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之声工作室》:温商于明见系列报道之二(刘会军撰稿)
发布时间:2025-06-02 04:30 浏览量:14
《三青之声工作室》
(为百姓发声 为凡人立传)
温州来涿第一人于明建系列报道之二
温州人在涿州
——读《于明见:引领涿州眼镜新潮流》有感
作者 刘会军
三清在《聊聊在涿州打拼的外地人》中以《于明见:引领涿州眼镜新潮流》写了一篇,读后感同身受,此文乃速成。
三清写在涿州的温州人,有生活,所以写得洋洋洒洒,信马由缰。几十年了,温州人于明见,在涿州卖眼镜,发展得挺好的。我早些年就在涿州南关见过温州商会的牌子,觉得温州人就像当年的犹太人,把买卖做到了整个欧洲。而温州人做买卖做到了全国绝不是夸大,而是事实。尤其这位于明见先生,天生就是个做眼镜生意的,名字起得好啊,明见,这名字起的,也是没谁了。他真该感谢他的八辈祖宗,这名字起得绝了。
有一点不可忽视,三清到过温州。不是去找温州人于明见,而是他的独生儿子到了温州去发展。他的儿子和我的儿子是一个学校同一届的,张焱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我们二康,后来出去考了研究生,又考了博士,二康就留不住人家了。听说去了温州,发展得还不错。焱磊平时话语不多,在说话这个环节上,没有继承三清的风格,很腼腆甚至说话儿很少。
三清坦白说,2020年我曾到过温州,所见所闻写了一篇散文“温州 涿州”。对温州、涿州进行了一下对比,感觉我们比温州有很大差距。这个信息很重要,我要寻觅这篇文章,看一看三清写的游记是否能达到郦道元的标准。涿州古代八大名人之一的郦道元,不光写了《水经注》这本专著,他的游记、散文、杂记、随笔,写得很有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面。
温州人于明见对“涿州温州商会”几个字的描写,三清写得很生动,他特别是把“温州商会”说成“温州香会”的这话儿我信,就像我在部队时带过1975年辽宁大东沟的兵(现在改为庄河了),他们对“油和肉”就说不清,还有一些地域,比如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一带的语言,我就听不懂,称其为“鸟语”,当然,那儿流行的评弹我也听不懂,喜欢听些河北梆子、安国老调,听过几次涿州非遗的横岐调,终究是停留在似懂非懂不得要领的阶段。
想到了跨界,觉得敢于挑战地域风俗习惯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过去听人说过“读千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走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涿州的“无冕之王”人生轨迹基本在涿州工作生活,没有走出涿州,在外闯世界是他的短板,但他,硬是在自己的短板上做文章。他选择利用两个很好的创作源《聊聊在外打拼的涿州人》《聊聊在涿州打拼的外地人》,会使他如鱼得水,一定会画出最美的画面,写出不同于过去和旁人的好看的文章。我们期待着。
三清文章中说“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的甜。温州再怎么好,也是人家温州。我是涿州人,我还喜欢涿州的一草一木,喜欢涿州的一切一切。谁如果埋汰涿州就是埋汰你自己。”赤子之心,昭然若揭。围绕涿州,做足文章,记者张三清和他的一帮弟兄,一定行,一定能行。
(2023.10.1 于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