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卫保险:股市进击者

发布时间:2025-07-08 18:46  浏览量:1

|俞燕

|吴戈

出品 |喻观财经

IPO这事挺有讲究,从股票代码、发行价到上市首日的选择,都有门道。

比如,股票代码常用6、8、9。开盘首日,得选黄道吉日。

2025年7月7日巳时,吉时,宜开市、求财、交易。

于是,富卫集团有限公司 (FWD Group Holdings Limited,下称“富卫”,1828.HK)在这一天上市了。股票代码是“1828”,发行价定在38港元,“要发”的愿望昭然若揭。

开市锣敲响之后,富卫以38港元开盘,与发行价齐平。虽然开盘后一度破发,不过最终收于38.4港元,微涨1.05%,保住了首日上市的颜面。

至此,三年内四度递交IPO申请后,富卫终于圆梦,登上了香港资本市场。

富卫成为继2022年12月9日阳光保险集团(6963.HK)之后,香港资本市场出现的又一只保险股。这也是59岁的“小超人”李泽楷(Richard Li)继盈利保险(现为周大富人寿)之后经手的第二只保险股,亦成为其旗下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2025年以来,香港资本市场开始复苏,交投活跃,新股发行呈井喷之势。截至6月末,有240家企业(主板231家、GEM9家)在港交所递表,IPO项目完成40宗,募资总额达1067.13亿港元,同比激增688.54%,一举超越2024年全年募资规模。

对于富卫来说,此时上市无疑赶上了不错的窗口期,半年多之前,富卫集团主席马时亨还曾坦言,富卫彼时未能成功上市,是由于“个市太残,唔想贱卖”。

如今富卫发行价定为38港元,远超香港市场寿险“头牌”友邦保险(1299.HK)19.68港元,仅次于当年以“互联网保险第一股”名头上市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下称“众安保险”,6060.HK)59.70港元的发行价,显然不属于“贱卖”了。

李泽楷在短短的13年间,通过并购和整合,迅速构建起这家寿险公司,“泛亚”成为其重要标签。从盈利情况来看,2019年以来,富卫仅有2021年和2024年两个年度实现盈利,保费规模在港澳寿险市场仅占3.6%。

一系列“吉数”,能否支撑起富卫的资本故事的后续剧情?

富卫的上市之路,可谓既曲折又迅速。

曲折是指四年内五度递表,其中在美国纽交所递表后又撤回,在港交所递表四次、撤回三次。

早在2021年2月,富卫就在谋划上市,不过彼时上市的具体模式还未确定。据彼时媒体报道,富卫计划在新加坡上市或与美国上市的SPAC进行合并,以维持双重股份架构,同时也考虑是否在香港上市。

2021年9月23日,富卫向美国纽交所首次递交招股书,拟募资约20亿-30亿美元,这是其首次正式释放IPO的信号。

这一年3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告称,根据刚刚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最终修正案规定,外国发行人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将被摘牌退市。

同年6月22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加速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中概股面临最严监管环境。

2021年12月3日,美国证监会公布《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实施规则,相关政策即将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

17天后(2021年12月20日),富卫撤回赴美上市的申请,表示公司正考虑其他融资途径。

其后,富卫将上市地点转向香港。

2022年2月28日,富卫正式向港交所递交申请表。彼时市场有消息称,富卫拟集资约20亿美元,有望在五六月份挂牌。

2022年,虽然受到美联储缩表及加息、以及俄乌冲突的影响,香港市场估值和流动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过随着中概股回流香港二次上市,市场整体表现仍被投资界认为审慎乐观。

不过,富卫的IPO之路并未因此顺遂,而是在2022年9月13日第二次向港交所递表。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阳光保险集团登陆港交所要顺利得多。2022年4月19日递交上市申请,七个月后(2022年11月21日)便顺利通过联交所聆讯,2022年12月9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继2017年9月28日众安保险上市之后,又一家登陆港交所的内地保险公司。

2023年3月13日,富卫第三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不过,六个多月后,据媒体报道,富卫短期内不会再次交表,而是会合适的时机重启IPO计划。

