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收到张学良90岁寿宴请柬,于凤至老泪纵横,坚持要见一面
发布时间:2025-07-07 12:53 浏览量:1
张学良和于凤至,两个名字并排放在一起的时候,有些人下意识联想到大东北的铁血江山,民国乱局,还有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风流故事。可他们的生活本身,不像小说,也不算一张壮观巨幕,更多是零零碎碎、不停变数的日子。站在局外人立场再去回望,这桩婚姻的开头——到底算不算天作之合,细想有点难讲。
吉林,这边1897年刚入夏,一位女孩降生了,家里图个好彩头,给她起名叫凤至,寓意是“吉祥到来”,其实翻来覆去不过就是父母喜欢罢了。单名,其实没多少讲究;听起来温和,细看未必有多少深意。到头来,名字只是随手涂鸦,倒也不必刻意追究出点什么神秘密码。
过了四年,辽宁某个地方,张作霖家族又添子嗣。家里老人给这个男孩取了个“学良”,说是盼望孩子有出息。其实摆在眼前的是,能读书能衣食无忧的家庭,在当时东北已经算不错。换句话说,起点决定了他们后来很大一部分走向。想想有意思,大家都信命,但也都不相信命能左右一切。
于凤至成长这事,其实很受父母出奇的开明影响。父亲不像周围那些只在意女儿是否温顺早婚的家长,相反,一门心思地让女儿受教育,考学、进学堂,每一步都掏心掏肺。她性格并不张扬,学习成绩总归漂亮。周围求亲的,无数,家里倒也没有仓促答应谁。父亲一心要给女儿选个“门当户对”,摆明了是下了一盘大棋。未免太老套?
张学良小时,父亲张作霖领着他东奔西走。小孩子被丢进讲武堂、混在军事训练里,不服输、常犯点小错,却胆子大、开窍。作为将领之子,注定少年成名。遇事沉着,亏是没毛病。可有些事注定靠天意,比如感情。到底真心喜欢过谁,说出来都容易,做起来太难。
两家交好,靠的是利益交错和身份地位,抓手来自共同的地缘关系。粮栈变成话事场,娃娃亲的事就这么成了。没有多少两情相悦的心照不宣,成亲更多是父辈打算盘。大人们说八字相合,听来热闹,骨子里还不是现实考量,不谈浪漫,连尊重都谈不上几分。后来的发展,谁看得出?
结婚那年,场面体面。张学良长相周正,举止不俗;于凤至风度安静。结婚没多久,他身边的事越来越大,家里那套温馨,逐步让位给权力博弈和江山沉浮。张作霖遇刺之后,张学良顺理成章成了当家人,从此泥沙俱下。女人多,风评、八卦,赵一荻出现时,剧情彻底翻篇。赵小姐苦苦等待,怎么看都不太公平。
那个年代,原配、情妇,分得清吗?赵一荻如果是“大姑娘”,什么也不是。长期来看,她对张家的付出未尝不是一种选择。但在西安事变之前,于凤至的坚守绝不亚于赵一荻。事实好像是,两人从未针锋相对,却永远无法握手言和。战乱压顶,情感如何分辨清楚?
直到西安事变,张学良选择冒险,把蒋介石请进了囚笼。外界评价难辨对错,是民族大局?是个人雄心?没人能说清。结局尴尬——张学良被软禁,而于凤至,不假思索地从异国飞回。她出国本是为子女教育,转回头还要自顾不暇地照应丈夫。看似无怨,谁能全信?
