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山故事 | 抱冰堂与张之洞

发布时间:2025-05-20 07:04  浏览量:1

蛇山,在武汉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是江城武汉的“古城之根”,藏着半部武昌史。从三国时期的江夏山,到如今的蛇山,它历经岁月变迁,见证了无数的历史风云。黄鹤楼岳飞亭、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等众多人文胜迹在此汇聚,每一处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崔颢、李白、孟浩然等文人墨客也曾在此留下传世诗篇,为蛇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值此蛇年之际,“阅读武汉”特别开辟“蛇山故事”栏目,邀您一同探寻那些与蛇山相关的传奇往事,带您领略它的自然之美与人文魅力。

抱冰堂位于蛇山中部南麓,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台基石砌;面宽5间,进深3间;九脊四坡顶;四周檐下环以外廊,梁檩门窗雕以各种禽兽花卉图案;为单层正檐歇山式穿斗镂花建筑,古朴简约,造型优美,结构精巧。1907年8月10日,张之洞离鄂进京升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当年其门生故吏和军界各营将佐筹资兴建此堂,因张之洞晚年自号“抱冰老人”,故名抱冰堂,是专为张之洞建的生祠。

抱冰堂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凡为地方造福的官员,人们决不会忘记他,当他离任时,百姓为他立生祠,活着时就享受他人的崇拜,这是最高的荣誉了。张之洞就是这样一个好官。张之洞好在哪里?《新闻报》评:“若与历代贤臣相比,张之洞不愧为诤臣、能臣、良臣。”张之洞23岁那年参加会试,因族兄张之万为同考官,循例回避;第二年应恩科会试,又因同样原因没考成。同治二年(1863年)他会考中探花,入翰林院,授七品编修,从此步入仕途。之后,张之洞历任湖广学政、四川学政、内阁学士、山西巡抚等职,光绪十五年(1889 年)出任湖广总督。一种说法是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堪称国之栋梁。张之洞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入阁拜相,前后近20年时间在武昌推行洋务新政,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

光绪十五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大力开展以练兵、兴学、办厂为三大端的湖北洋务新政,尤以练兵为第一要务。他向朝廷奏请将南京自强军中已经练成的原江南护军前营500人调至湖北,获准后,即以这500人为班底,分成前后两营,以张彪、岳嗣仪为两营管带官,德国将领贝伦司多尔夫为总教习,参用德国军制,募勇补足两营额数,编成湖北护军,计有弁勇1000人,马百余匹,委吴殿英以都司衔监操官,组训新军,湖北新军由此发端。

张之洞又将原武恺军、武防军、武建军等正式改编为湖北常备军左、右两翼,1904年两翼改为二镇(相当于师),分由张彪、黎元洪任统领,有官兵12959人。从1895年到1906年,湖北先后开办了武备学堂、武高等学堂、陆军测绘学堂等军事学堂和许多训练班,培养了近5000名军事人才,安置在新军各级岗位上。《清史稿》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确定新军编制,规划全国陆军36镇,分湖北两镇指标:第8镇和第11镇。当时第11镇尚未练成,实有陆军第8镇和暂编第21混成协(相当于旅)。第8镇有士兵10502人,军官702人;第21混成协有士兵4612人,军官288人,全军官兵合计16104人。

清末湖北新军

张之洞把文化素质作为募兵的一项重要条件,1898年工程队扩充为工程营时,规定“专选二十岁以下兼能识字者方准收入”。1902年,“入营之兵必须有一半识字”列为《湖北练兵要义》第一条。新军招收了大批秀才入营,同时重视士兵入营后的教育。1902年,张之洞在新军各旗、营分设大、小讲堂,辟设阅报室,创设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于士兵中考选文理通顺者,“昼则来堂讲求学科,夜则归营”,更番培训,从而使士兵文化程度大幅提升。

湖北新军将领多选自武备学堂学生,士兵大部分系新招募,新兵相对质朴,将领则较开明,这样的军队易为革命党人所争取。再加上共进会与文学社奉行“抬营主义”,以湖北新军为重点发展对象,其策略是派遣革命党人打入新军,或利用新军中的骨干做策反工作,争取一个队、一个营、一个标成建制地转化,加入革命队伍,实现整体“抬营”。1903年武昌花园山聚会时,吴禄贞最先提出“抬营主义”,而真正实施“抬营”者是湖北共进会和文学社等革命组织。至辛亥首义前夕,湖北新军直接加入共进会与文学社的已达两千多人,受其影响的有四千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以邓玉麟为代表的武昌革命党人,通过宣传发动,基本掌握了湖北新军基层部队,使之转变为革命武装。共进会的力量在工程第八营和炮兵第八标中最强,两支部队在首义之夜成建制参加起义,分别打响首义第一枪和第一炮。邓玉麟担负炮八标的联络工作,全标共有一千多名官兵参加首义夜之战,起义人数最多,火力最强,被认为是“党人实行抬营主义的成功范例”,湖北新军成为推翻清王朝的首义之师绝非偶然。湖北新军由张之洞亲手创建,故孙中山先生评价张之洞是不言革命的革命家。

民国时期的抱冰堂

抱冰堂东边不远处建有一瞭望亭,站在亭上向南俯瞰,左旗右旗尽收眼底,据说此亭就是当年专为外国教官而建的。抱冰堂的西边不远处有一栋平房,现在标识是“卢立群旧居”,据卢立群之孙卢纲先生考证,这儿曾是当年湖北新军军官俱乐部。了解到这些背景之后,才明白抱冰堂建于此再恰当不过了。抱冰堂曾于1953年进行过修葺。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再次维修,后辟为文化活动场所,不定期举办书法、绘画、摄影展览。现为张之洞纪念馆,里面有《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展览。现在的门额“抱冰堂”三字,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天瑜先生所书。

内容简介:蛇山又名黄鹄山,位于武昌古城之中心,西起长江边,与龟山隔江相守,形成龟蛇锁大江之天然门户,东抵大东门外双峰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现今是武昌著名的风景名胜,也是武昌的地标之一。三国孙权始筑夏口城于此,千百年来蛇山上名胜古迹甚多。本书搜集了历史上许多名人在蛇山留下的故事,分为蛇山与武昌古城、黄鹤楼故事、寺庙宫观、名人印迹、近代建筑等5篇,共40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蛇山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迷人的魅力。

作者简介:昌庆旭,男,1954年生,武汉市武昌区人,祖籍湖北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湖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业余时间从事家谱研究和武昌城墙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