这一年12月,富卫集团主席马时亨对外表示,“近年本港新股市场吹淡风,市况并不理想之际,亦都不希望贱卖”。

2024年初,由于上市之路不顺,市场甚至一度传出消息,李泽楷可能将以100亿美元(估值出售所持富卫的股权。盈科集团迅速对外回应称,李泽楷将继续维持对富卫的控股权,并对富卫“长期发展持有坚定信心”。

2024年6月,市场传出富卫重启港股IPO的消息。不过富卫方面对外表示,目前暂未有效的上市申请,亦未做出重新申请决定,将继续密切关注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状况。

富卫集团主席马时亨对外表示,由于“个市太残,唔想贱卖”,如果2024年恒生指数达到三万点,估值改善,资金重来,可能会再次考虑上市时机。

2024年11月,马时亨出席“香港财经论坛2023”时表示,当年香港只有61家新股上市,募资按年减少19%,希望港交所简化上市程序。

2024年11月,中国证监会高层在港交所互联互通十周年高峰论坛时表示,将继续优化完善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健全境外上市监管协调机制,加强两地监管合作,共同维护两地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2025年,港交所迎来成立25周年,H股“全流通”制度也在这一年全面推行。

进入2025年以来,在资本市场新政东风劲吹之下,2025年香港资本市场迅速复苏,IPO融资额重回全球第一。

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中,富卫在5月19日第四次向港交所递表。

这一次,富卫终于顺利打开了通往IPO的大门:6月16日,富卫通过聆讯。

6月26日,富卫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于26日至7月2日进行全球发售,发行9134.21万股股份,其中,香港发售占10%,国际发售占90%,并附带15%的超额配股权。发行价定为38港元,集资净额29.53亿港元。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担任联席保荐人,汇丰为财务顾问。

根据公开消息,富卫引入了两家基石投资者,一家是阿布扎比穆巴达拉投资公司(Mubadala Capital)旗下的MC Management 10 RSC,另一家则是日本寿险公司T&D(8795.JP)旗下T&D United Capital(TDUC),两者分别出资1.5亿美元和1亿美元,合计认购5131.57万股(股比56.2%)。

6月30日,富卫在香港公开招股。根据招股结果,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37.13倍认购,录得20.3亿港元孖展,较初始集资额3.47亿港元超购近5倍。按回补机制,公开发售股份已增至2740.27万股,占发售总数30%。国际发售获2.32倍认购。

7月4日,富卫暗盘市场交易,盘中一度下跌6.6%。

三天后,7月7日,李泽楷终于实现了富卫上市之梦。从最后一次递表到完成上市,仅用了一个多月。

从上市首日的股价表现来看,富卫能否站稳发行价,走出一条不断上行的K线图,还有待观察。

毕竟,从近年来香港市场上的保险股来看,在上市之初都曾努力维持股价。

友邦保险上市十年后,在2021年1月29日一度达到106.434港元/股的历史高点。不过近年来由于资本市场低迷,不断回购已成为其维持股价的常规操作。

收购扩张术

江湖人称“小超人”的李泽楷,自创业以来,一直以收购见长,其版图亦由收购构建而成,其身家的飞升亦源自股市的“造富效应”。

1994年5月,李泽楷通过收购新加坡上市公司海裕亚洲,实现借壳上市,将其更名为盈科亚洲拓展。

1999年5月,盈科拓展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信佳集团有限公司(1186.HK),实现在香港借壳上市,把“数码港”注入其中,得信佳随后更名为“盈科数码动力”。

1999年12月23日,盈科数字动力的股价报15.6港元,市值一日之内急增379亿港元,打破港股有史以来一只股票单日成交额的最高纪录。李泽楷的身价暴涨100亿港元,一举跃升香港第四大富豪。

不过股市里没有永远的赢者。2000年底至2001年初,受网络泡沫的冲击,电讯盈科股价一路下跌,两年间市值蒸发5600亿港元,李泽楷亦由此背负巨额外债,初尝股市的残酷。这又是后话了。

在李泽楷打造的盈科版图上,曾有过两家保险公司,一家是盈科保险(即现在的周大福人寿),另一家便是富卫。

1994年,曾任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的袁天凡,将以前收购的海裕集团以及中国粮油海外共同持有的海裕亚洲的控股性股权,一并转手卖给李泽楷的盈科拓展。李泽楷由此拿到这一资产包里的鹏利保险