四年软禁期间,于凤至几乎寸步不离。她照顾衣食,甚至为张学良的生活细节事事操劳。在一个没什么话语权的女性处境下,维系一段夫妻关系,说到底是靠忍耐。想追问她是否从未动过离心,显得自作多情。受尽苦,谁都咬牙不说,内心熬得多不容易,外人不晓得。
意外总是紧随生活尾巴。患癌、赴美、独闯生活——这个剧情拉进现代人眼前,好像常见,但到了她身上,压力和孤独不言而喻。什么都得靠自己。华人女性在海外要靠两只手立足,尤其面对满满的医疗账单和两个孩子的生活费。于凤至一边打零工,一边与家乡联系不断。那些信,可能偶尔会被搁置太久,实际上也没人真会回她。
装修美国别墅成东北模样——也离奇,其实就是一种寄托。她融不进环境,也不想彻底切断过往。但那会张学良被钉在历史舞台边上,连张信纸也挤不出来。旧情能撑多久?
后来,《忏悔录》成为舆论漩涡,于凤至卷进国际风口浪尖。她不再是局内温顺贤妻,更像一位冷静防守者。无数次上媒体,阐明丈夫立场,摆平外间非议,这可不是小情小爱能支撑。表面安静,心底却是坚韧。她挺身而出,终归劝不住流言,别说外人能懂她的苦心。
蒋介石父子影响之下,张学良写了离婚信,那个瞬间,说是心狠倒也不准确,也许只是走投无路。于凤至对此选择原谅,这种说与不说之间的沉默细思极为扎心。他们像是被大时代下的潮水推着走,一个签字,所有仪式感一刻清零。
赵一荻才有了名分,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一局,到底是胜利,还是另一种坚持的妥协?其实,张学良一面愧疚于凤至,一面亦未必真能全心全意投入新生活。于凤至嘴里说谅解,谁知道是不是权宜之计。换句话说,前后讲法打架,心理上谁也没真正服气。
快到张学良九十寿辰的时候,他寄去请帖,但身在异国的于凤至已经卧床不起。看见请帖的女人,大抵只剩伤心。说“必须见上一面”,但尝试了几次都没成。她在美国孤独离世,这时候连张学良都好像变得冷淡,或者根本不想再触及这段往事。究竟真情还是避重就轻,谁说得准?
到了张学良晚年,他反复述说与赵一荻共处的岁月有多温暖,却极少念及于凤至。外人看,冷漠得很,也许他不愿自责。有人会奇怪,同床异梦半辈子,走到最后依旧陌路。他们当年的浓情蜜意,会不会其实早就消解在权力和历史的洪流中?又或者,张学良夜深人静时,梦到的始终是那个聪慧坚毅的女人,只是再没勇气说出心底话。真遗憾,也许也不算最坏的结局。
我个人常常觉得,于凤至表面是大度,实则太纵容。张学良折腾一生,潇洒过,内疚也应该有。可真要追问起来,各执一词,总归没道理。这段婚姻、这段感情,从来不是简单的黑白对错。
不同阶段,不同结论。于凤至有人惜她太苦,也有人说不必太苛责张学良。可从头到尾,命运像是一场随机抽签。乱世让人身不由己,家国情感搅成一团浆糊。矛盾的是,我一边觉得于凤至太过保守,但换了角度,又觉得她对家庭的承担超乎寻常坚韧。
话说回来,爱情这种事谁能一口咬定哪一方才是胜者?张学良选择权力,有人称他果断,但其实或许只是怯懦。于凤至说理解,其实可能满肚子怨愤。真相到底是什么样,没人想细深究,每个人也许都各取所需吧。
其实故事发展不外如此。那种说“爱与不爱界限分明”的人,站得太高,离生活很远。现实版张于之间,时时处处都在误会和等待里消磨。你要说他们彼此成全,或都抱憾离场,怎么下结论都显得太草率。一切好像又回到最初:谁也不是赢家,谁又输得彻底?
琐碎日常,大风大浪合起来,不过就是数不完的委屈。人的一生拆到每一天,不过几场不舍和心酸。如果张学良、于凤至真有来世,大概不会选同样的路吧?但关于婚姻、家庭、情义这些东西,谁又能轻松回答清自己的立场——纠缠半生,结局一地鸡毛,谁最放不下,到底又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