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号外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08 11:13 浏览量:4
作者:李恒
最近,两份80年前记录日本投降进程的报纸“号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环球时报》视频截图
一份是5月的莫斯科红场阅兵彩排现场被留学生高举的《新华日报》“号外”,另一份是6月的国际档案日当天在浙江省档案馆现场推介的《东南日报》“号外”。
两份“号外”报道的都是1945年8月10日晚传出的日本政府请求投降的特大新闻。
什么是“号外”?
事实上,那份《新华日报》是真正的号外,而那份《东南日报》则是第二天(1945年8月11日)发行的日常版。
报眉上清晰可见出版日期是1945年8月11日
而且,浙江省档案馆收藏的那份《东南日报》并不是在当时的浙江临时省会云和出版的,而是在福建南平出版的。
根据《辞海》(第七版),号外是指“报社为抢先报道特别重大的最新消息,在固定出版周期之外临时编印发行的单张报纸”,“不属原有编号序列,故名”。
简单来说,就是为迅速报道重大新闻或突发事件而在常规出报时间外特别增发的报纸。
号外纷飞之夜
1945年8月10日晚,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难忘的不眠之夜,可能也是中国报刊史上号外面世最多的一夜。
国民政府中央通讯社(中央社)有报道形容,重庆“各报所出号外,到处纷飞”,有的号外甚至免费发放——“报童作其生平第一次之义务分送”。
号外纷飞的当然不只是重庆。前面提到的南平《东南日报》在第二天的版面同样记录着,那天晚上该报先是在业务部门前张贴出手工号外,“随后”“立即刊发号外报”。
1947年联华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中也有相关情节。
除了号外,那个夜晚同样让亲历者永生难忘的是——狂欢。
“狂欢”也成了报纸上的高频词。以下列举的仅仅是其中几例标题:
我国各地 闻讯狂欢
渝军民欢腾若狂
市民闻敌请降后 欢欣若狂
佳讯传来屯(溪)市狂欢
疯狂了永嘉
1945年8月14日延安《解放日报》
1945年8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
著名诗人艾青的《人民的狂欢节》、萧三的《延安狂欢夜》,都是在这一夜创作的。
日本“有条件乞降”背后
需要明确的是,这天的日本还只是请求投降(用古代汉语来说叫“乞降”),而且并不愿意实行美、中、英三国首脑在这一年7月26日发表的《波茨坦公告》(亦称《波茨坦宣言》)中所要求的“无条件投降”。
这条重大新闻是日本外务省通过同盟社广播出去的,被位于旧金山的美方电台接收后很快在同盟国间传播开来。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在晚上七八点左右(确切时间难以考证)收到了这一信息。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反复向听众播报。
8月9日白天,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成员不包括日皇)和内阁先后开会,讨论是战是降问题。主战派坚持附加4个条件才能投降,而主和派认为只适合提出其中的1条——保留天皇统治。两派人马争执不下。深夜时分,日本首相铃木不得不请出日皇裕仁作“圣断”。在8月10日凌晨2时结束的御前会议上,日皇接受了主和派的主张。
同日上午7时,日本外务省将以“不损害天皇陛下为至高统治者皇权”为前提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照会文本发往驻瑞士和驻瑞典公使馆,请这两个中立国的政府向美、中、英、苏四国政府转达。日本同盟社的对外广播就是在正式照会尚未送达之际播出的。
但人们当晚都把日本请求“有条件投降”当作日本真正无条件投降来庆祝了。不仅是中国人民,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家的人民也如此。
1945年8月11日重庆《大公报》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亲历者的回忆中有“1945年8月10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样的说法。而类似“提前5天获知日本投降”、“提前5天报道日本投降”的表述也是不准确的。战败国单方面的投降表态,只有被战胜国接受方能生效。
最终结局并非“将错就错”
1945年8月11日福建南平《东南日报》
很多报纸在第二天虽然刊登了更详细的报道,但依然保留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说法。
令人欣慰的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真的不是将错就错。
美、中、英、苏四国拒绝了日本的“有条件投降”请求。美国主张,日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力自投降时起隶属于(subject to)同盟国占领军最高统帅,而日本最终的政体(form of government)将依据《波茨坦公告》的原则由日本人民决定。这第二点,也是1943年开罗会议上蒋介石向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过的见解。
1945年8月12日昆明《扫荡报》
中、英、苏三国均同意美国的征求意见稿,这样便形成了四国政府共同的“红头文件”。8月11日,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今译“伯恩斯”)出面,将复文交由瑞士政府转达。
接到同盟国的答复后,主战派企图“再交涉”,并将投降时间“成功”拖延了3天,但日皇裕仁最终再次接受了主和派的主张——放弃8月10日附加的条件,无条件投降。
经过反复修改,在第一次“圣断”后就开始起草的诏书终于在8月14日23时完成签署。外务省随即向驻瑞士公使馆发出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照会。
所以,从日本发出投降的第一个明确信号,到最终向同盟国表态愿作无条件投降,实际上经历了近5天的时间。背后的外交博弈,惊心动魄。
8月14日中午御前会议结束后,同盟社很快就向海外广播了日皇的最终决定,所以在这一天下午,重庆等地的市面上也出现了不少号外。
美国驻伯尔尼公使哈里逊第一时间从瑞士外交当局获得日本新照会的全文。这样,美国高层便能在瑞士驻华盛顿公使馆送交正式文件之前,对事态作出判断。贝尔纳斯通过无线电动打字机联系中、英、苏三国外交部门,沟通官宣接受投降的具体时间。
1945年8月16日安徽屯溪《中国民报》
1945年8月15日早晨7时(重庆夏令时间,与今北京时间相同),中、美、英、苏四国政府在重庆、华盛顿、伦敦和莫斯科同时宣布:日本政府已正式无条件投降!
这便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唯一有效官宣。
至此,日本第二次乞降被同盟国接受。以“四国公告”为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在法律意义上已经生效!
参考文献和数字化资源: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全国报刊索引·中国近代报纸库
中国历史文献总库·近代报纸数据库
[日]服部卓四郎著,张玉祥等译:《大东亚战争全史》(下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年版。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上卷),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李恒、邱维骥编著:《铁案:日本无条件投降》,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