1996年,鹏利保险更名为盈科保险,被纳入李泽楷的盈科版图,并在1999年7月被推入港交所(0065.HK)。

2007年,在袁天凡的操盘下,李泽楷将所持盈科保险50.48%股权,以35.26亿港元出售给比利时富通保险集团,比当年收购时溢价近六成。

盈科保险随后退市,并更名为富通保险(亚洲)有限公司。2019年11月,郑氏家族旗下的新世界发展和新创建以215亿港元收购富通保险,2024年将其更名为周大福人寿。

出售盈科保险,并不代表李泽楷对保险公司不再感兴趣。他很快有了新的收购标的。

2012年,荷兰国际集团(ING)宣布出售旗下亚洲的人寿保险业务。与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宏利金融、友邦保险等众多国际巨头角逐后,盈科拓展集团在同年10月宣布,以21.4亿美元收购ING在香港、澳门和泰国的保险业务,成立独立的“富卫”品牌。

这便是如今富卫的由来。

彼时,李泽楷自认再次踏足保险业十分幸运,因为“不是很多机会能有第二次”。

2013年2月,正式完成收购后,富卫在报纸上打出这样一则广告——“今天,我们将保险业推向一个新的方向”。

泛亚”,成为富卫的发展新方向。在弹丸之地港澳,寿险市场被友邦、保诚、安盛等老牌国际保险巨头瓜分。即使发展到现在,富卫的市场份额仅有3.6%。

2014年9月,富卫拿到菲律宾获得近10年来首张寿险牌照,进入菲律宾市场,也由此开启了海外扩张之路。次年,进入印度尼西亚市场,2016年4月以复合牌照进入新加坡市场,并借助全资收购新加坡大东方人寿的越南分公司,进入越南市场,同年收购AIG旗下富士生命保险公司,进入日本市场。

用了十年时间,富卫已打入十个东南亚市场。从市场表现来说,富卫的泛亚策略显然是有效的,尤其是在泰国市场。数据显示,其在泰国的份额高达17.7%,位居友邦(23.3%)之后。

有市场人士分析,富卫的泛亚战略,其实就是想借此分享东南亚尚存的人口红利。

高杠杆收购本身就是双刃剑。在迅速扩大版图的同时,也让富卫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一如其招股书所言:“我们过往一直依赖债务为营运资金、收购融资及其他资金需求提供资金。根据我们的债务协议条款,我们未来可能会承担更多债务。我们的债务水平可能对股份持有人产生重大影响,并对我们的业务及未来营运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有投资人士指出,并购通常会带来高商誉,但很难带来业绩的持续性。一旦收购的公司业绩未达预期,将会产生商誉减值,从而影响当期利润。富卫招股书亦表示,其商誉高达15亿美元,在净资产中的占比高达18%。一旦出现减值,对利润的影响不容小觑。

在市场路线上主打“泛亚”,在渠道建设上,富卫虽然走多渠道并行路线,但占主导的仍是银保渠道。其招股书显示,2024年,其银保渠道贡献的新业务价值占比近半(46.6%),其次是经纪/独立理财顾问(31.8%),代理人渠道仅为15.2%。

代理人渠道一向被视为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香港寿险市场“头雁”友邦保险,便一直以其强大的代理人队伍和营销制度著称。与之相比,富卫保险的代理人渠道无疑是短板。

在商业模式上,富卫走科技驱动之路。

早在2017年1月,富卫便在新闻发布会透露,富卫香港计划于未来五年投资约5亿港元发展保险科技(InsurTech),专注于三大范畴,包括移动服务、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

2021年7月,富卫在香港首创推出即时理赔支付服务,并升级推出了“网上保险平台”。次年10月,又推出“AI寻保”,创办了技术学院等。

2025年3月5日,香港第七家开业的虚拟银行PAO Bank(前身是平安壹账通银行(香港))获得保险代理机构牌照后,便与富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之在保险领域开展合作,为其客户提供富卫的保险产品。

在数字化时代,富卫其将技术置于公司的核心地位,其技术战略同时是其业务战略,被富卫视为其最大的特色所在。

近年来,包括内地保险公司在内的诸上市险企,纷纷打上“保险+科技” 标签,其中一些保险公司希冀以此来提升公司的估值和股价。

对于港股投资者来说,富卫的科技含量,能否加持其股价呢?

