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市木耳废弃袋生物质颗粒生产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05-19 09:04  浏览量:1

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生物质颗粒燃料具有多种优点。一是热效率高。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热值约为标准煤的0.7—0.8倍,即1.25吨生物质颗粒燃料相当于1吨标准煤热值。二是所占空间小。生物质颗粒燃料经过高温压缩,节约储存空间,便于调动运输。三是能源安全。

生物质颗粒燃料取自自然状态生物废料,不含有危险化学物质,安全可靠。四是有可持续性。生物质颗粒燃料由废弃品或残余原料转化而来,燃烧后的炉灰可作肥料。

项目利用黄松甸木耳废弃袋生产生物质颗粒,从根本上解决了废弃物的堆积和排放,对环境污染的难题,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为吉林市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1.2市场前景

(1)生物质能产业现状分析

生物质能是指利用生物质原料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或其他形式的能源利用,属于可再生能源的一种。生物质资源来源广泛,主要包括林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固体废物和畜禽粪便等五大类。生物质能发电作为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包括直接燃烧发电、气化发电和耦合发电等形式。

生物质能发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丹麦率先推行秸秆燃烧等生物质发电技术,随后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生物质能发电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已成为国际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

生物质能产业主要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质供热、生物天然气、生物液体燃料等多个细分领域。生物质发电是最主要的利用方式,其中垃圾焚烧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发电是主要形式。此外,生物质能还可以用于生产生物基化学品和生物基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生物质发电:包括直接燃烧发电、气化发电和耦合发电等。直接燃烧发电主要利用农林废弃物和垃圾进行燃烧发电;气化发电则是通过气化装置将生物质转化为可燃气体进行发电;耦合发电则是将生物质与其他燃料相结合进行发电。

生物质供热:生物质供热是利用生物质能进行供暖的方式,具有绿色低碳清洁经济的优势,是替代县域及农村燃煤供热的重要措施。

生物天然气:通过生物质发酵产生沼气,再经过提纯处理得到生物天然气,可用于替代化石天然气。

生物液体燃料:通过生物质转化技术生产生物柴油、生物甲醇等液体燃料,可用于替代传统燃油。

生物质的纤维素部分可以用于生产纸浆和纤维板等工业产品,尤其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秸秆作为替代木材的原料具有潜力。

生物质能产业链上游为燃料资源及辅助设备,主要包括生物质燃料(如秸秆、垃圾等)和生物质发电设备(如锅炉、汽轮机、辅机等)。中游为生物质能的转化和生产,包括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生物质生物化学转化和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等,参与主体为生物质能发电企业。下游为生物质能产品的应用和销售,包括发电、供热、供气等领域,参与主体为国营电网企业和其他能源用户。

截至2023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05亿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15.16亿千瓦,发电量近3万亿千瓦时。其中,生物质发电全国并网装机容量约4414万千瓦,较上年增加282万千瓦。

2023年我国生物质发电量约1980亿千瓦时,较上年增加156亿千瓦时;年上网电量约1667亿千瓦时,较上年增加136亿千瓦时。

2024年底生物质能市场规模达到2274.81亿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生物质发电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生物质燃料产业产量也将大幅增加。

国家高度重视生物质能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和规划。例如,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物质能供热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生物质能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此外,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生物质能作为零碳能源,在能源转型和碳中和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和转化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生物质能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产成本逐步降低。未来,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将更加成熟和高效,同时生物质能还将向多元化利用方向发展。例如,通过生物质气化、发酵等技术生产生物天然气和生物液体燃料包括供热、供气、副产乙醇等多种技术已逐渐成熟,并开始规模化应用。

生物质能发展面临着技术瓶颈、成本高昂、资源分散等挑战。为了克服这些挑战,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同时,生物质能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进程的推进,生物质能作为零碳能源,将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此外,生物质能还可以与农业、林业、环保等领域相结合,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2)生物质颗粒产业现状

