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末代公主李德惠:被日本人带到岛上折磨,精神崩溃、晚景凄凉

发布时间:2025-07-01 15:35  浏览量:12

1868年,日本岛上,突兀的是热气。空前躁动的空气里弥散着焦躁——新旧交替里不安分的日本,割裂了过去,也决心和父辈划清界限。幕府摇摇欲坠,明治维新仿佛一颗落地悄然生根的稻种,开出的枝叶却是铿锵的铁与火。岛民的世界观正快速膨胀,谁也没来得及说一声缓点?

日本人自诩“自强”,骨子里的野心早就不是秘密。他们的作风从不遮掩,要蜕变就彻底,要崛起就得烧掉退路。资本主义浪潮裹挟着动荡的逻辑,在亚洲搅起一层层涟漪。此刻,已经没有多少邻居能安然自处,朝鲜半岛首当其冲变成试验田。朝鲜不是日本的目的地,不过是试手的棋子——刚刚好。清政府旁观者的姿态落在了血与泪的历史上。

当时的清末,虚弱却自命不凡,管理庞大的藩属体系早已心有余而力不足。朝鲜自古就是依附、顺从,何曾想过自己会迎来这样的骤变?朝鲜王朝里的权贵一度自诩风雅,谁又愿意在大势面前做出灵活变通?什么臣服、什么保国,倒更像一地鸡毛。那些年,清廷踌躇,从不上心,直到日本的铁骑已然踏进朝鲜的田野。

李熙,这个名字算不算是偶然产物?还是说,命运让他一步步陷入牢笼,把皇宫的繁花瞬间碾碎?高宗李熙软弱无能,不如说是形势所逼。内外交困,谁在意一个小国皇帝的挣扎?许多后来者评书里刻画的李熙,不近人情也好,懦弱更甚,他只是活成了被历史推着走的傀儡。日俄战争,一切希望破灭。权力一落到底,从上至下的人几乎没人想过反抗。是因为认命?也许心底里,某些朝鲜人还存了点侥幸,盼着“共荣”的遮羞布能替自己多遮一晚。

日本人向来善于制造假象。朝鲜的贵族子弟“留学”在日本,名头好听,实际上谁都明白这背后的算盘。那年冬天,德惠翁主才十三岁,随着刺骨的风登上东京的轮船。她和其他“留学生”并排靠站,故乡越来越远。这不是旅行,是流放。码头边的汽笛不停拉响,仿佛每一声都撕扯着家乡的血肉。朝鲜最后的王女,在异国的寂静清晨,连哭都学不会。

东京的贵族学校,德惠分不清楚日语和朝鲜语的界限。后来的记忆里,她认得的是寂寞的教室和警惕的视线,还有鞠躬的羞辱。日本人的承诺,所谓“大东亚共荣”,她最早信了。毕竟十三岁,涉世未深,是对什么都真心以待。可到了学习院,日皇子嗓门高喊命令,要见面时礼,承认“归附”。德惠翁主一口否决。谁甘心自称附庸?抵抗时,她的背脊还是直的。后来发生什么,已经不让人惊讶——殴打、辱骂,层出不穷。日本学生对她呼来喝去,她学会了闭嘴。

时光就这么往前推。1926年四月,朝鲜最后的皇帝李坧去世。皇室土崩瓦解,殖民者的笑容里多了一些狠劲。德惠翁主接到噩耗时,在东京的清晨。日本人不准她回国奔丧,她躲在自己房里,以断食守灵九天。没人理会一个异乡少女的哀恸。传说她九天不吃不喝,病倒了。言语能力丧失,人生自此一大转折。

1929年,母亲离世。德惠翁主请求回国送丧,日本人不为所动。最后想起舆论压力,才答应了这趟行程,但一群“保镖”如影随形。亲人皆散,皇宫冷冷清清,回廊上不再有孩童的欢声。她想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多次考虑一切终结。不过,说是下定决心自杀,过程中又被日本密探救下,很难说那是不是她自己的选择。自此往后,没有亲人可哭,没有家可以依,她成了过去的影子。

返回日本后,生活变得更冰凉。那时候的她,靠注射营养液度日,胃口完全废掉,对一切毫无兴趣。日方看重的依旧只是利用价值。之后嫁给了宗武志,是对马岛藩主的侄子。宗武志随即表现出极大抵触,他根本不想娶“傀儡王女”。可家族利益压过私人意愿。这桩婚姻不带温情,每日争吵与暴力成了常态。即便生下孩子,宗武志也没有多余的善意。他时常发怒,无端殴打。德惠翁主精神崩溃。婚姻成了囚笼,她自己也不大分得清时间和现实。她没什么所谓挣扎,这一点很多人口口声声说“坚韧”,可说实话,她未必没想过放弃。

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亚洲的风向变了。唏嘘的是,宛如洪流拍岸,沧海桑田。看起来,她本该自由,真实却并非如此。宗武志把她送进了精神病院,理由众说纷纭。即便朝鲜独立了,又有谁主动把她接回家?不是遗忘,是明晃晃的忌惮。新生政权怕旧皇族复辟,干脆把她扔在日本自生自灭。对朝鲜、对日本,德惠翁主都只是棋盘边角的弃子。

1950年,记者金乙汉在一所医院发现了她。昔日王女残存余生,只有一双麻木的眼睛和一堆褪色的故事。金乙汉向韩国总统讲述了她的遭遇。这时候的德惠翁主,眼神已无波澜,活着或死去都无所谓。报告递上去之后,韩方才“想起来”安排将她接回。1962年,她回到了朝鲜。三十七年的时差,恍如昨日。现实是皇宫空空无一人。她坐在台阶上发愣,不知何时能等到家人归来,实际上什么都没剩下。父母、兄弟早已故去,仅剩一堆冷清的遗迹。

对这结局大家说法不一。有人觉得德惠翁主“始终不屈”,但如果说这一生全是抵抗,那也说不过去。多数时间,她只在苦难里麻木活着。1989年春,她病逝于旧宫。不再有人关心一个迟暮的王女。“德惠翁主”成了历史档案里的一页。

2016年,传记电影《德惠翁主》在韩国上映。一时唏嘘、感怀、缅怀与追思皆有。票房不错,意义更多。毕竟面对历史,观众总是能够泪流满面。只是,并非所有的努力都值得铭记,也不是每一种苦难都诉说得清楚。德惠翁主和侵略者之间的故事,说是抗争,又夹杂了太多无奈。有人说她坚韧到底,有人觉得那种麻木不过是自保。真真假假,那些年究竟是如何熬过的,旁观者只能猜。

一生,王女与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时黑时白,没有那么多分明的善恶。她为自己的信仰付出代价,却也无力改变什么。命运给的一切,人只能硬生生咽下。有时,苦难不能成全坚强,只剩一地碎玻璃。不说什么歌颂,只剩历史褪色的回响。夹缝中人生,不都是这样?某种意义上讲,历史里有的仅仅是遗忘——德惠翁主,终究只是时光背后的影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