求索入内地

早年在盈科保险时期,袁天凡曾对媒体表示:香港市场容量有限,“公司将来的发展一定要突破到内地的市场,才会有空间。”

彼时,李泽楷对通过盈科保险进军内地市场寄予厚望。2004年11月,盈科保险与海南航空旗下财务公司向原保监会递交申请,拟筹建合资寿险公司。

不过,由于盈科保险彼时的总资产和连续经营历史,远未达到中国“入世”规定的“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保险公司最少具有30年以上的连续经营历史和总资产不低于50亿美元”的,盈科保险的合资梦碎,2005年8月,撤回了合资申请,转而寻求另一条路径。

第二年6月,盈科保险又宣布,拟通过全资子公司Noblenew,认购Praise Idea发行的5.08亿港元可转换股票据,用来收购武汉武新实业公司(后更名为武汉裕福实业公司,持股13.25%)和北京丰利投资公司(8.84%)合计所持的生命人寿(即现在的富德生命人寿)22.09%股权。

不过,盈科保险依然未能如愿。半年后(2006年2月28日),盈科保险发布公告称,已决定终止以可转换股票据形式间接入股生命人寿的事宜。

倒是李泽楷的父亲,通过投资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即现在的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和中国人寿股份公司H股的方式,与这两家中字头保险公司建立了股权的联系。

拥有了富卫后,李泽楷又把进军内地市场的希望寄托到它的身上。2014年7月,富卫成立上海代表处,表示正寻找合资伙伴申请合资寿险牌照,以期涉足内地保险市场。

真正的机会,来自2017年以来的新一轮金融开放的政策东风。

2018年5月13日,上海市金融办负责人介绍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先行先试情况时透露,富卫已向原银保监会提交了筹建富卫人寿保险公司的申请材料。

在这家申筹的合资公司中,富卫持股51%,新华保险原董事长康典拟任董事长。这一年,富卫还引入熟悉内地保险市场、曾任平安人寿总经理的柳志坚,出任富卫大中华区常务董事兼香港、澳门行政总裁。

当年末,李泽楷亲自带队,拜访了原银保监会,沟通了富卫人寿在内地申请合资牌照进程。

2019年10月16日,修订后的《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发布,删除了“入世”时规定的“五三二”中的“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和“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两个月后发布的《关于明确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时点的通知》,则进而取消了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比例限制,即外资寿险公司可以采用全资子公司的方式。分改子之后的友邦人寿,便是外资独资的形式。

2024年9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十条”3.0)提出,要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优质境外保险机构来华设立法人机构及分支机构。

2025年2月26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香港、澳门金融机构入股保险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25年3月1日起,香港、澳门金融机构入股境内保险公司不再执行“最近一年末总资产不低于二十亿美元”的规定。

至此,外资进入内地保险市场的门槛几乎已全部清除。

自从新一轮金融开放以来,已有多家外资保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外资控股公司等多种形态的保险机构拿到筹建路条,其中多家已正式开张。

然而,自提交申请以来,已过去了六年多,富卫依然徘徊在通往北上之路的门外。

2024年2月,盈科拓展集团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专访时表示,公司坚定相信中国经济的韧劲和潜力,盈科拓展和富卫保险都非常看好整个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保险市场。“作为一家总部在香港、扎根在大湾区的企业,富卫保险也在积极争取进入内地市场。”

富卫在招股书中亦表示,将继续在中国内地等地探索拓展机会,并直言“大湾区具备巨大潜力,而且我们相信我们处于有利位置来发掘可接触的客户群,这对于我们的香港业务而言是一个宝贵机会。”

对于北上的路径,富卫已不仅仅获得完整的寿险牌照,在中国内地接触分销渠道以及在出现商机时进行选择性的投资或收购,亦成为其中的选项。

事实上,富卫香港目前已与新风天域集团旗下的广州和睦家医院、深圳新风和睦家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为富卫的客户增设了大湾区跨境医疗服务等。

富卫完成上市,李泽楷实现了一个多年梦想。至于另一个夙愿——拿到进入内地的寿险牌照,现在似乎仍是一个未知数。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