生物质颗粒是利用农业废弃物作为原料,经过粉碎、混合、烘干、挤压等工艺制成的颗粒状的产品,是一种可直接燃烧的新型清洁燃料。生物质颗粒按原材料来源分类包括锯末、秸秆、稻草、稻壳、花生壳、玉米芯、油茶壳、棉籽壳等;按照规格分类可分为直径8毫米,6毫米、10毫米、12毫米、20毫米、60毫米等多规格的颗粒状产品。

生物质颗粒具有成本低廉附加值高、密度大储运方便、效率高且节能、应用广泛适用性强、绿色能源清洁环保等特点,享有“绿煤”的美誉。生物质颗粒燃料可用于取暖、供热、炊事、气化燃烧、烘干、干燥、发电等。随着煤等不可再生的燃料的日渐枯竭,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也逐渐的开始萌发和觉醒,新能源的开发和崛起已经是大势所趋。

随着环保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环境友好的生物质颗粒成为未来能源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中国生物质颗粒的生产主要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及小部分出口。2023年中国生物质颗粒行业产量为818万吨,出口2.5万吨,表观需求量815.5万吨。

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链上游包括原材料行业,主要为锯末、秸秆、稻草等农林废弃物以及辅助加工设备行业,包括装载机、粉碎机、输送带、成型压块机、造粒机、烘干机、包装机等;中游是生物质颗粒燃料研发、生产及销售行业;下游为需求行业,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集中供热、热电联产、饲料加工等方面,其中生物质发电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

秸秆是生物质颗粒生产的重要原材料。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秸秆的数量也在稳步上升,秸秆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秸秆资源主要集中在粮食产量高、农业生产发达的华东、中南、东北、西南地区,华北、西北地区分布较少。为了方便收集、运输、储藏,就地加工转化及就近消费,农林秸秆利用项目通常分布在林业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生物质发电是生物质颗粒应用的重要领域。

黄松甸镇地处中国东北长白山脉,被誉为蛟河市食用菌特色小镇。全镇森林覆盖率91%,平均海拔474米,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昼夜温差达15℃以上。再加上丰富的林业资源,使得黄松甸非常适合菌类物质生长。独特的地理气候成就了品质优异的黄松甸黑木耳和黄灵芝,这两大宝已成为全镇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

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国家级万亩黑木耳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目前,“黄松甸黑木耳”作为蛟河市倾力打造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其发展以黄松甸镇为中心,辐射全市17个乡镇街区。现全镇种植黑木耳3.5亿袋,产量1.5万吨,产值10.5亿元,95%以上农民从事黑木耳种植产业。在木耳产业不断扩张的同时,产生3.5亿袋的废弃木耳袋和约200万吨的废弃木屑。

为解决废弃木耳袋堆放问题,结合企业收购需求,在各村屯合理设置废弃袋堆放点,并由晟达生物质颗粒、蒙肥生物科技、敦化厚生能源公司三家企业对废弃菌袋进行回收利用,将回收的废弃菌袋等进行分离,将加工分离出的废弃塑料袋销售给镇内塑料颗粒加工厂,废弃菌包里的木屑加工成生物燃料颗粒,随着产业的发展,黑木耳产能的增加,目前镇内现有的生物质颗粒产能已不能满足需求。

1.1.3技术分析

木耳废弃袋生产生物质颗粒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原料预处理-混料处理-压制成型-烘干与分装。该技术成熟,市场应用范围广,无技术壁垒。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2024年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深入落实双碳目标任务,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绿色清洁液体燃料发展,有序推动纤维素等非粮燃料乙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抓好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

2023年《关于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2023—2025年)》明确要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加快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2023年《吉林省财政厅关于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中明确,鼓励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清洁供暖、生物天然气等生物质能多元化发展。

《吉林市招商引资政策》中明确吉林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项目应符合国家和相关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重点投向吉林市“6411”产业规划中旅游、医药健康、航空、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以及市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其它领域。

