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有据的来听听合辙押韵的(反三俗就是反郭德纲?)

发布时间:2025-06-08 09:30  浏览量:11

反三俗”顾名思义三俗主要针对的是庸俗、低俗和媚俗三种不良创作倾向‌:相声界反三俗的发起人存在不同说法,主要争议集中在清末肃亲王善耆、相声艺人陈荣启以及前任掌门人姜昆三人身上。‌其中善耆最早以官方身份干预相声内容,陈荣启是首位公开抵制低俗表演的艺人,而姜昆则在2006年作为曲协主席发起行业倡议。。事件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它并不是一波落地,其中经过了几次的高潮迭起,而每次“反三俗”郭德纲必被“推”至风口浪尖。

近现代的反三俗是2006年2月,中国曲艺家协会在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召开了一次“反三俗”的现场会,会上多名发言者“对当前相声界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对当前媒体报道天桥乐德云社的演出和郭德刚现象给予了客观的评价”(此均为引用当年的媒体报道),德云社郭德纲、于谦、李菁、何云伟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会上签署了“反三俗”《倡议书》。

此次会议郭班主也曾参会,并在会上签署了“反三俗”协议,那为何会有后来著名的《我要反三俗》注意到此次会议的时间为2006年,郭班主创作《我要反三俗》的段子是在2008年。以班主当年睚眦必报的性格,在一件事发生两年之后才想起来回怼,几乎不可能,所以很大可能性是这大会的“反三俗”起先并不是针对班主,只是后来舆论导向发生了转变。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三位关键代表人物

‌肃亲王善耆(清末)‌。

作为川岛芳子生父、清朝世袭亲王,善耆曾以官方身份整顿市井娱乐,包括禁止相声中的低俗内容(如“臭活”“荤段子”)。他废除女性禁入戏院的旧规,推动文明戏院建设,客观上促使相声向雅俗共赏转型。但因其政治背景复杂(勾结日本复辟清室),这一行为动机存疑。‌‌

‌陈荣启(20世纪30年代)‌。

寿字辈相声艺人,因反感同行以伦理哏(如《牛头轿》中辱骂父母)取乐,公开抵制低俗表演并改行评书。他是首位以艺人身份实践“反三俗”的代表,其行动直接影响了启明茶社等团体倡导文明相声。‌‌

‌姜昆(2006年)‌。

时任中国曲协主席,联合李金斗等发起《抵制相声界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倡议,强调净化舞台语言。此举被视为针对郭德纲早期表演风格,引发行业争议。尽管流程合规,但因缺乏具体执行标准,实际效果有限。‌‌

其实反三俗这个口号并没有任何错误,而且被提倡也是十分正确的。但什么是三俗这个界定有些难度。可能郭德纲的很多段子里很多荤口属于三俗的范畴,而主流相声演员段子里偶尔也会出现类似的东西。所以三俗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多与少的问题,有人说姜昆从一个知青加入到相声行业,都是兢兢业业喜闻乐见,但投机于官方曲协之后,固步自封、妄自尊大,既没有做到伟人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没有做到让相声发扬光大,以至于险些让发源于市井文化的相声处于濒临灭绝的地步。却是半路杀出的德云社拯救并发扬了传统文化。对比之下,可以看出其师父侯跃文先生那种高瞻远瞩虚怀若谷,而反之,原主席有何脸面说长论短,连捐款公益事业都默默无闻,就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

有人说当时反三俗的同时是有些人在反春晚,确切的说是认为春晚的小品相声只知歌颂不知道讽刺,没有当年照相奇遇与公文旅游的犀利度,认为郭德纲的相声才接地气,至于天桥说:侯宝林等老相声艺术家把相声从天桥搬上了剧场这等场所的说法很多人不同意,(打个比方一个卖包子、馒头、豆浆油条的,非要规定在五星酒店才能卖。老白姓天天吃这些,下楼本就能解决,非要让大家穿戴整齐去五星酒店吃是否是脱离了群众基础)。主要是看人家卖票卖的好,心理热,但有磨不开“大师”面,他们忘了当初,相声和天桥下面耍把式,卖大力丸的都是一起的,非要把自己往高雅圈里挤,结果现在里外都得不到认可,

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们对这句话理解不够,老百姓不反对反三俗,恰恰相反老百姓非常支持,人们反感的是一群三俗的人反三俗不是笑话吗?戴娶婶,周捐人,姜卖字,大兵醉驾,杨五藏三等等等等!一个比一个可笑,甚至老百姓觉得上面的政策是让执行者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而不是排斥异已的。自己的徒弟犯错了就可以道谦了事,甚至不愿道谦就一句被盗号了事,再看看曲协里面的人出轨的抛妻弃女的…什么鸟都能进去,自己的作品里还给他爸烧小姐呢,不知道算不算又当又立。

还是那句话反三俗没有问题,日本到现在也不承认侵略中国,他们说是为了大东亚共荣。曲协永远也不承认相声曾经濒临灭绝,曲协更不会承认郭德纲在相声行业上的贡献。所以,曲协才会有那么多人骂也得不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关键你得拿出不三俗的作品来说话,就像你说别人炒菜不好吃,但是你自己又炒不出好吃的菜,难道大家都饿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