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辅仁大学旧址丨沦陷区里的文化孤岛

发布时间:2025-05-16 22:46  浏览量:5

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城内一些国立和私立大学纷纷迁至大后方。作为教会学校,辅仁大学继续在北平办学,直至抗战胜利。在这座文化孤岛上,师生团结一心,反抗日伪统治,抵制帝国主义奴化教育,度过了8年艰难岁月。

坚持“三不”

辅仁大学的前身辅仁学社,由中国天主教北方领袖英敛之于1913年创办。“辅仁”取自《论语·颜渊》中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925年,在英敛之等人的积极倡导下,经罗马教廷授意,美国本笃会筹集资金永久租下原清朝载涛贝勒府,在辅仁学社的基础上创办辅仁大学,英敛之去世后,陈垣继任校长。1933年,德国天主教圣言会接办辅仁大学。鉴于日德同盟关系,学校在管理形式上相对宽松,许多青年学子将该校作为报考重点,学校规模得以扩大。

辅仁大学旧址(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北平沦陷后,辅仁大学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关系,培养爱国青年,延续民族教育,坚守行政独立、学术自由的立场,并基本延续了原有注重民族文化的教学设置。

日伪极力推行奴化教育,辅仁大学却毅然坚持自己的办学宗旨。他们不仅借助教会力量应对日伪滋扰,还在英、美、德使馆的斡旋下,一次次化解危机。为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学校积极联络平津地区其他国际性教育团体,争取到了不改用日文教材、不悬挂日本国旗、不把日文作为必修课的“三不”原则。

1938年5月,日伪政府命令北平各机关、学校悬挂日伪旗帜,强令学生上街游行“庆祝”日军侵占徐州。辅仁大学拒绝挂旗和参加游行,师生们高喊:“我们国土丧失,只有悲痛,要庆祝,办不到。”这一行为激怒了日伪政府,下令辅仁大学停课整顿三天。

尽管日伪的管制越来越严苛,形势越来越严峻,办学环境越来越恶劣,辅仁大学却将这“三不”原则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实属难能可贵。

拒任伪职的校长

北平各大学校纷纷南迁后,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也可以一走了之,但是,他不愿丢下辅仁广大师生,毅然留下与日伪抗争。

民族危难之际,陈垣坚持学术救国。他在《辅仁年刊》上撰文,以历史上的忠烈之士为榜样,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还发起成立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史学会和语文学会。他在毕业同学录上题词:“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教育同学们身处困境、逆境,当自强、自立、自尊,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认贼作父,助纣为虐,去当汉奸。

鉴于陈垣在北平教育界的影响力,日伪多次用高官厚禄诱使他出任伪职,都被严词拒绝。一次,日伪成立“东亚文化协议会”,请他出任副会长,说这是大东亚最高的文化机构,每月薪资几千元。陈垣义正词严地说:“不用说几千元,就是几万元我也不干。”当听到日伪拟改请他的某个老朋友出任时,他连夜去找这位朋友,希望朋友不要答应此事。得知此人已经应允,陈垣拂袖而去,从此不再往来。

陈垣还通过研究宗教,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他先后撰写了《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等著作。其中《明季滇黔佛教考》一书,在考证明末清初云贵两省佛教发展历史过程中,融入许多知识分子怀念故国、抗节不仕的事迹,彰显了传统爱国精神。

历史学家陈寅恪称该书“虽曰宗教史,未尝不可作政治史读也”。陈垣本人也坦承:“此书作于抗日战争时,所言虽系明季滇黔佛教之盛……其实所欲表彰者,乃明末遗民之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不徒佛教史迹而已。”他还经常教育学生说,一个民族的消亡是从民族文化的消失开始的,我们在这个关键时刻要做的就是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作为学者、校长,陈垣以学校为阵地,以讲台为战场,与日伪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为辅仁大学师生的代表。

不向日伪低头的教职工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很多大学或被侵占或被停办,有的人因生计问题屈从于现实,但辅仁大学的教职员工却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坚持民族气节,不向日伪低头。

面对国土沦丧、日寇横行,沈兼士、英千里等一批爱国教授积极倡导成立炎武学社,通过研究明末清初爱国人士顾炎武的学说,向大家宣传人心不死、国家不亡的道理。1939年夏,炎武学社改名为华北文教协会,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沈兼士任主席,教育学院院长张怀任书记长,英千里任第一总干事,所有津贴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秘密提供。此后协会活动更加活跃,经常派人到天津、济南、开封、太原等地讲学,与各地协会成员联络,并输送优秀学生到大后方去。

华北文教协会的抗日活动,引起了日本宪兵的注意。他们派特务伪装成学生潜入学校,对师生严加监视。沈兼士不得不化装离开北平前往西安。

英千里继续留在北平苦撑局面,就在命悬一线之际,一度与国民政府教育部失去的联系得以恢复。此次,教育部特派员带来了上级的指示、活动经费及分配款项名单。为安全起见,英千里将指示和名单藏于书斋《华裔学志》一书中,将钱缝在棉被里。不久,因叛徒告密,英千里在家中被捕。严刑拷问之下,日伪要他交代沈兼士的下落,英千里拒不回答。反复审问无果,日本宪兵只得将其释放。其间,日伪派了3名士兵监视英家。他的夫人知道《华裔学志》中藏有重要情报,情急之下,她在家中宴请3名士兵,趁机掩护儿子到书房将情报烧毁。

英千里出狱后回到辅仁大学继续执教,同时负责组织华北文教界的地下活动,这再次引起日伪警觉。1944年3月,英千里、张怀及文学院代理院长董洗凡等30余名师生同时被捕,此为轰动一时的“华北教授案”。在宪兵队4个多月里,日军对这些知识分子用尽酷刑,却一无所获。即便如此,日本军事法庭仍然判决其中27人有罪,英千里被判处死刑。抗战胜利前夕,这些教授经多方营救相继获释。

全民族抗战期间,辅仁大学师生有的去了大后方,有的辗转到了延安,成为抗日救亡的骨干力量,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来源于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北平抗日斗争遗址遗迹纪念设施》,北京出版社2023年8月版)编辑:刘 慧 审核:冯雪利