引导基金除采取参股设立子基金的投资方式之外,也可以采取跟进投资、直接投资等方式;对新引进的符合条件的招商项目,按照国家、省现行税收政策,享受税收减免。对吉林市贡献率较大的项目,依据《国务院关于税收等优惠政策相关事项的通知》(国发[2015]25号)文件精神,由相关部门协助企业依法合规申请税收减免;设立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引进“6411”产业体系中化工、汽车、冶金、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支撑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鼓励引进医药健康、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在生产要素配置上给予重点倾斜,优先推荐国家、省相关专项资金支持。

(2)资源优势

2023年,蛟河市种植黑木耳3.5亿袋,产量1.5万吨,产值10.5亿元。蛟河市地处长白山余脉,地势高寒,昼夜温差大,有着得天独厚的冷资源优势。目前,黄松甸镇90%以上的村屯都在发展食用菌产业,95%以上的农户都从事与食用菌相关的产业,农民90%以上的收入都来源于食用菌产业。

蛟河市可开发土地资源存量大,新增用地、储备用地可满足新上项目需求,用地价格在东北41个城市中处于低价位。

(3)人才优势

吉林市拥有东北电力大学、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高校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这些人才不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这些专业技能人才还能够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工作,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蛟河市每年新增劳动力4000余人,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每年可按企业需要培训各工种8500余人次。

(4)区位优势

蛟河市地处要枢,交通发达,位于东三省轴心位置,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东接图们江经济圈,连俄朝港口通向日本海,西接中—蒙大通道连外蒙通欧洲,南接沈阳、大连面向环渤海,北接哈大齐经济走廊联通俄罗斯。长珲高速公路、长珲高速铁路、302国道、省道榆江公路和图们至北京、图们至哈尔滨两条铁路贯穿全境,蛟河已全面融入吉林“半小时经济圈”,长春“1小时经济圈”。随着国家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的深入实施,蛟河已成为建设连通大东北,辐射东北亚五国的加工基地和物流集散地的理想城市。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建设规模

项目总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成后年可生产生物质颗粒产品4—5万吨。

1.2.2建设内容

项目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原料库、预处理车间、制备车间、制粒车间、包装车间以及废弃物处理中心等。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12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9720万元,流动资金228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9047万元,利润2142万元,投资回收期8年(税后,含建设期1年),投资利润率17.8%。

1.4.2社会评价

木耳废弃袋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通过生物质颗粒生产加工项目,可以将这些废弃袋转化为生物质颗粒燃料,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项目的产品可以为吉林市生物质高附加值综合利用项目提供加工原材料,延长并完善生物质的产业链条。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废弃物的堆积和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还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助于推动吉林市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回收和销售废弃袋,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还可以解决其他项目的生物质原料的收集问题,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提高深加工后的产品附加值,提高地区内的产业经济效益。真正的做到引领和示范。

此报告为完整版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概况

第二章 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

2.1 项目市场分析

2.2 项目需求预测

第三章 项目场址与建设条件

3.1 场址概况

3.2 建设条件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4.1 设计原则

4.2建设内容和技术指标

4.3 建筑设计和功能布局

4.4 建筑基础与结构

4.5 景观保护及绿化工程

第五章 总体布置和公用工程

5.1 总体布置

5.2 公用工程

第六章 环境保护评价

6.1 环境保护标准

6.2 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

6.3 项目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6.4 环境保护措施

6.5 生态保护措施

6.6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章 节能

7.1 节能设计规范

7.2 能源指标分析

7.3 能源供应状况

7.4 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

7.5 节能效果及评价

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和消防

8.1 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

8.2 安全措施

8.3 职业卫生

8.4 消防措施

第九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

9.1 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

9.2 人力资源配置

9.3 人员来源培训

第十章 项目实施进度和招标

10.1 项目实施进度

10.2 项目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1.1 投资估算

11.2 资金筹措

第十二章 财务评价

12.1 财务评价编制说明

12.2 财务评价

第十三章 社会评价

13.1 社会影响分析

13.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3.3 项目社会风险分析

13.4 社会评价结论

第十四章 风险分析

14.1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

14.2 风险程度分析

14.3 风险防范措施

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

15.1 结论

15.2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