是上海可考的最早以姓氏命名的地方之一。
梅家街是一条狭长的小马路,以前是弹格路,后来马路翻修成柏油马路。梅家街一头通向乔家路小南门,另一头通向四牌楼路城隍庙,这条马路狭小但四通八达,通过各条小弄堂,可以很方便的到达蓬莱路、大东门、小东门、小南门、城隍庙等南市区的热闹地段。梅家街房子一般以砖木结构的二层楼为主,有些破旧,但是交通很方便,买菜什么的也挺方便,有乔家路菜场,凝和路菜场,附近还散落着一些幼儿园,小学,中学,所以居住在梅家街生活也很便利。
老地图红圈处的中心就是梅家街
还记得梅家街上有一家小烟杂店,我们都称他为矮平房矮,主要销售各种烟酒调味品零食,记得那时候可以到矮平房去买几根香烟,他的香烟是可以整包分拆售卖的。
梅家街上的矮平房烟子店
矮平房不远处着一条街叫天灯弄,天灯弄和梅家街一样,也都是狭长的,但是天灯弄77号里隐藏着一个有名的建筑“书隐楼”,这个书隐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上海市境内现存的清乾隆年间建筑群,也是明清时期江南三大藏书楼。因为书隐楼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现在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了。书隐楼主人是郭氏家族是,当时在处理书隐楼的时候,经调查发现产权涉及郭俊纶六兄弟及其后代共达21位继承人,且多数长期旅居海外。在2019年乔家路地块旧改启动后,经协商,郭家全体同意将产权移交政府,2021年3月完成征收协议签订,产权收归国有。
在梅家街附近的小南门,还有一个救火会,以前是个消防队,后来消防队搬走了,该区域就成了一个居民去,但是原先的那个消防队使用的了望塔还在。
这座了望塔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作用是火警嘹望和钟声报警,所以也有称它为钟楼的。1907年,上海老城厢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等人倡议成立“上海救火联合会”,上海知县李超琼拨出小南门内旧粮仓废址2.5亩,用于建救火联合会总部,救火联合会在在1910建造了了望塔,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物。
这座钟楼与辛亥革命上海起义也有一定的关系。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陈其美等决定在上海响应起义,约定在11月3日以小南门救火联合会钟楼钟声为信号,举行起义活动。
梅家家附近的优秀历史建筑物很多,在大南门处,有一个邮政局,我们习惯称它为电报大楼,这个电报大楼于1920年建造,现在也成为了一个优秀历史建筑物。
在乔家路上还有一幢楼,是爱因斯坦于民国时期逗留上海期间居住的,这层楼现在也处于拆迁范围,不知道他会不会保存下来。上次我在爱因斯坦居住过的那幢楼也拍摄过照片,可惜现在找不到了,哪天有空,还要去看一看,逛一逛,毕竟梅家街、乔家路留有生命中的一段记忆。
下面两张照片,其中一张是住在梅家街时的邻居阿姨夫妇。
这棵银杏树在小南门、乔家路口,当时这棵树真的很可怜,就露出一个枝头,它的身子被居民的建筑包围着,也就是说,这棵树的树干被砌在居民住宅内,直到居民动迁后,这棵树才树露出全貌,现在这棵树也作为古树,对围墙围起来保护着。
有在这里居住过的人,知道这棵树吗?
梅家街周边这一圈,是正宗老上海的代表,其中隐藏着许多传说和故事,火腿弄、面筋弄、药局弄、天灯弄等等,每一条弄堂都是一部无声有型的历史。
都是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在梅家街周边这一圈,可以完美的展现出上海弄堂的历史风貌,更可以展现出真实的上海是什么样的,居住在这一圈的居民,也是真正的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